建筑论坛 – 后奥运时代北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建筑?

标签:
时尚廊三里屯店香港太古地产许志强文化 |
分类: 现场回顾(听听时尚廊讲座) |
【时尚廊三里屯VILLAGE店活动】
建筑论坛 – 后奥运时代北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建筑?
http://img3.douban.com/pics/event/mpic/event_dft.jpg– 后奥运时代北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建筑?" />
开始时间: 2010年12月19日 周日 15:00
结束时间: 2010年12月19日 周日 17:30
结束时间: 2010年12月19日 周日 17:30
活动介绍
此活动由太古地产举办,名额有限,如需报名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Frankgehry@brunswickgroup.com 或拨打64000457 确认登记姓名。详情请见:http://www.frankgehr yarchitect.com/chi/e vents.php#
为进一步推广创意思维,太古地产将於2010年12月,与知名的建筑师、设计师以及在建筑、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的意见领袖,举办系列对话。活动将在三里屯VILLAGE北区N8楼内的时尚廊举行。
(星期日)
15.00 建筑论坛 – 后奥运时代北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建筑?
讲者: 张永和
非常建筑主持建筑师/教授
罗健中
欧华尔顾问董事和創始人
欧宁
邵总基金会总监
语言: 英语及普通话
12 月19 日星期日下午3:00 至5:30
建筑论坛 ‐ 后奥运时代北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建筑?
备受世界瞩目的中国建筑师与评论家齐聚探讨北京这座文化与创新之城未来的建筑设
计展望。讨论嘉宾包括:
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首席建筑师、教授
罗健中(Christopher Law),欧华尔顾问公司创始人、INTEGER中国董事
欧宁,邵总基金会总监
北京在奥运会期间表现出的创造力和前卫的设计获得了广泛认可,特别体现在一系列现代地
标性建筑的开发,如央视总部大楼、鸟巢、国家大剧院,但是我们向往和寻求的城市新景观到底是什么呢?建筑师和艺术群体正在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试图找出定义未来北京公共空间的建筑语言。通过建筑设计,我们关心的是如何将北京的形象塑造成不仅是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充满活力的文化与创新中心。
张永和
请浏览http://fcjz.com 以了解更多。
罗健中(Christopher Law)
RIBA JP
Chris Law 是欧华尔顾问公司创始人。他同时也是INTEGER 中国的董事,该机构旨在在中国推动智能和绿色发展。Chris 曾就读于兰开夏州的斯托尼赫斯特学院以及在英国伦敦大学的
Bartlett 建筑学院学习建筑。Chris 多年来获得了许多荣誉,包括年度建筑师奖以及香港杰出青年称号。Chris Law 的设计项目获得来自世界各地多家机构的赞誉,包括皇家艺术学院、香港建筑师学会、香港规划师学会和美国建筑师学会。欧华尔顾问公司负责设计的北京三里屯Village 北区和南区均入围了2010 年世界建筑节奖项提名。位于四川的毕马威安康社区中心的竹框架结构在2010 年获得多个建筑奖,包括香港Perspective Best of the Best Award 奖、可持续建筑奖、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等。Chris 是香港慈善团体家庭福利会的主席,该机构共有员工800 多人。他在香港多个政府委员会担任职务,包括旅游事务署的旅游业策略小组、妇女事务委员会以及社会福利咨询委员会。Chris Law 是一名香港太平绅士,已婚并有两名子女,业余时间热爱收集和试验食谱。
欧宁
欧宁,1969 年生于广东遂溪,1993 毕业于深圳大学。作为出版人和平面设计师,他主编设计的《北京新声》(1999)不仅帮助定义了首都北京新出现的摇滚音乐文化现象,还尝试了各种令人眩目的视觉实验; 而《周末画报》别册(2000‐2006)则刷新了中国媒体出版的观念。他的设计作品曾在香港文化博物馆、鹿特丹荷兰摄影博物馆、曼彻斯特URBIS 城市中心、伦敦V&A 博物馆、美国辛辛那提美术馆和波特兰美术馆展出。他是大声展(2005,2007,2010)这个在深圳、广州、上海和北京巡回的大型设计艺术展览的创办者和组织者。作为策展人,他2006 年还应Serpentine Gallery 的邀请在伦敦巴特西电站策划了一个中国声音艺术的展览项目《唤醒巴特西》,随后又巡回于奥斯陆和卢森堡展出; 2008年他应著名体育品牌Nike 的邀请在上海策划了Dunk 艺术展,2009 年出任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
作为艺术家, 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并被收藏,他在 2002‐2003 年主持了城市研究和纪录片项目《三元里》,曾在第50 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2003)、第10 届日内瓦影像双年展(2003)、巴黎国家图书馆MK2(2003)、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 2004)、德国Wolfsburg美术馆(2004)、第29 届香港国际电影节(2005)、墨西哥塔玛约当代美术馆(2005)、东京森美术馆 (2005)、瑞士伯尔尼美术馆(2006)和鹿特丹Boijmans van Beuningen 美术馆(2006)等展出; 在2005‐2006 年,他又主持了名为《大栅栏》的项目,集中研究北京天安门广场附近的大栅栏地区,这个项目由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支持赞助,曾在鹿特丹荷兰建筑学院(NAi, 2006)、多伦多大学(2006)、卡尔斯鲁尔艺术与媒体中心(ZKM, 2006)、旧金山艺术学院(2007)、第10 届伊斯坦布尔艺术双年展(2007)和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2008)、地拉那双年展(2009)等展出,其中纪录片《煤市街》2006 年在纽约现代美术馆首映后,又在伦敦、布鲁塞尔、柏林以及美国史坦福大学、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哥伦比亚大学、密执根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弗里多尼亚分校放映。
为进一步推广创意思维,太古地产将於2010年12月,与知名的建筑师、设计师以及在建筑、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的意见领袖,举办系列对话。活动将在三里屯VILLAGE北区N8楼内的时尚廊举行。
(星期日)
15.00 建筑论坛 – 后奥运时代北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建筑?
