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必读10本书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2011-07-11 18:25:54)
标签:
杂谈 |
分类: 职称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文件共分九部分20条,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表述。请就“课程结构”相关内容谈谈这种设计的科学性和进步性。
1、“课程结构”一块的主要内容:①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②并设置综合课程,③开设选修课程。
2、这种设计的科学性在于,①符合全面、和谐的素质教育理念,②适应了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③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说到以下意思同样得分:①完善和优化了传统课程的内容;②构建了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③构建了均衡的科目结构。3.课程目标陈述技术:
(1)课程目标是分层次陈述的,以语文为例:
4.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5.有效教学的理念:
6.有效教学的策略:(1)教学准备策略: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教学方案的形成;(2)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3)教学评价策略。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评价=/考试、测验。
7.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1)了解学生:收集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信息交流库(“档案袋”),有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式的学生合作学习;(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作业。(学生智力特征,作品质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思路。
8.理解“教育与生活”
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10.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观点:
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3.列举“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14.教师的关注:(1)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2)知识与技能(3)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4)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5)学生的需要(6)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7)学生学习的自主性(8)学生的尊严
1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道,旨在促进发展;(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
16.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