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训即祖先的遗训。古语是古人在长期社会实践生活中总结出的有科学道理的格言与谚语。
无论是祖训还是古语,不但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而且都有其严肃的警示作用,为后人在社会实践中起着珍贵的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比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吾师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干不净,吃了生病”、“病从口入”、“饭前便后要洗手,免把细菌带入口”等等。而在祖训中就更增加了严肃的成分,因为祖训是历代祖先对子孙的谆谆教诲。“端蒙养,重家教”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祖训对从精神层面维系族众和谐统一起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以外,祖训同时亦闪烁着族民文化的光辉,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在祖训古语中,教诲后人最多的就是要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要尊重自然法则、自然规律,不可背道而驰、逆天而动!因为任何人的人生所要承受的生死富贵、是非荣辱是有一定定数的,不是强求来的。如果超出了定数就会发生逆转,就会遭受惩罚。比如自古以来,人们所住的宅院房屋,就平民百姓而言,够住即可,不可超出你所应承受的范围——古代的平民百姓有几间茅草屋遮挡风寒就足够了。经过奋斗,条件好了盖三间大瓦房也就足以慰藉平生,不可妄求了!如果孩儿们长大分枝,亦可帮助他们每人修建两间茅屋,其余就靠他们自己去奋斗了。前一阶段网上有一视频是说住宅人所承受的定数:人住90平米的房子最合理,其实70多平米的就挺好,比过去三间大瓦房还大。如果住的人少而房子太大,那就是凶宅,因为人气不够压不住。人气跟不上,对宅主的身体不好,容易得病,而且是得凶险的病!其实,古人对房子的要求主要是看其结构是否合理、构架是否坚固、采光是否充分等等,而不是房子有多大、装修是否豪华。20世纪80年代笔者曾经去中南海参观,看到毛主席、周总理及老帅们住的房子亦就几十平米。毛主席就在他那十几平米的书房里居住,书房外是个几十平米的会客厅,仅此而已!对于人来说,房子的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住着心情是否舒畅,身心是否安详。古人在住宅理论中因为发现住宅对人气的影响极大,所以发明了很多安平住宅的物件,比如“镇宅之宝”、“串钱”等等。就是怕所住宅院因为人气少而难以压住凶气便借助外力辟邪压凶!祖先古人在这方面是很讲究的,不可违背!
祖训与古语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人的启迪作用是无法代替的。因此,我们在继承借鉴过程中要认真学习领会,让其在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