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漠,顾名思义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常年雨水不多、空气特别干燥的荒芜地域。因为干旱缺水,所以鲜有生命的迹象,有的甚至大片大片的荒漠中没有一株绿色的植物。由于环境恶劣,因而也少有人烟,有的成为了无人区。
在中华大地上,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开发这些没有生命的区域,国家有计划地把这项工作写进五年计划之中。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把修建塞北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红山水库提上日程。在当时的条件下,而且是在沙漠中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是要有点胆气的!为了修建水库,在昭哲两盟动员了五万民工组成五个兵团在老哈河上会战。愣是用手推车“推”出了沙漠中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同时,为了治理红山水库库首地区的恶劣环境,林业建设也相继兴起。一些有志的林业技术人员不怕艰苦,响应国家的号召,奔赴沙漠第一线,把他们的青春年华、聪明才智、忠诚职守的雄心献给了祖国治理“荒漠”的千秋伟业。在“荒漠”中,他们顶风冒雪,饿了啃几口窝头,渴了捧一把残雪,挖沟扩渠、种草植树、固沙造林,为建设“沙漠绿洲”献了青春献子孙,这战天斗地的事迹数不胜举。
在红山水库建设治理中,老林业技术人员陈景泉作为翁牛特旗最早的林业干部,在红山水库没有建设之前就奋斗在这片荒漠的土地上。在那茫茫的荒漠中留下了他为之奋斗的身影和深深的脚印。红山水库建成后,他即留在了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描绘着“绿洲”的蓝图。由于长年的劳累,到了20世纪70年代,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陈景泉身体出现异常,不得不暂时离开工作岗位。他在宁城热水疗养期间,仍然心系他那片熟悉的土地。在宁城热水小镇的街道上,他发现排排垂柳迎风垂荡,姿态洒脱,甚是优雅。那时,红山水库还没有一棵垂柳。强烈的责任心促使他想要为红山水库栽上第一棵垂柳。于是,他便和当地的林业人员联系,要了一箱垂柳枝条。并让前去看望他的大女儿带回红山水库交给水土保持站。他大女儿肩负重托,虽然一箱枝条有些沉重,而且路上还要倒几次车,仍然不负使命把一箱垂柳枝条带回了红山水库,交给了水保站,完成了任务。经过扦插、栽培管理……从此,红山水库的大地上有了第一批垂柳的身影,那长长的柳条随风游荡,潇洒悠扬。
如今,红山湖畔已经不缺少垂柳的身影。它们和其它所有的树草一起装点了湖畔沿岸,为沙漠披上了崭新的绿装。它们不仅仅证明着生命的永恒,同时也记录着曾经为之奋斗的人们洒下的辛勤汗水,记载着老一辈创业者那不朽的业绩和风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