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4日,天晴,能见度一般,温度10度左右
检票上行不远,就到了文殊寺。
文殊寺,俗称仰天寺,是我国现存的三大文殊寺院之一,而且是唯一的一处坐西朝东的文殊寺院。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在佛教里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仰天山也因此文殊寺而名扬天下。
文殊寺南、西、北三面皆为悬崖。始建于北宋,据明朝嘉靖年间重修寺碑中记载:当年,宋太祖赵匡胤遨游天下,见仰天山好像他梦中见过的境界,以为菩萨显灵,即命在此立寺。
原有山门、钟楼、鼓楼、佛殿、伽蓝殿、文殊阁、三教堂等,现已重新修复。寺内另外几块石碑以及附近山岩上那些为数众多的摩崖题刻。
寺周围的悬崖峭壁上,点缀着几个离奇古怪的洞穴。有仙人洞、卧牛洞、观音洞、水帘洞、罗汉洞等,奇巧各异。几乎每个洞穴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或为奇妙无比的景致,或为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传说,这就更增添了仰天风光的诱人魅力。千佛洞洞顶南侧有一天然石隙,仰可见天,仰天山即因此而得名。每逢八月中秋午夜,银盘似的月亮透过石隙将光亮洒满洞中,形成著名的临朐八景(古代这里属临朐县)之一“仰天高挂秋月圆”。

拾阶而上

寺前两棵高大的国槐树是建寺时种植。最奇特的是,这两棵槐树的发芽时间总是前后相差二十多天。石碑两座:一为《重修仰天山碑记》,一为《重修文殊寺碑记》。

到达山门前

文殊寺门口有钟楼和鼓楼

文殊寺的主殿——文殊殿,供奉文殊菩萨。
文殊殿左右的偏殿是伽蓝殿和祖师殿。
伽蓝殿里供奉的是伽蓝神。伽蓝神是寺院的守护神,殿中安放的是关羽。祖师殿里供奉的是初建这座寺院的大师。
黑龙潭
文殊殿后,有一泉眼。实为一泉分二井。明礼部尚书冯琦《游仰天山记》记载:“佛殿凡六楹,泉出阶下,甚清洌。僧以为池。

山门前的石像

沿着右边的石阶路上行

远远看见文昌阁
始建于明朝,供奉的是文昌帝君。相传赵秉忠、刘墉进京赶考以前都曾来此拜过。
阁东岩隙中生长着一棵宋柏。

供奉的是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旁边是他的两个童子,一个是“天聋”,一个是“地哑”,科考是非常机密的事情,所以连他的侍童也采用特别的人,取“智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之意。

半山腰的台阶前行

到达观音洞
俗称“隔山照”。相传洞内有一面光可鉴人的石镜,通过石镜可以看到周围的庙宇山林,也可以看到家中的亲人。明历四十一年进士付国曾有“白石光如镜之说”,可惜现在镜已被毁,空留石洞。关于石镜被毁,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故事:有位县令来仰天山游玩,听当地人说了这个传说故事,就想从石镜里看看自己的亲人,结果他看到的是自己的妻子跟别人私会,一怒之下,挥石砸去,石镜被毁,从此后人再也没有机会看到石镜了。

仙人洞
观音洞南侧的山崖上有一石洞,洞口有倒挂的侧柏遮住。该洞离地面30米高,相传洞口原有木质栈道跟观音洞相通,后来文殊寺里有位得道高僧进洞中坐化,边走边把木质栈道拆毁,后人便再也没有机会进入仙人洞了。更奇特的是在他坐化之后,洞口长出了松树。曾有人因为好奇,顺绳子进入仙人洞一探究竟,发现了洞内有石桌石凳等生活用品,还有人的骸骨,更加印证了得道高僧进洞中坐化的事实。如今,峭壁上空留一行排列整齐的座窝儿,似乎为上述传说的佐证。
牛女洞
传说牛魔王的女儿曾在此洞内修行,故取此名。卧牛洞,曾经在洞内发现了很多石卧牛,另外在清理这个洞内的石块和淤泥的时候还发现了很多元代士兵的铜帽和一些小的铜佛,想来观音洞里关于“金代安远大将军黄掴捕盗于此”的记载是事实了。黄掴在此镇压农民起义军,发生了激烈的战争,所以士兵有所伤亡,铜帽就长埋于此了。洞内有架铁梯,攀援向上,可以发现洞顶有洞,上面还有一些正在滴水的钟乳石。

