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视广告  <原创>

(2010-11-30 18:06:23)
标签:

李幼斌

电视广告

齐洛瓦

孙红雷

葛优

唐国强

陈道明

杂谈

分类: 茶座漫谈

看电视免不了捎带点广告好象不管什么节目都要插播那么几段特别是情节紧张时突然来个叫停,如同说书的故意卖关子,有时弄的心里直痒痒,也无可奈何;当然这种事见多就不怪了,大不了上趟厕所,把几分钟的过场混过去也就算了。这类情况估计大家多少都有些体会,今天茶座反正找话题,不如就说说广告的事,欢迎朋友们一起参与。

 广告的形式种类和表现方法实在太多,象市面上的宣传标语和绘画,报刊杂志里的文字图片广告,公共汽车上的流动广告等等,至于马路广告更是五花八门,比如大街上或车站码头常有些陌生人往您手里塞张什么纸片;个体木工和油漆匠到处留的手机号;无证“老军医”的墙上涂鸦和骗人鬼话等等。其实这些都有广告的成份在里面,如果要面面俱到的谈,恐怕博文篇幅吃不消,所以我们只能围绕电视广告聊聊,最多稍微再展开一点。

 这些年发展快,电视广告的内容也跟着变化,过去家用电器方面居多,比如冰箱彩电洗衣机是主流,另外再加点吸尘器剃须刀之类,其中有个“燕舞”牌的收录机特别抢眼,一个小伙子又蹦又跳很劲爆,边弹吉他边唱歌,感觉动作十分夸张,浑身上下活力四射,这在当时已属非常新潮的表演了,一时间,那句“一起歌来一片情”风靡大江南北,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了,现在想想,这个广告做的真可谓空前成功了;另外印象比较深的还有个冰箱广告,画面所现: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天空烈日炎炎,一个疲惫不堪的旅行者突然眼睛发亮,原来前方莫名其妙的立着个电冰箱,当时也奇怪,真不知它的电源插在哪里?当然这是一种写意手法,暂且不论;接下来的情节可以想象,这位大汉狂奔着扑向冰箱,然后激情痛饮,那句台词设计的也很经典,一个画外男中音豪迈的朗诵:每当我看见天边的绿洲,就想起“东方齐洛瓦”。吃不准这个牌子结果卖的怎样?但广告做成这样似乎是很到位了。不过有意思的是,后来据说这个片子存在严重的常识问题:当时饮料竟然是从冷冻室里直接拿出来的,照理冷冻的地方不宜储藏液体瓶罐,就算勉强退一步,也都应该结成冰棍了,根本不能马上喝,说来也是个不大不小的笑话了。

 这些往事少说也有10几年了,如今电视广告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内容形式也在逐步转轨,许多食品和日用品替代了家用电器,化妆品也不在少数,各种饮料和保健品同样铺天盖地,总体趋向生活和健康方面多一点。从效果看,估计人的记忆和兴趣都喜欢接纳简明一点的事物,同类的东西一多,往往就没啥感觉了,回想当年的“雪碧”“芬达”,由于品种十分有限,推广起来效率就特别高,那句“晶晶亮,透心凉”基本家喻户晓,商家可能早就捞回广告投资了;再看现在的一些酒类和乳制品广告,估计编导花的力气很大,成本不低,创意技术和视觉冲击力也不错,但相似品种太多,客观上难免交叉分散,效果就不怎么明显,只能靠反复播放强行灌输来弄点影响力了;实际上,广告的价值在于出奇制胜,说白了就是立足“新”与“奇”,场面大小无所谓,重在精致上下功夫,好作品只要一个亮点就足够了,怕的是罗嗦拖沓没个性,因此策划方面必须要有特色,从语言方面讲,文质彬彬循规蹈矩肯定不行,一般的滑稽幽默似乎也不够刺激,于是一些搞笑搞怪或极度夸张的东西就出现了,比如采用变形变声的办法,配上色彩灯光,甚至请人家“神仙下凡”帮忙的也不在少数,实际都想在有限时间里尽量吸引更多的眼球罢了。

 再看药品广告,最近电视里好象特别多,说实话,还是因为数量品种太繁杂,就没在意具体是什么东东,无非看看明星大腕们的即兴表演而已,这类广告似乎男演员相对多一些,象唐国强,孙红雷,葛优,李幼斌,陈道明,张涵予,孙海英等等,当然还有许多,说来都是影视方面的实力派人物,不过拍广告不象演长篇大剧,这里面需要的是瞬间视觉张力,表面看很简单,其实难度不低;比如要介绍药品如何好,一般都会涉及两个字,叫“管用”,同样的话从葛优嘴里说出来,感觉味道好象更浓一点,可能他对这类表演的经验比较多,早些年做手机广告的那句“神州行,我看行”就相当不错;吃面的广告同样很有看点,把不值几文钱的方便面都弄得“弹”了起来,面条变成玩物,搞的活灵活现,应该讲演技还是蛮牛的;另外还有郭冬临,好象是做什么消化药的广告,本来吃药又不是什么好事居然弄成一副喜剧小品的面孔,光头圆脸到处疯跑,嘴里大喊“嚼一嚼”,估计这药和以前的“食母生”差不多,看他的开心样子,简直象在吃蜜糖。当然,做药品广告的也不乏一些严谨的表情,比如李幼斌和唐国强就属此列,至于陈道明介绍的什么药没印象,但最后那句“一粒起效”还是说的挺响亮,动作神态也很见大牌演员的功底。

广告内涵非常丰富,图文音像几乎包罗万有,从业人员恐怕多的数不清,我们外行也搞不懂里面的精妙技术,但不管手法如何变,落到实处的还是效果,其实广告二字已经明确了它的主题:一为普及宣传,达到面上的知晓率;二为说明内容,让大家了解一下产品的名称和优点;因此推广过程必须兼顾到位,关键还是打响品牌,让人家记住吆喝的东西比啥都重要,而电视广告就那么几分钟,再加上同类情况比比皆是,想要独领风骚还真不容易。

变相广告古来有之,基本套路不离其宗,最简单的要数从前的货郎,挑副担子或推辆小车东跑西跑搞推销,手里捏个泼琅鼓,一路叫卖不停,实际就是广告的功能,喉咙响是鸣锣开道,顺溜报出品种价格是必备的看家本领,从说词内容看,一般专拣好话编排,货物的缺陷或副作用基本闭口不提,因此就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么一说;小商贩走街串巷玩的就是个亮嗓子生意好坏全在这张嘴上,可见广告效应的价值所在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