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也称家庭系统治疗。它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治疗方式。这种治疗不同与个体治疗,治疗师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发生症状的个人身上,而是放在整个家庭单位的功能失调上,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求整个家庭参与,并最终改变失调的家庭关系。
家庭系统治疗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但新的研究表明,应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阿德勒。阿德勒不仅认识到家庭与儿童和青少年问题行为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从事家庭治疗的实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在维也纳建立了30多个儿童指导诊所,并对儿童及其家庭进行家庭系统治疗.。事实上这已早于“系统论”用于心理治疗很多年,这些诊所到1934年被纳粹取缔。以后,阿德勒的同事椎可斯等把阿德勒家庭系统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带到了美国。
美国家庭系统治疗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是应家庭问题复杂化及其他治疗方法进度缓慢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出现了大量的家庭重组,家庭关系不和、离异、青少年犯罪、代际间关系破裂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些家庭问题,有些心理治疗师在继续进行个体心理治疗时发现,除进度缓慢外,症状人的改变常被没有受过咨询的其他家人所破坏,于是有些精神病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在科学、哲学(一般系统论、逻辑学和人类学)、社会运动(社会工作、家庭生活教育、儿童指导、父母教育)和精神病学(社会精神病学、催眠术)研究的影响下,把家庭关系作为重点,家庭系统治疗就此发展起来;又经过三十年的实践到1980年后,家庭治疗理论同心理动力论(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理论(第二势力)、人本主义理论(第三势力)一样成为最常用的心理方法之一,并与之分庭抗礼称为“第四势力”。目前,家庭治疗理论大框架里,已有代际家庭治疗、结构家庭治疗、策略家庭治疗等20种以上的流派。
家庭治疗的理论框架:
1、家庭治疗的主要观点是建立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为交往论、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所丰富。交往论、系统论和控制论所建立的模式认为家庭是一种以时间为矢量的自我调节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家庭有两个相互矛盾的功能:内部稳定的趋势和变化的能力。在此功能基础上,注重解决冲突。
2、以冲突为中心的治疗模式包括三个方面:①积极概念,即“实际的”和“已赋予的”。一个家庭里实际的和已赋予的东西,不仅仅是障碍和冲突,这个家庭同时也产生解决这个冲突的能力;②冲突的内容:现实能力(现实冲突)和基本能力(基本冲突);③五个治疗阶段:观察阶段、调查阶段、处境鼓励阶段、语言表达阶段、扩大目标阶段。
3、家庭治疗的六个论点:①自助:在家庭治疗中,病人不再是病人,而是他自己及周围环境的治疗者;②涉及面广泛:症状不仅仅是症状人本身的问题,也是反映了家庭和社会关系;③跨文化形式:每个人均置身于他所生长的文化环境之中,同时又有自己教养而形成的个人天地;④内容方面:力求解答“人们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这个问题是家庭治疗中的根据;⑤理论上交替,各种方法均可以相互补充;⑥家庭约束的相对性:虽以家庭为中心,治疗时却又不局限于把家庭作为治疗单位,而是将各个成员当作单独的个体,同时也包括社会因素。
家庭治疗有许多技术和方法:如改观重解法、叙事心理疗法,家庭图谱法、悖论法、定标法、回响团队法等等,在使用过程中不排斥其他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家庭治疗也被运用于各种个体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之中。
家庭治疗的运用是广泛的,除在精神、心理疾患治疗中卓有成效并推动世界心理治疗快速发展外,笔者在实践中认为家庭系统治疗在家庭教育尤其对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治疗改变父母的教育观念
