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岁时风俗——供月

(2020-10-02 09:21:42)
标签:

供月

民俗

赏月

月饼

欢乐

岁时风俗——供月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中,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中留下了很多民俗,如中秋节供月就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岁时风俗。供月就是每到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时,人们把月饼、果品等对着月亮摆上,让月亮先"吃",然后人才能吃的一种风俗习惯。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后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而在民间,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今,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中华民族的祭祀文化,表达的是"敬天、礼地、爱人"这三种基本情感指向,所崇拜的是天神、地祗、人鬼三种类型的神明。天神之中,按等级分为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和列星三等,太阳和月亮就是华夏先民最崇拜的自然神之一。日月之祭的时间,自周代就定在了春分和秋分,即所谓"两分"。为何要定在这两个日子呢?这要从天文与二十节气说起。祭日,称"朝日",供月,称"夕月"。"夕月礼"就成为了供月之礼的特有称呼。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岁时风俗——供月
    中秋节以月饼拜月祭月,还有祈子的意义。为祈子目的而举行的拜月祭月活动,与妇女直接相关,所以一般只有妇女参加。在我国民间流传着"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就对拜月者的性别作了明确规定。其实,这种说法仅适用于为祈子目的而举行的拜月活动,至于为其他目的而举行的拜月活动(如祈贺团圆等目的),则是男女老少都要参加的。在中秋节妇女举行的拜月祈子活动中,月亮及其象征物月饼,被赋予了赐子的功能,成为生殖的象征。清乾隆十二年《新乡县志》:"'中秋',戚友交馈月饼,妇女陈瓜果拜月。"清乾隆二十一年《获嘉县志》:"十五夜,妇女设瓜果拜月。"这种只有妇女参加的拜月活动,显然包含着向月亮及其象征物月饼祈子的意义。在人们的观念中,月亮、月饼是生殖之物,能使妇女受孕,所以,在中秋节,又有妇女照月得子的习俗。民俗认为:久婚不孕的妇女,为求子,可于八月十五日的夜晚月到中天之际,独坐于庭中,静沐月光,不久定能得子。静坐沐浴月光以求子的习俗在有些地方则演变为在月光下走动,以照月得子,称为"走月亮"。民国二十二年《吴县志》:"十五日为'中秋节'。作月饼相饷、祀月……妇女亦盛妆出游,曰'走月亮'。"民国十年《宝山县续志》:"'中秋',食芋艿、豆荚,妇女玩月,以走三桥为例。"为了生男,人们又在走月亮习俗中融入了摸象征男性生殖器的圆木的活动。民国十九年《嘉定县续志》:"'中秋':比户竞焚香斗,并陈瓜果,月饼祀于庭中。妇女踏月摸丁东。摸丁东者,夜至孔庙门上扪其圆木,谓可宜男。"中秋沐浴月光祈子习俗,包含了对月亮的生殖力崇拜。月饼之所以是生子的吉祥物,就在于其所代表的月亮为生殖崇拜对象。

岁时风俗——供月
    随着祭月、供月、赏月的盛行,关于月的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很多文人骚客有感而发,八月底形象描写地情景交融、美不胜收。唐代李朴的《中秋》这样赞月: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唐代刘禹锡的《八月十五玩月》这样玩月: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随着文化发展的深邃和挖掘,“月”文化也在反映不同的阶层的感受上有所体现“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儿女膝前绕,几个飘零在外头?”每当月圆之时,喜的是家人团圆乐悠悠,愁的是儿女离家在外头。如今,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每到八月十五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炖肉、熬鱼、备菜,一忙就是一上午。中午,七荤八素,一大桌,但是远不如晚上排场。除了吃饭,讲究的人家,院里也要放上桌子,摆上瓜果梨桃、饼子等,供供日公爷,午饭后再撤回家。下午,城里人包饺子街上逛,家乡处处新风尚;村里人农田地收割忙,皮肤黝黑笑声朗,丰收的喜悦随风扬。到晚上,城里乡村都一样。天刚黑,灯便亮。一张桌子月下放,月饼、水果全堆上:五仁饼、冰皮饼、蛋黄饼、莲蓉饼、供月蛋糕、苹果、桃子、石榴、榴莲、山竹、柚子、火龙果......品种多的数不清。大西瓜,最体面,早把花牙、花篮的旧衣换,花好月圆的期盼,嫦娥奔月的美感,玉兔捣药的清雅,犀牛望月的精致……,这就是俗称的“剜月”。每家都是满满当当一大桌,家家造型各不同。不过,你是否发现,无论怎么摆,月公爷或供月蛋糕、西瓜都是主位。此时, 细心的人还会发现饼子和水果,个数正好和家里的人数相符。一应食物摆好后,供月开始,皎洁的月光洒满了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享受着人们对五谷丰登的期盼,享受着家家户户月圆人圆的欢乐!

      岁时风俗——供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