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语丝而已
语丝而已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051
  • 关注人气:8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熊孩子必有熊父母”何之为谬?

(2023-09-05 17:02:11)
标签:

高铁

掌掴

“熊孩子”

危害性

教育

        前一阶段,高铁掌掴事件在网上越吵越烈。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谴责“熊孩子”的“熊父母”。这时,有那“仗义之士”适时地站出来为“熊父母”辩驳:舆论一边倒的直接原因是互联网传播习惯性剪裁事实的特点。深层原因是时代传播符号被充分利用,比如“熊孩子必有熊父母”。少子化时代的社会心理其实是厌孩。恶感源于陌生,实际上网民对人类幼崽习性的了解,可能还不如对熊猫习性的了解。陌生到能让公认理性的人得出“熊孩子必有熊父母”这种谬论。大多数带娃父母上飞机上高铁的时候是极度焦虑的,这种焦虑远甚于在高铁上开电话会的人或是手机外放《早安隆回》的人。网络上对后两种人的斗争热情相对要弱得多。这仗义之士的观点一是“熊孩子”不是“熊父母”带出来的;二是人们的惯性思维炒出来的“熊孩子必有熊父母”的观念。因此“熊孩子必有熊父母”的观点是“谬论”!

       那么“熊孩子必有熊父母”的立论是否成立呢?我们不妨论证一下:

       首先,“熊孩子”是怎么产生的?自古至今,任何一个婴儿从他(她)来到这个世上时是不会带着“熊”性来的。那么,他(她)的“熊”性是哪来的?又是怎么对社会造成“吵闹”和危害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说人出生之初,秉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这里所说的“环境”和“教育”是后天“习性”改变的关键所在!在任何一个婴儿生长的环境中,如果没有良好的条件,对其性格的形成和脾性的培养都是灾难性的!国人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句古话“孩子不懂事时不要管他(她),等他(她)董事时再管。”殊不知,孩子在不懂事时一些“习性”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而很难改变了!等到其懂事后再给他(她)改变早已养成的“习性”就一切都晚了。因为养成一种“习性”容易,让其改掉就难上加难了。

       其次,任何一个孩子其“习性”成长的环境首先是他(她)亲人对他(她)的影响。那么,在其所有的亲人中,能和他(她)朝夕相处的就是他(她)的父母。于是,他(她)的父母的一举一动在天长日久中自觉不自觉地植根于他(她)幼小的心灵里。因此,父母品性的优劣从孩子幼小时就在影响引导着孩子,而且,这种影响和引导是巨大的、强劲的和不可逆的!并且对于幼小心灵来说,在其生长环境中最容易被其接受的就是父母那些不良的品性,所以,这种影响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是灾难性的。

        第三,就是遗传基因。遗传基因的强大以前人类还没有认识到,而近些年来,人类科学发现了其巨大的存在。在人类发展成长的因素中,遗传基因占着绝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古人所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虎父无犬子”等古语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的。遗传基因对于后代的“遗传”不仅仅只“遗传”优秀的“基因”,恶劣的品性、懒惰的性情、好吃懒做的嗜好,甚至疾病都会“遗传”给后代。更何况子女从小就和父母朝夕相处,再加上“遗传基因”的根植,孩子像父母、像长辈就不足为奇了。

       有人说很多“熊孩子”的父母并不“熊”。是的,“熊孩子”的父母不一定都“熊”,只是他们没教育好“熊孩子”,更没能力改变“熊孩子”,只能任其发展而无能为力。这样的在教育子女方面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的父母他的行为其实也挺“熊”的。有人说人的一辈子做好两件事就是很成功的人生:其一是教育好子女,不要危害社会;其二是照顾好自己,别给子女添麻烦。还有人说这两件事都做圆满了很难!是很难!但是,既然人来到了这个世上,而且还有了下一代,就要对人生和下一代负责任,不能听之任之、撒手不管。

       2019年江西省上饶市第五小学一男孩对他的女同桌长期霸凌,打得女孩身上经常青一块紫一块,给女孩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伤害,使她一直生活在恐惧和抑郁之中。女孩的父亲知道后多次找学校班主任反映,并找男孩的家长沟通。但男孩的家长并没当回事。而班主任只是把两个孩子分桌了事。面对男孩家长的轻视和班主任的草率,愤怒的女孩父亲只好在“家长群”里投诉此事,用来表达不满。而这些根本就威慑不了那男孩,女孩身上就又多了几处新伤痕。女孩父亲非常愤怒地“家长群”里控诉,并亲自到学校去接女孩放学。但男孩家人认为这就是同学间的小打小闹,并不重视。致使女孩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因为男孩一直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对女孩仍然是欺凌不断,女孩的父亲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直接到教室用小刀往男孩身上捅了13刀,使男孩不治身亡!而女孩的父亲亦被判了死刑。两个家庭就这样被毁了,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

       “熊孩子”看起只是一个“孩子”,但千万不要低估了这个“孩子”对社会的危害性!不要被其是“孩子”、“不懂事”而将其的危害性模糊化。因为“熊孩子”对他人和社会的危害性确实是不可估量的——巨大的难以想象!因为“熊孩子”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是不计后果的,因为他(她)们根本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他(她)只知道享受他(她)的行为给他(她)带来的快乐,而不会觉得还会有什么“后果”。而可悲之处又恰恰在这“不可知”上。因为正是这“不可知”酿造了惨不忍睹的“后果”——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他(她)“打着”孩子“无知”的幌子干着连黑社会都忌惮的“恶”行——前些日子几个半大小子将一个伙伴活活打死便扬长而去,似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还有几个十六七的孩子把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生生活埋,那小伙子怎么哀求都没用。这一切的一切难道都是“不懂事”?!最近在法国,一个十几岁的小子把一个二十几岁的姑娘强奸,并把笤帚把从女子的下体插入腹腔,造成腹内多脏器严重损伤,震惊了整个欧洲。连参加抢救姑娘的大夫和护士都痛哭不已。这难道也用“不懂事”去开脱,去搪塞?!“熊孩子”的熊行为已经对社会和他人构成了严重的危害,再不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将会贻害无穷!

       “熊孩子”一开始并不“熊”,这就要看父母和社会怎么去教育和引导,怎么把他(她)培养成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七律中元怀亲
后一篇:浣溪沙雨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