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文化黄山门教育失误复旦大学生教育结果 |
分类: 杂文 |
“黄山门”的冷漠是教育失误所致
一周前发生了震惊社会各方舆论的“黄山门”。虽然过去了一周时间,但是影响却是深远。在这一周里,因为来自各方的压力,前几天16日上午,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立民等带领获救的2名学生和校友代表赶往安徽黄山,出席当天举行的张宁海同志追悼会。同一天上午,复旦大学在燕园内也同步举行撞钟追思活动,16名获救人员悉数参加。原本200人参加的追思会,后陆续有学生加入,现场约300人手捧现花默默为遇难民警祈福。
媒体报道说,个别女生甚至跪倒在张宁海的遗像前。也有一些学生跪倒在张宁海遗像前。后来也有媒体说,获救的复旦学生表示,希望成立一个基金来帮助英雄故乡那里的教育事业。18位学生都一致表示,要承担起抚养张宁海父母的责任。为援救复旦学生而付出了生命代价的年轻民警张宁海的追悼会,也已经过去了几天。网友们说的复旦学子冷漠,是吗?好像不都已经都过去了?!
今天有媒体报道了,组织黄山探险活动的领队侯盼(登黄山探险队的召集人,复旦大学2009年硕士毕业生,18人的领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段对话。现在看来事情要比过去媒体与网友们提出,要追究组织者责任;媒体与网友给予“冷漠”评价,也视乎更为清晰一点。概括起来,大学生们缺乏经验,考虑不周。侯盼说,他起草并代表18个人写的那封道歉信,形容自己的时候,用了“寡廉鲜耻”、“自私自大”、“膨胀无知”等极为严厉的用词。他说,“我们要做的是行动而非辩解”,并进一步“希望,大家不要把我们对媒体的冷漠等同于对烈士的冷漠,我们真的没有。我们对英雄家属写的道歉信和对英雄单位写的感谢信,都被选择性失明了。”
对于这些话,笔者基本上相信是事实。不过,有一点“马后炮”。因为,事情已经过去了一周,大家都会冷静下来了,对事情的判断也会越加明了了;而且,作为当事人对于自己一时不慎所造成的后果,在内心中必然十分内疚与不安起来。我也相信,他们随着时间推移,在对待生命之重问题上的看法越加认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他们不会再有“冷漠”之感了。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当时的情形,复旦骄子们的确做得很不好。他们在获救之后,并且部分成员也获知了有警察为了营救他们而坠落身亡事实之后,他们在获救的事发之后就匆匆离去回沪,在对待媒体的方面“冷漠”,没有表达烈士家人与当地警方的歉疚之言,缺乏应变能力方面显得十分地单薄,等等一系列的举止行为让人引发许多的质疑,也不能算是冤枉了他们。为什么你们要走的那么急躁?仅仅是受冷吗?仅仅是因为有雨吗?获救之后对复旦学子的生命还存在多大的威胁?不必再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与内疚了。
作为本文的研究课题是:高考的高分是否就是高智商与高情商?大学生毕业之后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我们的教育是否真的很成功?为此提出几个问题,提供大家思考:
一是作为“探险”运动,复旦学子为何准备那么的“业余”?是探险,还是去旅游?是爬山越野探险,或是郊游的?大学生们与研究生们几乎搞不清楚,难怪乎组织者与参与者都是十分地“业余”,拉起人马就上山了,18个人根本就没有一点风险意识。为了求救,不是找当地警方,而是绕道上海警方。
二是事情已经“惊动”了上海与当地警方,而且是半夜里被黑夜上山的民警解救出来的,不管当事人是否都知道,已经有民警为了援救他们而坠落山下,而他们18个人只顾及到统计自己队伍的人数,为何不去仔细地询问一下事情的原委呢?难道民警伤亡跟他们没有一点的关系?他们的生命要比警察的生命贵重的多?希望他们当时没有这样地认为。
三是,当有媒体记者追问他们,已经有警察为了他们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之时,你们为何走得那样的匆忙?他们为何情商还是那样的“低下”,而不愿意多呆一会看看,或者对牺牲的民警家人表示一些问候与道歉,对当地警方表达歉意和感谢之词。说几句感恩之词,难道都会给忘记了?回沪需要赶时间吗?不是赶回去高考吧?