讲者: 张永和
非常建筑主持建筑师/教授
罗健中
欧华尔顾问董事和創始人
欧宁
邵总基金会总监
语言: 英语及普通话
12 月19 日星期日下午3:00 至5:30
建筑论坛 ‐ 后奥运时代北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建筑?
备受世界瞩目的中国建筑师与评论家齐聚探讨北京这座文化与创新之城未来的建筑设
计展望。讨论嘉宾包括:
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首席建筑师、教授
罗健中(Christopher Law),欧华尔顾问公司创始人、INTEGER中国董事
欧宁,邵总基金会总监
北京在奥运会期间表现出的创造力和前卫的设计获得了广泛认可,特别体现在一系列现代地
标性建筑的开发,如央视总部大楼、鸟巢、国家大剧院,但是我们向往和寻求的城市新景观到底是什么呢?建筑师和艺术群体正在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试图找出定义未来北京公共空间的建筑语言。通过建筑设计,我们关心的是如何将北京的形象塑造成不仅是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充满活力的文化与创新中心。
张永和
请浏览http://fcjz.com 以了解更多。
罗健中(Christopher Law)
RIBA JP
Chris Law 是欧华尔顾问公司创始人。他同时也是INTEGER 中国的董事,该机构旨在在中国推动智能和绿色发展。Chris 曾就读于兰开夏州的斯托尼赫斯特学院以及在英国伦敦大学的
Bartlett 建筑学院学习建筑。Chris 多年来获得了许多荣誉,包括年度建筑师奖以及香港杰出青年称号。Chris Law 的设计项目获得来自世界各地多家机构的赞誉,包括皇家艺术学院、香港建筑师学会、香港规划师学会和美国建筑师学会。欧华尔顾问公司负责设计的北京三里屯Village 北区和南区均入围了2010 年世界建筑节奖项提名。位于四川的毕马威安康社区中心的竹框架结构在2010 年获得多个建筑奖,包括香港Perspective Best of the Best Award 奖、可持续建筑奖、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等。Chris 是香港慈善团体家庭福利会的主席,该机构共有员工800 多人。他在香港多个政府委员会担任职务,包括旅游事务署的旅游业策略小组、妇女事务委员会以及社会福利咨询委员会。Chris Law 是一名香港太平绅士,已婚并有两名子女,业余时间热爱收集和试验食谱。
欧宁
欧宁,1969 年生于广东遂溪,1993 毕业于深圳大学。作为出版人和平面设计师,他主编设计的《北京新声》(1999)不仅帮助定义了首都北京新出现的摇滚音乐文化现象,还尝试了各种令人眩目的视觉实验; 而《周末画报》别册(2000‐2006)则刷新了中国媒体出版的观念。他的设计作品曾在香港文化博物馆、鹿特丹荷兰摄影博物馆、曼彻斯特URBIS 城市中心、伦敦V&A 博物馆、美国辛辛那提美术馆和波特兰美术馆展出。他是大声展(2005,2007,2010)这个在深圳、广州、上海和北京巡回的大型设计艺术展览的创办者和组织者。作为策展人,他2006 年还应Serpentine Gallery 的邀请在伦敦巴特西电站策划了一个中国声音艺术的展览项目《唤醒巴特西》,随后又巡回于奥斯陆和卢森堡展出; 2008年他应著名体育品牌Nike 的邀请在上海策划了Dunk 艺术展,2009 年出任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
作为艺术家, 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并被收藏,他在 2002‐2003 年主持了城市研究和纪录片项目《三元里》,曾在第50 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2003)、第10 届日内瓦影像双年展(2003)、巴黎国家图书馆MK2(2003)、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 2004)、德国Wolfsburg美术馆(2004)、第29 届香港国际电影节(2005)、墨西哥塔玛约当代美术馆(2005)、东京森美术馆 (2005)、瑞士伯尔尼美术馆(2006)和鹿特丹Boijmans van Beuningen 美术馆(2006)等展出; 在2005‐2006 年,他又主持了名为《大栅栏》的项目,集中研究北京天安门广场附近的大栅栏地区,这个项目由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支持赞助,曾在鹿特丹荷兰建筑学院(NAi, 2006)、多伦多大学(2006)、卡尔斯鲁尔艺术与媒体中心(ZKM, 2006)、旧金山艺术学院(2007)、第10 届伊斯坦布尔艺术双年展(2007)和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2008)、地拉那双年展(2009)等展出,其中纪录片《煤市街》2006 年在纽约现代美术馆首映后,又在伦敦、布鲁塞尔、柏林以及美国史坦福大学、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哥伦比亚大学、密执根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弗里多尼亚分校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