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圈与关注圈
(2009-07-29 21:36:13)
标签: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影响圈关注圈杂谈 |
分类: 影视@书籍@音乐 |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作者在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be proactive)中提出了关注圈(circle of concern)与影响圈(circle of influence)的概念。关注圈即我们日常关注的问题,如健康、子女、工作、环境、兴趣等等。在关注圈内,有些是可以被我们掌控的,有些则超出范围之外,前者形成一个较小的圈子,就是影响圈。
作者得出结论说: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自艾自怜,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错误的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的日益缩小。
想要忽略这个烦杂世界太多超出我们控制之外的事情并非易事。问题是,我们究竟要把多少精力放在这些控制力之外的事情上。我们是否把自己过多纠集于世界的悲剧、人生的不公、明星的八卦、网络的扯淡、他人的错误而不可自拔,致使真正能够决定我们人生的个人能力、人脉关系、生活方式等失却成长的土壤,颓废衰败,所以我们一生平庸。
世界的诱惑太多,我们能够把握的东西太少。一个人应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无限的最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事情上。 “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在刺激之后,回应之前,扪心自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做出选择。
在了解影响圈与关注圈之后,还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分辨出何为可影响,何为无作为。人往往自视甚高,认为可以改变世界,现实中却连自己也无法改变。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与自己有关的便是可以改变的。其实不然。有关不代表可以施加影响。若非如此,为何我们常常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无可奈何?
我们可以计划未来,却不能心想事成,所以我们不要做白日梦;我们可以吸取教训,却不能改变过去,所以我们不能吃后悔药;我们可以努力进取,却无法保证加薪晋职,所以我们不可自轻自贱;我们可以诅咒社会,却不能决定让不公远离我们,所以我们不必怨天尤人。
圈内的问题可以直接(自身改变)或间接控制(与人合作),圈外的事情我们只能微微一笑,千万别抽。
李开复说: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换句话说就是,有勇气改变影响圈内的事情,有度量接受影响圈外的事情,并有智慧分辨圈内圈外。
这是何等的必要,又是何等的不易啊。不然,为何天下庸人何其多,能人何其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