15岁初三男生小丁,性格活泼外向,爱好体育,功课除英语稍差些,其他均在良好以上。其母为提高小丁英语水平,在小丁不同意的情况下,走关系将小丁转到了一所外语教学好的学校(原学校也很好)。入校后小丁对新校环境及老师教学方式不适应,成绩下滑,产生了失败感和失落感,情绪低落,一有时间就打球。母亲看其没有好好学习,就批评唠叨,为此两人经常发生冲突。一次冲突后母亲想用寄宿方式约束小丁在校学习,但小丁不同意,冲突迭起。母亲甩话说:“不好好学习,就别上学了。”
小丁听后一赌气真的不上学了,甚至酗酒。
这是典型的情绪障碍引起的“现实冲突”。任何一个冲突都有“现实冲突”和“基本冲突”
两个方面。“基本冲突”是与人格和家庭活动规则密切相关的。小丁对父亲有极强的亲密感,父亲是他的偶像又是他的朋友;而对母亲就疏远的多,小丁认为母亲从小就不爱他、打骂他;到长大后感觉母亲在学习成绩等方面还看不起他。
小丁家是一个独生子女的核心家庭,父母均下岗;父亲近些年与他人合资做野外工作,事业有成;母亲为中专毕业,性格内向又十分要强,与人交往能力一般,因单位效益差又为辅导教育孩子主动辞职下岗赋闲在家,除家务事外,闲时仅去图书馆看书。小丁的问题是因母亲不尊重他的意见为其强制转学及一系列“被强制”事件引发的情绪行为障碍即“现实冲突”。他本来不是不想上学。而小丁的母亲则有追求完美的个性特征:在小学、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优秀,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只一次被一男生超过,她认为学习好受人关注,习惯于不屑成绩差的男生。因而迄今一直重视成绩,经常以成绩为标准打骂孩子。
由于“基本能力”的差异,小丁从小就“恨”母亲,对母亲产生了反抗心理,这些反抗心理,近期以转学等事件而激发成对抗,继而在母亲说“不好好学就不上学”之后,连续几天没有上学,由于对抗的筹码是牺牲自己“想上学”,所以小丁内心十分痛苦,并以喝酒的方式来宣泄情绪,他还认为酒也是对母亲的对抗。
小丁的情绪行为障碍是心理问题,也是家庭教育失误的结果。母亲的需求强加给孩子,并且看不到孩子的长处,对孩子只用带有自己人格特征的某一标准来衡量,让孩子失去自尊,引起孩子的对抗。在咨询过程中首先针对小丁目前的情绪问题,先使用“改观重解”策略,让小丁意识到”母亲是爱孩子的,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要求重新认知母爱的方式及教育的良苦用心;然后采用认知技术对喝酒及情绪问题进行多方调整。其次是针对母亲单一标准评价问题、性格暴躁的问题先采用认知技术,改变原有的认识模式和非理论思维。如“选择性抽取”、“以偏盖全”等;再使用“改观重解”区别“情况”和“品质”的意义,以及孩子与自己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终使小丁与母亲消解冲突,彼此都从自我挫败的系列中解脱出来。
(二)家庭治疗帮助独生子女培养健康人格
大二女生方方,暑假返校两礼拜每天睡眠不足四小时,曾以失眠为由向学校申请外宿,学校因管理原因,加之方方大一时曾因失眠外宿过半年,且失眠没有生理病因等,未于允许。方方内心困惑前来咨询。在咨询中告诉方方:从心理学上讲,任何失眠都是情绪性的。方方的情绪源于三点:一、暑假其与之相处两年的男朋友以“感觉太累”分手;二、一年级调换过宿舍,现在又要求换宿舍,可能性不大;三、家庭经济条件好。父亲少言、内向、无其他兴趣,母亲张扬、暴躁、一切由其说了算。同时,母女关系一般。此外,经观察及他人反应,该生没有朋友、独来独往、眼光冷僻、敏感多疑,与同班、同宿舍同学有距离,与人谈话没时间观念。
在治疗中,我们首先解决母女交往及感情问题,方方逐渐认识到:自己为什么不理解、不关心别人,又如此冷漠?是从小生长在不和睦的家庭,没有学习和体会温暖温馨的感觉。母亲不容纳别人,也不与别人交往,长期的耳濡目染、跟随模仿,成为自身自然的行为方式,由于自己性格缺陷,总不能认识自己的不足。母亲也认识到,女儿的缺点就是自身的缺陷;自己心理的不健康让自己痛苦也让他人难受,尤其影响了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到,家庭系统治疗其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完全维护了家庭“内部稳定的趋势”和“变化能力”的功能,求助者在感到不须太多的挣扎就解决了冲突,改善了关系,解除了心理困扰。并从解决“冲突”的过程中获得家庭教育的新思考,从而提高了家庭教育尤其是独生子女教育的水平。因此,家庭治疗应更广泛地运用于现实生活。
家庭治疗在国外虽然已有8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中国还是新事物。当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家庭治疗事业。我们应该提高家庭治疗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的认识,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家庭治疗事业的发展,造富于我国千千万万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