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哥窟与印度史诗

(2009-05-19 22:19:01)
标签:

柬埔寨

主殿

回廊

史诗

阿修罗

吴哥窟

摄影

旅游

分类: 中南半島

吴哥窟与印度史诗

 

吴柬普寨的吴哥窟景点近來大热门,是东南亚各国旅游观光成长最快的城市,我已经去过多次,除了工作之外,在吴哥窟,我有太多的感触与学习,每一回在现场,心里头总是感到自己的不足,一次比一次严重!

看到法国研究人员亨利.穆霍,重新发现了被热带丛林所盘绕的高棉国王们的祭礼城堡时,他热情洋溢的言谈:「吴哥窟,比罗马和希腊人留下的所有东西还伟大!」,您相信吗?而我认为毫不夸张,每次亲临吴哥时,我只能用最高级的词汇来形容看到的吴哥窟,宏伟壮丽、精妙绝伦和令人窒息的、、等等,以赞叹那座深沉雄伟在平地,高高耸立的寺庙的印象,自己也感受到无比的幸福!此情此景,您一定得亲自走一趟!这种触动是无法复制的。

吴哥窟与印度史诗

 

199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持下,吴哥窟古迹保存了下来,列为文化遗产,保存的意义为它是高棉王国昔日的首都,属于东南亚最重要的名胜古迹之一,是公元9-15世纪高棉人文化卓越的见证。

吴哥城由周围200公尺护城河(宽水沟) 环绕着,著名寺庙吴哥窟(吴哥寺),以及吴哥通王城就在里头,吴哥窟里有一个长达235公尺的柱子大厅,寺庙座落在一块平地上,占地340*215公尺,寺庙的正立面宽187公尺,并装饰着描绘的浮雕。

吴哥窟的建筑,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3公里的结构中,主殿里一楼回字廊的浮雕画作,每一面墙约250公尺,走完回字廊,刚好1公里。在每一面250公尺的墙,都至少有二面印度史诗或历史故事;所以,走完回字廊,至少可以看八幅场面巨大的作品,分别叙述印度教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都和战争与国王的功迹有关,全城雕刻精美,也是「雕刻出来的王城」美誉的缘由。

 

吴哥窟与印度史诗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的创世纪-乳海翻腾

由第一天开始,吴哥窟(Angkor Wat)已不属于人间,它是为了天界而建的殿宇,那跨越护城河的虹桥,便是通往天界的大道。吴哥(Angkor)是柬埔寨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而吴哥窟是国王献给印度诸神的神圣国度,百姓全都不得入内。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须弥山耸立在大地的中央,它的山峰直插云霄,凡人无法攀登,须弥山上充满着各种奇花异草、溪流瀑布、璀璨宝石,天神们和阿修罗们都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里。

那时,天神们虽然寿命比凡人长得多,但也有生老病死,有一天,众神与阿修罗为了生老病死的问题,发生了争执,梵天(Brahma)为了调解一触即发的战争,便告诉大家:同心协力翻搅大海,就可以得到永生的甘露──苏摩。

  于是,大蛇舍沙奉毘湿奴(Vishnu)大神的命令,拔起一万两千多里高的曼陀罗山(Mandara),放在驮着世界的海龟王背上,作为轴棒;并以蛇王当作绳子缠绕在山腰。

 

吴哥窟与印度史诗

 

  阿修罗抓住蛇王的头,天神抓住蛇王的尾巴,然后不停地搅动大海,一搅就是数百年…,天神和阿修罗不停地搅啊、搅啊…,在炙烈的火焰和倾盆的大雨中不停搅动,山上的飞禽走兽全告死亡、草木的汁液也流入大海,海水始化成乳,后又化为油脂,但是甘露仍未出现…

 剎那间,海面赫然浮现依位身着白袍的幸福女神拉克希米,她光彩照人,手持一朵莲花,成熟的风姿令天神和阿修罗们惊艳不已。

经过了无数的毁灭;终于,苏摩神手执成有甘露的白壶出现了,阿修罗们蜂拥而上,发出了可怕的喧嚣,他们你争我夺,都想一口吞下这琼浆玉液,毘湿奴大神见这混乱场面,灵机一动,化神为美丽的女子婆娑起舞。

吴哥窟与印度史诗

 

无数的分身出现在搅动的乳海上,她们被称为美丽的天女─ APSARA,好色的阿修罗见到了天女,各各为之目炫神迷,而众神也就趁机夺得苏摩甘露,一饮而尽,成为不死之身。

