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温哥华(35)“人肉”18岁“小三”上头版,谁之过???
(2012-05-18 18:48:34)
标签:
杂谈 |
温馨的少女时光,总在梦里远行。青春的成长环境,会影响人的一生。当我看到被“人肉”搜索的是一个18岁的青春美少女时——我和大家一样: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这个孩子被上亿网民的目光灼伤,她的尊严被践踏,她的隐私被层层“扒光”,
谁能还她生命的尊严?!她的花季人生如何度过?!不禁让人心寒和担忧!
“温哥华少女”的出现,让我想起被澳大利亚妓院,用10万美金竞拍的中国少女。让我不能忘记多伦多少女“失踪”在温哥华的夜夜惊心——
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今年十八》
我将在《南雁博客》里写下一组有关少女的故事,这是青春赋予生命的迷惘与苦难啊!
在北美华人报纸和网站,头版头条刊载了这个18岁少女的头像,还有那一堆,品牌不一的名牌包包。它们一个叠加另一个,无意间被频繁地转发“出镜”
这“人肉”搜索后的报道背后,引起西方媒体呼吁:全民窥探个人隐私值得道德考量!
然而,众所周知,这条花边新闻,媒体是赢家,因为它满足了不同读者的心理需求。善良,正直的人,在帮助原配声讨那个没良心的负心郎。民怨终于在这里聚焦,于是,网民像是自己的孩子流产了,是忍孰不可忍?网友的情绪在“发酵”,在“爆动”——
因为当事人开的车,正是大家意识中最敏感的车。何况他还是个货真价实的“富二代”。
“他竟然在妻子怀孕最需要爱的时候,背叛无辜——”于是,网上的审判自发地无序地开始——“人肉”收索的引擎无所不能,它一再突破道德的底线——
你看,这个爆炸性新闻,具备了炒作所有的元素:
不谙人事的少女+包包。
富二代的猎艳心态+娈童心结。
“大奶”的无奈+冲动后的网上呼救。
“大奶”痛苦万分+流产后的悲情人生,让网民群情激愤——
她们一个18岁,一个也只有25岁。她们都是不同类别的受害人!不是吗?因为她们的性别。
少女与当事人,共同地“谋杀”了一个无辜夭折的婴儿。人命案啊!
——
真诚的人们,从最初猎奇到“满腔仇恨”!试想,如果当事人在中国,那几亿人吐沫星子也把他溺死啊。
“还我孙儿!”,不用外人打,当事人的父母,准丈母,丈人也要拍死他吧!
倘若,你把这件事说给西方朋友听,即便他们宗教,文化,制度不一,但他们一定会和我们一样同情那个妻子,悲悯那个夭折的婴儿。鄙夷那个不忠的当事人。惋惜,心痛那个被欺骗的少女。
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下面是我的朋友,来自美国的泰勒,用中文写给我的信。她母亲是中国的京剧演员,父亲虽是美国人,却是京剧的票友(他父亲当时在中国香港工作过)。
南雁好吗?
“爸爸说:这事中国京剧里多,秦香莲,窦娥冤,男的叫西门庆——”唉,这是哪儿对哪儿呀。我看到到这里,真想乐。可细想不无道理。
——
“妈妈说:中国是“妾文化”的出产国,批发封建思想。古时达官贵人三宫六院——我无不感叹女人之间的“战争”越来越低龄化。她们都是男人的玩物和性产品——如今国内——”唉,这不打击一大片了。扯远了。
生怕自己的情绪,左右对这桩事件的描述,为了避免自己所言矫枉过正,有失重心。
因而,看了她推荐给我的这篇文章,我认为作者写得很客观。也很真诚。作为第三方读者,我斟酌再三,决定把这两篇文章一并介绍给亲们。因为,这位专家是对媒体头条发表她的意见。望笑纳。
我想,除了自由言论赋予我们的权利外,在舆论一边倒的时候,我们尤其不能忽视人文道德的修为。
读者在义愤外,能保有冷静的警醒和思考,不从众,不违心,这当是网路时代人本良知的理性备份啊。
网友「人肉搜索」出当事人的手机画面。(网上图片)
该名髮妻则多次在华人聚集的大型论坛留言,委屈恳请网友「不要伤害我老公」、「我不想他讨厌我」,随即引发网友一面倒对「妙龄小三」的怒骂。
网民人肉搜索「小三」私隐
全球媒体监测分析实验室主任赵月枝表示,网民会对富二代家庭丑闻产生浓厚兴趣,除了人心潜藏的猎奇、偷窥心理外,网民对社会贫富不均,以及道德沦丧的批评欲望,也是形成「全民公审」的深层心理原因。 160.ca
她认为这次事件广泛传播,让新移民这个多元的群体遭到简单地污名化,对新移民来说相当不幸。对於网民热中「人肉搜索」的现象,赵月枝认为是商业媒体的「八卦」文化,在互联网上过度延伸及放大的结果。
她称网路的匿名性,变相造成「全民狗仔」,有可能会跳脱互联网的虚拟空间,冲击到当事人的真实生活。
赵月枝强调,互联网其实和真实社会一样复杂,不同人发文背後可能会有不同的目的。她强调,网上言论很容易被人断章取义,加上互联网的虚拟性,网民会产生「不必为自己言论负责」的错觉,网民的热心甚至会被有心人当成可利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