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娘家,在中国北方又称走娘家。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也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汉族岁时风俗。每年正月初二、初三,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而夫婿要同行。女婿去拜见岳父母,则有向他们表示"感恩戴德"之意,喇船懂藉以增厚姻亲之谊。所以有的地区也俗称“迎婿日”。而新娘新婚出嫁三天便回门,称为"归宁"、"三朝回门"、"头转客",含有"成家不忘娘亲"之意。
在北方,女儿过年过节回娘家一般都会带着夫婿和孩子。所以,回娘家是比较隆重的事情,娘家是要好好款待的。款待时,整桌都以女婿为中心,所有娘家人都要陪好女婿。因此一般在民间只要是女儿回娘家回来时女婿都会喝的酩酊大醉。为此,过去在直隶一带的有些地区把女儿“回娘家”干脆就叫“待女婿”,即招待女婿的意思,也表示对女婿的重视。因此民间常有每次女人“回娘家”回来时都会埋怨夫君不知道自制少喝一点而出“洋相”,而夫君就会以“他们都逼着我喝”而搪塞。
“回娘家”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在民间延续了几千年,而且还将会永远延续下去。因为这种习俗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那是由于在这种习俗进化过程中充满了满满的亲情体现。通过“回娘家”或“待女婿”使彼此间的亲情更加深厚、更加牢固、更加有人情味。同时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向往美好未来的情怀,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正如歌曲《回娘家》唱的那样:“风吹着杨柳呦唰啦啦啦啦,小河里水流着哗啦啦啦啦,谁家的媳妇她走呀走得忙呀,原来她要回娘家。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枝花,姻脂和香粉她的脸上擦。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呀,依呀依得喂。一片乌云来,一阵风儿刮,眼看这山中就要把雨下。躲又没处躲,藏有没处藏,豆大的雨点往我身上打呀,依呀依得喂。淋湿了大红袄,吹落了一枝花,姻脂和花粉变成红泥巴。飞了一只鸡,跑了一只鸭,吓坏了背后的小娃娃呀,依呀依得喂。哎呀!我怎么去见我的妈!”充满了生活气息。
在生活中,对于每一个女儿来说,在“回娘家”的路上,风是暖的,雨是甜的,天上的云朵都似棉花糖一样,就连平时调皮的娃都乖乖的。世上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娘家的路, “带上我生养的人,去见生我养我的人”,这就是女儿回娘家的动力。“回娘家”是人生一次回归的表达,也是一次生命寻找原点的体现。每次回娘家,父母都会提前安排,准备各种女儿爱吃的佳肴,虽然都是简单的家常菜,但都是家的味道,都是父母的爱。一家人热闹的时候也是一件很开心很幸福的事情。在家,女儿可以敞开心扉和父母畅聊,也可以向父母倾叙心中烦恼,亦可静下心来重温往事。父母的家永远都是女儿爱的港湾!而让爱回家,父母亦是每个儿女永远的牵挂,因此,别让父母的爱成为永远的等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