在翻搅乳海的过程中,从大海中出现了太阳与月亮、也出现了日蚀与月蚀、光明与黑暗,从此以后,众神与阿修罗便争战不歇,直到永远…。

以上是记载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印度最大,也是世界最长的史诗)里的故事-乳海翻腾,这故事被刻在长约120公尺的小吴哥的主殿里面朝东的长廊浮雕上,但,这只是雄伟壮丽的小吴哥遗址中的一小部份。 

我四次进入吴哥窟参观,顺道留在这里欣赏了日出与日落之外,始终认为吴哥窟的内涵是看不完的,每一回体验都不同,其中占地面积非常大也是原因之一;还有光是主殿中央的中心塔就得走上大半天,中心塔高度65公尺,相当20层楼高,它是山形庙的最高峰,城内精雕细琢砖砖瓦瓦,一砖一故事,一瓦一神话。

 

吴哥窟与印度史诗

 

柬埔寨一直以来受印度的影响甚深,音乐、舞蹈、建筑等,都可见印度色彩,而宗教更加如此,吴哥窟的建筑布局,便以印度教的宇宙论为依归,吴哥窟的建筑以护城河为海,以宝塔为山峰,是宇宙的缩影,而住在宇宙中央的,当然就是天界诸神。

 

 进入吴哥窟的走法

畅游小吴哥绝对需要体力与勇气,它的面积是1300*1500平方公尺,从西边正门口进入,即始不转弯不爬主殿的天梯,至少也要走1.3公里,何况还要绕三层的回廊并且出口是走回西门口!

 我一早从西面开始参观,入口的小台阶,是由有着石狮及七头Naga守护的桥头,直接走入宽190公尺护城河的桥上,眼前看到的是小吴哥的西侧的外墙,外墙共有五个出口,中间的三个山门是人行走的,两侧有拱顶的门是当年大象的门。

我在这里结识了卖画的Sophea,她是我上回来时认识的孤儿,我们将照片带回来送给她、在旁边卖香和纸钱的爷爷以及Lead, Sophea一直固定在这护城湖与西参道之间的山门下的走廊画画兼卖画。

  

吴哥窟与印度史诗

 

这里虽然是外墙的建筑,但是墙壁上著名的Apsaras就已经开始媚惑人们的眼光了。穿过护城湖的拱门,要继续走在长约500公尺的「西参道」,向着小吴哥寺庙的主体建筑前进,相信虔诚的信徒在这长长的道途上,心情定是逐步肃穆的,连我都开始有朝圣的感受出现,很佩服这寺庙的设计者。

西参道两侧有很宽敞的草坪,草坪上有规模较小的神殿,神殿旁的树下有农夫和马匹闲逛着,靠近主殿前南北二侧各有一个湖,由于南侧湖已干涸,游客都在北边的湖畔拍摄,湖面的莲花与湖中有主殿建筑的倒影,因为天气太热又无遮荫,不怕晒的我拍了很多照片。

 接着进入主殿了,主殿内有一座高塔,建在三层台上,塔下方围绕着广场,据说这是「海洋包围高塔」的意念设计,广场四角的仙女浮雕和高塔内的神话雕刻,刻绘细致,艺术价值极高,许多艺术家的作品,都是从这些石雕像中获取灵感。

 

吴哥窟与印度史诗

 

 吴哥窟,不只是座荣耀神祇的庙宇,也是人间对天堂的极致想象与体现。刚才在两进式的台阶回廊和无数的石柱上,有看不完刻满着印度教的保护神、破坏神和创造神的宗教故事,还有那遍布每个角落的一千八百个Apsara女神像,那不只是美妙精巧的浮雕,更是敬拜神明的神圣符号。

我先从第一层的西北角的入口进入外回廊,整面墙上都是满满的浅浮雕,这部份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Ramayana-印度二大史诗之一)故事的情节-兰卡大战(Battle of Lanka)。

 兰卡大战是描述Rama和他的帮手猴子兵团(Hanuman-据说这也是中国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由来)与恶魔(Ravana)大战解救其妻Sita的过程,由于人物众多,且皆手脚舞动着打着仗,看起来很吃力,这里浮雕的特征是有如连环图画般地一路雕下去,而非静止的画面,还好主要人物会被放大摆在中央的位置。

 接着又转入回廊东侧南段,此处浮雕是小吴哥最著名的。这段浮雕是本文一开始所提到的,记载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印度最长的史诗)里的故事-乳海翻腾。

