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将排名  <原创>

(2010-10-23 09:31:23)
标签:

关羽

长板坡

黄忠

吕布

典韦

水浒传

文化

分类: 茶座漫谈

 三国战将中谁最厉害?前十名怎么排列?这些问题在朋友聊天时经常遇到,其实标准答案肯定没有,只能根据小说情节进行一些模糊推论,我们今天不妨粗浅的谈谈这个事情,就算茶座随意务虚,欢迎大家参与。

 一般认为,武力状况就是武艺和体力的结合力量大不一定武艺高,同样,技术精湛也未必耐力足够。从故事描述看,两方面都比较出色的应首推吕布,他是多数朋友认可的三国头号猛将,因此就有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一说,此人在疆场上几乎没有匹敌者;但民间也有“一典韦,二吕布,三马超,四黄忠”的说法,理由是他们四个没有直接对打过,也就不能做十分肯定的排序,我们这里不妨分析一下这个顺口溜,说典韦第一似乎也有些道理,其实他的事迹并不多,属于曹操早期收纳的一员虎将,职务相当于形影不离的卫士长,最后拼死拯救了曹操一命,这也是孟德最大的危机之一,短暂的亮相没能让典韦施展后续的精彩,因而名气不如吕布也属正常;典韦最出众的地方是力量大的惊人,要胜过当时曹军头号大力士许楮,真可谓独领风骚了;我们按照相关的人物链逐步往下搜索,许楮在雪地里“赤膊上阵”战马超是个绝对经典,当然他是在士气特别旺盛的情况下才与对方混了个平分秋色;都知道马超是西凉顶尖高手,率领的铁骑部队也是十分强悍,后来被曹操大军所逼,只能投靠张鲁,寄人篱下时屡屡受气,在精神状态很差的情况下,尚且能与以逸待劳斗志昂扬的张飞大战一下午,并连续“挑灯夜战”,最后还能弄个不输不赢的结果,这些情况可以说明马超的武力应略胜许楮和张飞;而张飞的能耐实际代表了一个比较集中的上将层面,比如曹军的夏侯敦,张辽,徐晃,张郃;东吴方面的甘宁,凌统,周泰,太史慈;另外加上刘备阵营的关羽赵云和魏延,估计这些人的水平基本上差不多,当然要认真罗列起来肯定还有不少,象前期的孙坚孙策,后期的关兴张苞和夏侯霸,领军人物中武艺见长的还有姜维和吕蒙等等,我们这里就不过多的展开了。

 再看黄忠,归顺刘备后弄了个“五虎将”的名头,但排名垫底,其实他的本领应是五人之中比较强的,就算岁数已经很大了,实战记录却毫不逊色,比如他和关羽对阵时就打了个难解难分,中途突然来了个马失前蹄,表面看是输了,其实只是“坐骑”出现意外,关羽心里也清楚,乘人之危这种事关大将军怎么好意思做?所以当时放过了他,相约改日再战;第二场较量形势起了变化,黄忠完全有机会中途射杀关羽,却老是不下手,实际是一种回报;如果分析一下,从黄忠角度说,马失前蹄属于装备问题,不能说个人能力就比关羽差;而一举拿下的情况肯定存在,黄忠的弓箭技术也有特别描述,因此胜出是没有悬念的;假如双方客观条件均等,只论武艺的话,这次对局应判黄忠赢才对;有意思的是:两人都是自尊心非常强的主,后来虽说成了一家人,但关羽在荆州听说黄忠居然和他一样封了“五虎将”,心里很不高兴,表示自己“不愿与老兵为伍”云云,而黄忠临死前也念念不忘与关羽孰高孰低,其实他们内心都很在乎对方,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在战场上决出一个明确的结果罢了,他们之间的事已经超越了武力较量的范畴,更多的是为人方面的胸襟,关羽姿态在先,黄忠对应在后,因此关羽的风采更夺目一些;所以关云长被后人尊称为“武圣人”也是有道理的,武艺加忠义才是老百姓推崇的形象;倘若局限拼斗,“武圣”头衔就只能考虑典韦或吕布了,起码吕布可以孤身大战刘备兄弟,从客观角度说,三对一都杀不了人家,也足见吕布的功夫所在了;回看典韦和吕布,谁更强一些就无法定夺,简单对比一下:典韦身大力猛,武艺不差,如果徒步单打独斗,吕奉先绝对讨不了便宜;而吕布的优势是马快戟长,速度迅捷杀气腾腾,这些附加条件如果全部用足,就占尽了上风;既然罗贯中没安排他们捉对撕杀,我们也只能说各有千秋,或者来个并列第一了。