佛光崖
文殊寺院背靠着世界上回音时间最长的天然回音壁——佛光崖。因史书记载曾夜放佛光而得名。佛光崖正中有一天然巨佛居中端坐,手握经卷,平视山谷。佛光崖的正中间,有一个大型汉字“文”字。它由天然的石纹石理组成,十分形象逼真,即似黑体又具魏碑之风。到了元代就用浅浮雕的手法在佛光崖的右下角线刻了文殊菩萨及左右侍童,线条流畅,惟妙惟肖。当地传说佛光崖有时会放射出灿烂的光芒。钟羽正在他的《仰天文殊寺佛崖放光记》一文中写道:“万历四十八年四月朔,佛光崖放光三日,夜则穿月两垂,色明如银;昼则映日圆下,色耀如金……”。
在佛光崖上方,点缀着一些螺松,也叫虬松。这些松树是从鸟的粪便里长出来的,他们没有一棵是直立生长的,全部都是倒挂姿态,而且树干向螺丝一样拧着,所以叫螺松。
金代明昌年间之线雕如来佛宝座及二侍童像,
到达望月亭。
明代建筑,是石质无梁拱顶建筑。该亭是明代工部尚书钟羽正出资修建的。并手书“望月”两字嵌于门顶。石亭全用青石筑成,无一砖一木,南北各开一窗,东西各设一门。明月上升,整个仰天山上这里是看月亮最好的一个地方,所以叫望月亭。

在望月亭顶上还可以发现这里有三棵松树长在屋顶上,有人根据“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给他取名叫“结义松”。

仰天山的石壁上有很多的摩崖题刻,这里:“卢格之,赵仁甫,德甫,能父,谢叔子同游。”其中的德甫就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德甫是他的字。李清照跟赵明诚在青州居住十余年,曾先后五次来过仰天山,留下三处题记。

到达千佛洞
也叫罗汉洞、太祖洞、白云洞等。洞内曾有佛龛数百,过去曾供奉“北宋应真造像四十八种,千余尊”,故名。千佛洞顶有一天然石隙,通过石隙可以看到一线天空,“一窍仰穿,天光下射”,仰天山因此而得名。传说甲子年中秋,月亮可以通过石隙直照洞底,景色非常壮观,自古就有“仰天高挂秋月圆”之美誉,为青州古八景之一。此洞高30米,宽15米左右,洞中有洞,无人探知千佛洞究竟有多深。罗汉洞洞壁镌像刻字甚多,有宋天禧(公元1017-1021年)、乾兴(公元1022年)、天圣(公元1023-1032年)等年间的。

千佛洞洞口很小,但是里面空间很大

洞口是四大天王石像

穿过洞口,进入千佛洞,在石壁上供奉的1040尊铜佛造像以及北宋时期残存的小石窟。这些铜佛造像是2006年北京一位姓夏的老先生出资400万重修的。佛像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堪称佛教造像之精品。

正中是佛祖释迦牟尼造像,高8.6米,两边是坐下弟子摩柯迦叶和阿难陀。
在主佛后面是一个很深的小洞,究竟有多深,至今为止没有人进去探过,只是在下雨阴天的时候,常常有雾气从洞中飘出,所以此洞又有“白云洞”之称。

回看洞口
从千佛洞出来,开始走下坡路

墓塔林
仰天山上塔林共有两处,该处是文殊寺历代主持长老的墓地。该塔多为宋元时所见,也有不少是明代的。文殊寺第二代主持传法大师的骨灰也葬在这里。另一座墓塔林位于山下文里村东南方的山岗上,是一般僧人的墓地,现今存部分塔林。

下到庙前,回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