 

吴哥窟与印度史诗

 

 乳海翻腾是依据神话中众神与阿修罗(尚未得道的精灵)合作,取得镇于曼陀罗山下的长生不死水(在此之前神必须每天饮用乳海的奶维生),而五头Naga盘在山上,故合作的双方由阿修罗抓住蛇头及前半蛇身,善神们则拉住后半,中央由保护神Vishnu负责指挥,在拉扯中产中翻腾的景象,而许多生物也由此产生,包括Apsaras、神的座骑(马、太阳神座骑-Ucchaissravas),Airavata(三头象、天神Indra座骑)等。

 离开底层回廊后,走阶梯进入第二层的十字回廊所分隔出的四个水池,当年这是给皇家人员入殿祭祀前净身用的,但导游另外一说是皇帝的许愿池,南边的回廊中有佛像留存着,回廊中的柱子上都有极浅的浮雕装饰,而转角处往往有舞蹈模样的 Apsaras神话,她们是由翻腾的浪花泡沫所化成的,在小吴哥有近1800位Apsaras的浮雕,以不同的发型、装束、手势及配件出现,主要集中在第三层的主塔群上,第二层回廊面向第三层平台的墙上也有不少成群出现的。

 

吴哥窟与印度史诗

 

 登上小吴哥的第三层是需要一点决心和勇气的,主要是大于50度的陡峭且高11公尺一路到顶,没有缓冲的空间(巴肯寺则有),加上阶梯窄窄的,令人望而生畏,我手脚并用一鼓作气地爬到上面,没想象中的害怕,心想绝大多数的人应该都做得到。

石阶上有些小洞是当年穿绳以便搬运用的,把手指扣入洞中,对上下阶梯时的稳定很有帮忙,上到顶层后忙着四处拍下Apsaras的倩影,不小心还踏上主塔所供奉的佛像身旁,真是失礼,顶层的五座塔呈梅花形分布在四角和中央,圣殿在中央,四角的高塔内未供奉神像,只有一些残破不全的石像躺在走道旁,不断地有些和尚分次上来朝拜。

 下来后,趁着落日余晖,我回头去找Sophea,一起走到墙边坐下来吹吹风,沐浴在金色阳光里,欣赏着城外不远处,缓缓飘起的热气球。

 

吴哥窟与印度史诗

   

后记-补充阅读:吴哥城有大吴哥城、小吴哥城之区分吗?

 蒋勋写的【吴哥之美】书中,对吴哥城遗址名称的定义一目了然:

 吴哥城有一座【城中之城】是吴哥寺(Angkor Wat)。 Angkor直译出来是【城市】,一般说的Angkor Thom,Thom是大的意思所以整个Angkor Thom应该直译为【大城】或【大都】。一般我们所说的【吴哥窟】,是从Angkor Wat翻译而来。Wat也有人写作Vat,直译就是【寺】或【庙宇】。所以Angkor Wat真正的意思是【城中之寺】。现在一般人无法分辨二者的分别,又把Angkor Thom称为【大吴哥】,Angkor Wat【小吴哥】。

 吴哥位于中南半岛上柬埔寨(旧称高棉)境内,是高棉历史某盛世王朝的京城所在,此王朝被称”吴哥王朝”,为真腊王国9至15世纪之阶段。吴哥古迹始建于公元802年,前后用400余年建成,共有大小各式建筑600余座,分布在约45平方公里的丛林中。吴哥城有大小之区分。

 吴哥窟是真腊国王苏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Ⅱ)举全国之劳力花了近30年时间,动用无数大象,平地兴建的石窟。它是吴哥遗址中最雄伟壮丽的庙宇。此为高棉有史以来最宏伟的建筑,也是200多座古迹中唯一正门向西的神庙,小吴哥建于1112年-1152年,【小吴哥Ankor Wat】,是高棉吴哥王朝全盛时期所遗留下来的不朽宗教建筑,也是占地最广,在吴哥遗址中唯一向西的寺庙。

 吴哥窟位于柬埔寨暹粒市(Siem Reap)北5.5公里,是古时真腊国国都,中国古籍称为禄勿、桑香佛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据说它所使用的石块与埃及卓甫斯(Cheops)金字塔一样多。199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大吴哥城(Angkor Thom)又名百塔城在吴哥窟北约2公里处,由阇耶跋摩三世(850年—877年)开始建造,到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Ⅶ)(在位1181年—1219年)完成。

 

吴哥窟与印度史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