 武将比拼还有个状态和耐力因素,玩过这类电脑游戏的朋友都知道,一般角色除了固有的基本状况外,还有精神力和移动力等参数,甚至带有谋略应用之类的东西,这些都需不断的维护和添加,只有“精气神”饱满,临战发挥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感觉游戏设计还是蛮有道理的,人的本事再大也是吃五谷杂粮的,有病的一流大将就很难战胜二流的健康勇士,因此要做排名就必须在同等条件下说话,精神状态方面稍微显得复杂一点,前面说的马超和张飞可算个例子,精神力就是士气,打仗时肯定不能缺少;至于耐力,就相对直观一些了,比如在三国人物中,拼杀耐力最好的当数赵云无疑,长板坡带着阿斗力杀五十多名敌将,这不是光靠一鼓作气就行的,其中体现出非凡的胆量意志和持久力,表面看,赵云并没多少大级别的单挑对阵,他的精彩就是对付复杂凌乱的数量围攻,苦战冲突,往往能够化险为夷,多属难能可贵的务实壮举,实际反映的就是耐力所在;而关羽正好相反,行动所向似乎都有别寻常,目标十分明确,不是做一件轰轰烈烈的事,就是杀一个大家都不敢惹的人,比如“过五关斩六将”,里面包含了人间罕见的忠义勇猛,估计也只有他才配的上;再说“温酒斩华雄”和“斩颜良诛文丑”,可谓大放光芒风头十足,从执行过程看,关羽一般看准了才出马,临战一刀解决没商量,毫不拖泥带水,这说明关羽的爆发力和准确率绝对一流;但话要说回来,遇到一下子解决不了的顽强抵抗就不同了,在处理胶着形势上好象都不怎么出彩,比如前面说的黄忠算是一个,后期还有个庞德,这人几乎没啥名气,而关羽却无法轻松胜出,鏖战中优势根本谈不上,居然还吃了对方一箭,实际已经输了,要不是对方主将于禁妒忌庞德争功,关键时刻老是拖后腿帮倒忙,关羽的大手笔“水淹七军”也就不会存在了。

 回到开头,不少朋友喜欢探讨小说人物排名,尤其是武将的排名,其实这是相对静止的观点,并不符合事物运动的情况,一味简单定论估计要闹笑话,《三国演义》武将众多,年代更替,叙述时间漫长,就算同一个人,也有青年壮年和老年的区别,如果都截取各自状态最好的那一段,就不是整体同步反映,或者说是“不对称比较”,这样弄出来的排名纯属主观意向,好象也没啥实际作用;如果一定要做这个事,也只能提供些方法,比如先设定共性标准,然后再进行模糊分类,或者干脆不考虑时效性,仅划分一下力量型和技术型,搞个基础等级制,把能力接近的人物归归类,其中互相较量过的记录就是参考依据,没碰过头的对手借助第三者分析,另外再粗拟个解读方案,勉强各就各位,大概也就差不多了。

 其实给武将排名应该是小说作者的事,只要他愿意,完全可以拿出个比较合理的序列,因为内容可以改动迂回,作家实际就是编剧导演,只要不影响主体结构,局部定个谁强谁弱还不是小菜一碟的事?比如《隋唐演义》就弄了个好汉排名,读者感觉也就有了基本定势,起码交流起来可以减少许多无谓的认识偏差,而每个作家用意出发点是不一样的,不搞这套东西也许更妙,让大家讨论和想象的空间也更广阔,总的来说,读者刻意去做这种无端推敲的事没有必要,费劲劳神不说,实际意义似乎也不大,假如作为娱乐性质的话,不如参照《水浒传》的天罡地煞集体排序,粗线条划分划分,理解起来按需所取似乎也不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