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布哈拉祆教烏茲別克波依卡扬古城旅行杂谈 |
分类: 中亚 |
也许,您不相信布哈拉是全球最艳丽的古城,而且传说中的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场景,又发生在这座古城中,就因为它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吧。乌国地处于神秘陌生的中亚,但,其实与欧洲相较它离台湾不远,紧邻在新疆西边。
布哈拉是乌兹别克第三大城,拥有20万居民,整座古城已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城里仍然保有上千座清真寺与宗教学校,充满神秘异国风情的室内传统市场也依然存在,城内左右道上摊贩林立,丝巾、陶瓷多不胜数。由于过去曾经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破坏,专家们现在着手修复布哈拉。
布哈拉居民一致的愿望,是看到这座城市过去曾经是什么样子。所以负责布哈拉城规划的建筑师夏里波夫坚持采传统泥砖,只有在极必要的情况下,修复人员才使用少量水泥修补稳住濒临崩塌的建筑物,即使如此,我还是觉得布哈拉古城太艳丽了。
古迹修复计划早在1968年就由前苏联政府展开,并且在1991年乌兹别克独立后加速进行,多年前,乌兹别克就已经修复了昔日丝路名城「撒马尔罕」,可惜当时的原则是重建而不是复原,今日撒马尔罕的雷吉斯坦广场虽然重现令人惊叹的灿烂旧观,可是广场连同它三面环立的伊斯兰宗教学校,却像一座露天博物馆,和城内居民的生活并没有多少交融,布哈拉修复人员不想犯同样的错误。
古代丝路旅程一般单趟约为1000公里,单趟行程时间约为一个月,6~7天的正好是补充货源、人马休憩的周期。位在泽拉夫尚河(Zarafshan
River)三角洲上、沙赫库德运河畔的布哈拉,不仅是商旅队必经之地,而且距离撒马尔罕城约270公里,丝路时代商队需要步行6~7天,刚好是一次大休息的驿站行程。
让人好奇的是,导游说:「布哈拉,梵语为寺院的意思」。布哈拉从9世纪起就是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教神学研究中心。
对这座艳丽的古城实在太陌生了,只见到处是波斯式青色与蓝色屋顶的建筑,于是我专心听着导游的解说介绍。布哈拉的名称由来为索格里亚那语(Soghdian)的Buxarak,意思是快乐的地方,中国人与阿拉伯人的纪录为「神圣的」、「有声望的」,由此城市名称的由来与意义听来,似乎此城不只是世俗的欢乐城市,也是被圣化的神圣城市,精神净化的城市。
布哈拉在宣传品上号称是中亚细亚的露天博物馆,其中最令游人迷恋的古迹是亚克城堡,它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如今沿路走上城堡,延途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宏伟气势。城门内有一座囚室,原来那是用来囚禁昔日走过丝路而不交税的人。沿城而上是伊斯兰教的殿堂,相当具有历史价值。旁边的屋宇中有很多弓箭、衣服、茶具等展览。城堡顶上可远眺四周,城堡之外有大片平地,商贩不少,但是已经见不到骆驼了。
走进布哈拉的波依卡扬广场,第一个反应还是讶然惊叹,怎么会有如此宏伟的伊斯兰教建筑!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这座广场的主体是一座巨塔和两座相对而建的伊斯兰教神学院,波依卡扬巨塔内有石阶105级,登高而望不只可以俯瞰两座神学院的建制和布局,还可以远眺整个布哈拉古城,极目无尽。古塔本身的花纹甚美,墙砖都砌的精致玲珑。塔前的两座神学院精美绝伦,三座艺术建筑互相辉映,真是建筑艺术的佳作。神学院内有很多大小房间,其中有一部分已经改成手工艺品的贩卖点。
布哈拉城的中心是萨曼王朝创立者伊斯麦尔、萨曼尼(ISmail、Samanid)的陵墓前,这是中亚闻名的建筑艺术代表作,土黄色的砖造建筑,优美的正方形基座,圆硕的拱顶,装饰以几何图形,在建筑风格上独树一格,这座千年前修建的陵墓,不只维护情况良好,更散发出中世纪伊斯兰建筑特有的风格,被伊斯兰的穆斯林视为圣人埋骨之所。
相当特别的是,有些穆斯林在准备进去瞻仰之前会先在门口点燃小火堆,行膜拜礼之后才进入。这种礼拜方式应该是祆教(拜火教)的遗存,虽然这个地区很久之前曾经信奉祆教,但是这在其它伊斯兰地区还是不可思议。
清真寺真是太多多得眼花撩乱,拜火教仪式旁边也有一所清真寺,木柱的雕刻十分精美,沿路走来,又经过伊斯兰教的好几间神学院,大多已变成了售卖工艺品的地方,更惊喜的是,再走进另一间神学院,竟然变成了有大型民族歌舞表演的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