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研活动在我县已经开展了一年多了,这一年来各主办校为了搞好区域教研活动都付出了很多心血和努力.为我县的教育教学研究搭建了一个智慧共享的平台,各位参与展示的老师们都在这个平台上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教学的魅力.使各级各类学校的老师在区域教研活动过程中都有了很大的收获,享受了教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但是我们在以往所进行的区域教学活动中发现,各学校在进行区域教研活动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活动形式单一,比如说大部分学校所主办的区域教研活动都是以课堂教学观摩及评课为主,辅之以小型的讲座.其实教研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让不同学校的老师在区域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与互动,使区域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课堂.那么如何提高区域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在区域教研活动中结合教师在教学遇到的问题,确定切合教学实际的"小而真"的行动研究式的教研主题是主要的切入点.
一、区域教研活动中的凸显的问题
1、实践活动准备虽然较为充分,但随意性过强,与研究性学习联系不够。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通识性的专题讲座已无法满足教师教学实践的需求,来自教学实践中对行为过程的分析性评价与实施方式的优化成为教师的最爱。具有一定理论素养的一线教师成为推动与繁荣课程文化的专家,他们的话语成为课程改革的强音,这也是目前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呼唤。要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对外交往的优势,积极引进和聘请区域外专家、学者资源,使本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由单一性、封闭性向多样性、开放性转变。
2、教研活动的单一性有关.除了教研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教研活动流于形式也是问题之一。教研活动常见的存在问题有:
(1)、没有研修的主题,没有提早策划和准备,研修时没有按计划组织每个步骤,研修后没有反思与跟进,实效不高。
(2)、教研活动成为个别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的“专场”,许多老教师游离于之外。
(3)、没有形成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助、合作的研究氛围不够,研究停留于简单而表面的一些问题,难以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研究层面。
3、外出实践与校内研究各自为阵,缺少相联系的桥梁。由于我县地处偏僻,信息比较闭塞,学校之间平时的交流与互动较少,致使主办学校对参与校的教研需求了解甚少,彼此间相互割裂。因此使区域教研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4、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对区域教研活动的热情不够。因为日复一日的教学,加上年龄、职称和家庭等因素,一些教师坦承出现职业倦怠。职业倦怠越严重的的教师越对教研工作缺乏应有的动力。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对参加教研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有些教师自认为已经适应教师这一角色,不需要再继续学习。第二,对自己做研究的基础和能力缺乏自信,不愿意在公众场合路面,喜欢关起门来一个人琢磨。第三,有些教师认为参不参加教研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待遇,不愿意把时间花在教研活动上。第四,甚至还有些教师把参加教研活动看作是浪费时间,是额外的工作负担和精神负担,对参加教研非常抵触等。
针对上述的情况,我们也在深思,区域教研活动本质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教师同伴互助学习,它的有效展开关涉到有着同样的问题或者对同一件事情有着热情的工作伙伴的参与,如何让参与的每个人都参与进来,需要一定的策略,也需要有个培植能力和习惯的过程。要使区域教研更有效,我们要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对方法进行选择,对过程进行调控,优化区域教研的策略。如果区域教研开展得好,也能让老师在研究中体验快乐和成功。
究竟怎样的区域教研活动模式,既能提升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又充分调动骨干教师起到专业引领作用,让更多的老师参与,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呢?
二、区域教研活动的策略
1、针对现状,发现问题,确定主题。
开展区域教研,首先要认清学校课程实施现状,主要包括学校整体实施情况、学校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以及区域课程建设现状,因此,先期有必要进行校情及县情分析。
(1)、县教研员主动下校开展调研,了解主办学校以及参加活动校在平时的教学工作都遇到什么困惑或问题,分析各参与学校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发掘和培养主办校的教研特色,结合具体情况初步确立区域教研活动的主题.每组织一次区域性教研活动,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学校,与领导教师座谈,掌握实际情况,明确教研方向。通过听课访谈,了解到学校教育教学特色,同学校教研室人员进行共同商讨,帮助学校确定的更切合教研实际的区域教研活动主题.
(2)、在进行区域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学校教研员要善于发现本校存在的教学问题外,还要鼓励、指导教师把遇到的教学问题大胆提出来,以主题研究的形式带领和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强调老师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入手,关注具体问题。对教师来说,通过参加某个主题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每参加一个主题研训都是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一个前进脚印,在行动研究中提升自己。教研模式主题化,会促使教师在教学现场留心观察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它能引导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具体实践,经常反思个人教育教学的得失,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教研员在收集各位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选题的科学性,活动主题必须是基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进行的教学研究。要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是实践者的研究。联系区域实际,站在区域层面审视学校的具体实践,找出共性问题,从而有针对地提出区域教研主题。为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发展指明新方向。
2、 联系实际,找准方向,做好课题。
区域教研不仅仅成功做法的展示,也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不仅仅是对旧有经验的总结,也是新经验发现的历程。它不应该是经验过去式,而应该成为经验正在进行时。区域教研应有助于承办学校的成长提升,因此,在教研内容与形式的选择上应有所突破。提炼出区域教研的中心主题后,接着就是确定能佐证主题的课题。为了确保实效,就需要做足实践。
3、 量体裁衣,推陈出新,突出议题。
主题是研讨的中心,课题是对主题的教学化诠释,议题却是对主题的教研切入角度。为进一步突出主题,势必在教学及教研内容与形式作一番改变。
4、反思教研,总结经验,改进问题。
每次教研活动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必然产生一些新问题。我们既要认识到活动经验总结的重要性,也要明白发现问题同样也很重要。每次区域性开展后,每个学校教研室都要组织本校参加活动的老师完成一次主题性的研修反思交流活动,活动的记录人将校内智慧分享教研会议纪要整理出来后发到县教研室的公用电子邮箱跟大家共享。县教研员要注意观察和了解每个学校校内活动开展的情况,选取一两个做得特别好的学校在学期末开现场交流会介绍经验。校内研修反思智慧分享给教师提供了边实践、边探索、边反思、边提高的平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