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你的说话技巧
(2009-03-12 19:31:58)
标签:
说话技巧用词儿杂谈 |
分类: 随缘随记 |
跟两位第一次出国的年轻学者聊天,问起他们来国外后对老外的印象,两人异口同声:``他们太会客气太能说了.''信口便数列出几个现象:随时到处可闻``你好'',``日安''的致意声,``对不起'',``谢谢''更是被挂在了嘴边.即使整天在一个办公室工作的人,之间也丝毫不省略这些客套.不管遇到什么人物,似乎都能说得拢,
常见他们碰一起时叽叽哇哇说个不停.
他们的话引出了我的记忆与感想.我想我们不少人不曾重视过说话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加之语言背景文化的差别,出国后初跟老外交流时,或多或少有过拘束的感觉.但反观老外,同样存在这样的障碍,他们的表现却自如得多.我刚到意大利时,也曾对意大利人的能言善谈惊奇并羡慕.陌生的小孩子会象大人一般向你打招呼问
好,侃侃而谈.新结识的老外朋友,初相识便能和你从容亲切地聊上老半天.而我,常在说罢``你好'',``认识你很高兴''几句语言书上学来的客套后,虽然很想再说点别的来表达热情和友好,可就是不知该如何说,心里又惭愧又窘迫.至于老外神侃的本领,从他们的朋友聚餐中可以看得更清楚,他们聚餐时常一吃就是五,六个小
时,边吃边说,话儿有时比饮食,餐具,布景等更增添进餐时的情调和气氛.
假如说说话也可被称作为艺术,那么,据我的国外生活经验,老外的确有他们的一套技巧与习惯,值得我们入乡随俗时注意或者借鉴.首先是客套话一定得说,并非一定要有认真的内容时才说.说了也许没有实际意义,但不说就会让人觉得少点什么,因为这是一种习惯.其次,赞美他人时不妨多用些最高级的形容词儿,比方``好极了'',``能干极了''等等,但千万慎用比较级,尤其是少用具体比较,比方``你比谁谁能干''之类.我就看见过这样一件事,对一位很有成绩的中国留学生,老外同行大都用``某方面最好的专家''一类的话来称赞他,一位他的中国同学却说``嘿,你现在比某某在外面儿的名气还大了'',弄的他和某某都不自在.另外,还有些话应婉转地绕着弯儿说,有些话要设法避开不说,说到这里边的讲究,比说客套话的学问还要大得多.
我曾留心到一个现象,许多老外在评论别人或别人做的事情时,总是先发表正面的看法,再谈对其负面的意见,而且用词儿很是温和轻淡,跟他们称赞人时爱用最高级形容词儿的风格完全相反.我就此请教过一位老外朋友.我问:``如果有人问你对某人某事的看法,而你并不喜欢这某人某事,你会说出你的批评吗?''朋友答:
``一般不会.一般我只是降低称赞词的级别.比如我不说好极了而只说不错.''
我跟这朋友相识甚深,知其是个为人真诚大度的朋友,他的回答与其说是虚伪,不如说是一种传统和文明:西方人从小就习惯被鼓励,少有关于自省和自知之明的教导,更少被别人直接了当说不行或批评.这使他们更习惯闻听和使用鼓励称赞等正面性质的语言,对不满遗憾等负面性质的言词敏感,言谈也显示出更多的对
人对己的尊重和信心.你可能听到他们对自己错误的承认或道歉,对他人成绩的肯定和赞扬,但听不到他们说自己不行.如果碰到自己做不了的事,他们会找个借口推脱而不是示弱.夸奖他人能干也仅仅是他人能干,并不跟随比较,更不轻易说明差别.总之,以鼓励为主的西方文化,使西方人更多翩翩绅士,而东方自省的传统
则培养了更多的谦谦君子.了解了这点,我们在不同场合自我介绍或评判他人时,心里就可有个参照,以减少失真率.
当然,免不了会遇到不宜直接回答的问题.我发现不少老外在此种情况下表现得相当漂亮,他找间接的答案或另外的解决给你.比方我有次为了解某专业的信息,到学校图书馆去问随便碰到的一该专业学生.因觉得以后可能还有相关问题要请教,未加思索便问可否留个电话号码以便有需要时再联系.说出口后我也觉得这话
说得不合适,很难想象谁会给陌生人留私人电话号码.那学生给我的回答就很聪明,他说:``我每天都在这里看书,你可以在这儿找到我.''避开了让大家尴尬的正面拒绝.
至于那些要你提供帮助的请求,假如你因为什么原因想拒绝,更应该用婉转的机智的话语表达.实在无弯可转时,也要尽量使拒绝不具体化.有次我到一座建在山上的学院办事,下山时因不想长时间地等公共汽车,而向一位好象是学院秘书的姑娘请求搭车.她却说:``我从不接受别人的搭车.''.那是我在国外几年碰到的最生硬的拒绝,即便如此,我还是可以从中找到安慰:她的不接受又不光是针对我.
说话最基本的前提应是友善和诚实,然而这里也还是有个技巧问题. 我认得一位留学生,他在国内时,谁见他谁说这是个老实人,自然也不怎么善言.但是他说话除了友善和诚实外,还有个特点,就事论事,根据事实一步步推理,最后才做结论.比方他出国没几天,就发现洋导师让他读的导师本人所写的文章里有失误,并导致了文
章结果的错误.跟相识不久的导师说你错了,对任何一个学生恐怕都是个为难的事儿,何况这位留学生那时候的外语还不足够过关,而导师又是一位在学术界有相当影响的人物.但是,他还是决定把自己的工作告诉导师.为弥补语言不足,他将他的思考详细写在纸上,不仅指明失误,还给出正确的解决,清清楚楚.导师看过他写的
东西后,心服口服,当场承认了学生的正确和自己的错误.从此,他们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工作关系.然而,同在这位导师之下的另外一位学生,因为性急,一发现导师的指导有不恰当之处,马上就说不对不对,却又不能说清为什么不对,具体错在哪儿.导师岂会轻易转变观点?两人自然发生争论.因为没经过仔细考虑,常常什么
也争不清楚,又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反使他们无意中不自主地站到了对立面.
总之,说话也许不是值得我们下功夫的事儿,但实际中,它往往又左右着我们给人的印象甚至处境.很常见的现象,同一件事,张三办不成,李四办就能成,因为李四``会说话''.说话,体现着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和修养.会说话,可帮助你更快更容易地与人建立更合谐的关系.朋友,不妨在学习工作之余,抽一点心思给``说话'',没准
它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呢.199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