四是,事情多过去了几天,当事人还是“躲猫猫”式不见踪影,这就越发引起了社会的“公愤”,许多的攻击语言如同“暴风骤雨”般地下来也就难免了。还是由复旦大学组织出面,才开始了一些平息工作。难道大学生们、研究生们智商不高,或是“被吓蒙”了?都不知如何表达了。要清楚的是,这些大学生、研究生是凭借了高分考入的是名校复旦,而且是文科见长的著名高校。如果,用这样的题材让他们在高三毕业的语文高考时,写出一篇命题作文,我想他们肯定也是能够获得高分的。但是,事实上,他们就是经过了大学的多年的培养,还是获得社会各界给予了“低分”。社会给予他们的低分,与高考给予的高分,对比之下极为讽刺。
笔者不必去追问,以复旦学子为主的18人登黄山探险队,是否是出于逃票,或是真的探险。毕竟是由于他们的“自私自大”、“膨胀无知”所造成了社会各界资源的付出。从上海,到安徽黄山,再有警方连夜出动施以无私的援救,而且造成了一名年轻的警察牺牲之重大后果,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让人难以理解与难以原谅的是,他们黄山“探险”有多大的必要性?于社会、于经济、于地理发现,攀登黄山是“重大探险”?这根本就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探险运动”?说轻一点,他们是吃饱了撑着没有事做,而给社会找事;说重一点,说他们“贪玩”,让社会来付出极大的成本。他们冲动型冒险,结果是对社会财富与他人生命的糟蹋。可以看出许多大学生们的智商,与没有获得教育的民工并差距不大。也是由于大学生们的“鲁莽”,让年轻民警生命付出了不必要的牺牲,尽管民警的家人对他们很宽容。
我们搞教育的学校与教育管理部门,包括家长们,全社会都要反思一下:高考的高分是否就是高智商与高情商?大学生毕业之后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我们的教育是否真的很成功?
也许,黄山门事件不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再看看不久前发生的案例。由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两个同门同室同学,因为在大学读书时恶斗结仇,结果引发了轰动的“宁夏吴忠市跨省拘捕案”。毕业多年的王鹏,由于心头纠结多次发帖举报大学同学马晶晶在公务员招考中作弊。此事尽管已经过去了,在舆论一致帮助王鹏之时,而我却看到了一股邪恶与复仇,我对王鹏的人品与人生不看好。大学生那种心胸狭隘与宁愿放弃自己发展与勤奋努力,不求上进,也要“奋不顾身”连续的报复别人,而自己又不可能从中获利的“犯傻”。让我十分惊讶。社会与家庭培养这样的复仇“人才”,对社会对家庭来说,都是十分的可怕。如果,我们的社会鼓励他人去报复与复仇,这个社会也将是十分可怕。王鹏自己再过几十年,回过头来审视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值得不?一个记仇的人,绝对是对社会无用之人。他领导与同事,是应该知道的。
马加爵案件,是十分典型的案件。2004年2月23日,在云南昆明云南大学北院鼎鑫学生生活区6幢317室男生宿舍内,发现一起四人同时被杀案件,警方在案发现场发现大量喷溅的血迹并提取了一把石工锤。后经检验,警方认定317室即作案现场,被害人均系钝器打击头部致颅脑损伤死亡,死亡时间约一周左右,案发时间初步认定为2月13~15日,手段十分残忍。警方确定,该宿舍失踪的学生马加爵有重大嫌疑。2月23日晚11时,云南省公安厅向全省公安机关发出公安部A级通缉令,24日向全国发出A级通缉令。2004年3月15日晚,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被抓获,经警方审讯,他交代了杀人原因,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马加爵供述说:上大学后,他一直有很大的压力,过得不好;同时,总觉得同学们看不起他,在背后议论他的一些生活习惯甚至是个人隐私。引起这场连环杀人案件的导火索是:血案发生前几天,马加爵和几个同学打牌,有同学认为马加爵打牌作弊,让马加爵积怨多年的怨气终于爆发成为重大杀人案。他觉得,他们既然看不起自己,不如杀了他们。指责他人“打牌作弊”,结果以命抵偿!
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学生们、年轻人缺乏责任,不懂得“但当”两个字。一切自我为中心,受不得委屈,经不得磨练,希望一步成功,却没有责任;为了旱涝保收,拼命要挤上“公务员”大巴士。年轻人如何成才?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都是一个口径“必须高分”!于是乎,家长的溺爱从小开始,独生子女更是从出生,到上学,几代家长百般呵护,生怕受到一点委屈,影响了学习。而学习的目的性很强,一切为了高考!同样,社会各级的教育机构,所有的目标与核心:一切为了升学率!几乎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的整个教育体系核心,就是“读书好,出人头地,方为人上人”。
什么奉献,什么尊重社会,尊重长辈,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尊重领导,都不重要。诺要尊重他人,却要看具体对象,视具体情况而定的“实用主义”。反过来,年轻人与大学生们却要求社会于家庭,给予他们更多的付出与帮助。希望大学一毕业,就可以住得起独立的房子。而在当下的世界,又有哪个国家,在大学生毕业十来年之内,就可以依靠自身力量买得起房子?除非我们的大学生都是“比尔·盖茨”与“乔布斯”。年轻人、大学生对社会、对家庭过度的索取,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社会现象,这对社会有危害。教育目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也要求怎样的后代?这的确需要我们反思,再多一点的反思。如果,社会舆论说,从“黄山门”事件看出复旦大学生的“冷漠”与不懂得感恩。我现在却说,不是他们原因,而是全社会原因,更是中国式教育失误所致。在此,我也要忠告大学生们,一份勤奋,才有一份收获。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上海老笋2010年12月21日凌晨2点,写于北京大学光华酒店403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