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岱庙5东御座历代碑刻

标签:
岱庙东御座 |
分类: 五岳泰山 |
2020年10月3日,多云,温度15度,能见度一般。
到达东御座


原石共四面,三面为秦始皇刻辞144字。在刻辞中,他着重宣扬了统一天下的功绩,表达了治理国家的决心。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也东封泰山,并在秦始皇刻辞的剩余一面刻其诏书,共79字。现残存的泰山刻石就是二世诏书中的十个字。两次刻辞均为丞相李斯所书。

正殿高筑台基之上,


著名的“温凉玉雕花圭”、“沉香狮子”和“黄地兰花瓷葫芦”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朝拜泰山时的供品,并称泰山“镇山三宝”。
“温凉玉雕花圭”是清高宗弘历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赐给岱庙的。玉圭长约4尺,宽约1尺,面刻三星及波纹。抚之,上中部皆凉,下部稍温。




到达历代碑刻陈列室
共有19块
第二通碑刻,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的《汉衡方碑》,原来碑在山东汶上,1953年迁移到岱庙,此碑为东汉右北平太守,颖川太守衡方墓前的墓碑,碑首有穿有晕,碑高2.52米,原来碑阴有字,已经全部漫灭,全碑共815个字,现已缺341字,碑文温润,笔画端正稳重,笔意粗壮古拙,字体为隶书,以体丰骨壮闻名。
第三通碑刻,是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的《汉张迁碑》,明朝由东阿出土,1965年迁移到岱庙,张迁是东汉灵帝谷城长,因为与黄巾军战斗胜利,被升职为河南荡阴(今汤阴)令,其门人故吏捐资刻的颂德碑,因为长期埋于地下,所以碑刻保存完好,碑高2.92米,567字,字体方正中有变化,朴实中见细微的温雅,被书法界所推崇,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在隶书中横划的起笔,在书写的时候一顿,象蚕的头部,叫蚕首,末笔,在书写的时候一收,象大雁的尾巴,此碑就是代表,被称为“蚕不并头,雁不双设,外方内圆,内捩(lie转折)外拓”。
第四通碑刻,是西晋武帝泰始八年(公元171年)的《孙夫人碑》,原来碑在山东新泰,1965年迁移到岱庙,孙夫人是西晋吏部尚书孙邕之女,任城(今济宁)太守之妻,碑文主要歌颂了孙夫人慈孝贤良的美德,也是一块颂德碑,高2.5米,碑额有穿,碑额自己已毁,此碑文辞典雅,笔势严禁,字划方劲厚重,晋代多短小的石碑,现存的大碑只有三块(还有济南郛休碑,河南太公望表碑),此碑为最早的一块。汉魏碑刻是历代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的主要功课,岱庙保存的汉魏碑刻首屈一指,与西安碑林,曲阜碑刻并称为中国三大碑林。
第五通碑刻,是《魏齐隋唐造像记刻石》,记载了四代佛教的兴盛情况。
第六通碑刻,是唐开元二十四年的《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原来碑在泰山灵岩寺山后神宝寺遗址(灵岩寺的前身),1965年迁移到岱庙,传为唐朝著名书法家李邕所书,碑文记载了当年神宝寺艰苦创业的精神,唐朝寺院的灿烂辉煌,泰山地区佛教的传播与发展。高2.6米,碑文词语严谨,书法典雅遒劲。
第七通碑刻,是《唐岱岳观造像记碑》,是唐高宗和武则天于显庆六年(公元661年)遣道士郭行真到泰山设道场祈福造像所立,此碑有两块大小相同的条石并肩而立,上下用同一个碑额和碑座,寓意唐高宗和武则天同治天下,两人威望比肩,所以又被称为《鸳鸯碑》或《双束碑》,高3.18米,原来碑在泰山岱岳观,1983年迁移到岱庙,字体为真书,古拙可爱,碑文里面有武则天发明使用的特殊的字十一个,如天、地、人、王、年、月、日、星、正、授、初等。是有关武则天摄政称帝四十四年的见证,也反映了当时道教在皇室和泰山的影响。

第十三:《登岱八首》,明万历三十四年凌志魁草书;

第十九《筑桥碑记》,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07年),正文采用明朝治印方型叠篆,独具一格,唯难以认识。
北边第一通碑刻,是清朝道光年间泰安知州徐忠干根据《泰山秦刻石》仿刻的《仿秦刻石二十九字碑》。
第二通碑刻,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的《汉衡方碑》,原来碑在山东汶上,1953年迁移到岱庙,此碑为东汉右北平太守,颖川太守衡方墓前的墓碑,碑首有穿有晕,碑高2.52米,原来碑阴有字,已经全部漫灭,全碑共815个字,现已缺341字,碑文温润,笔画端正稳重,笔意粗壮古拙,字体为隶书,以体丰骨壮闻名。
第三通碑刻,是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的《汉张迁碑》,明朝由东阿出土,1965年迁移到岱庙,张迁是东汉灵帝谷城长,因为与黄巾军战斗胜利,被升职为河南荡阴(今汤阴)令,其门人故吏捐资刻的颂德碑,因为长期埋于地下,所以碑刻保存完好,碑高2.92米,567字,字体方正中有变化,朴实中见细微的温雅,被书法界所推崇,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在隶书中横划的起笔,在书写的时候一顿,象蚕的头部,叫蚕首,末笔,在书写的时候一收,象大雁的尾巴,此碑就是代表,被称为“蚕不并头,雁不双设,外方内圆,内捩(lie转折)外拓”。
第四通碑刻,是西晋武帝泰始八年(公元171年)的《孙夫人碑》,原来碑在山东新泰,1965年迁移到岱庙,孙夫人是西晋吏部尚书孙邕之女,任城(今济宁)太守之妻,碑文主要歌颂了孙夫人慈孝贤良的美德,也是一块颂德碑,高2.5米,碑额有穿,碑额自己已毁,此碑文辞典雅,笔势严禁,字划方劲厚重,晋代多短小的石碑,现存的大碑只有三块(还有济南郛休碑,河南太公望表碑),此碑为最早的一块。汉魏碑刻是历代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的主要功课,岱庙保存的汉魏碑刻首屈一指,与西安碑林,曲阜碑刻并称为中国三大碑林。
第五通碑刻,是《魏齐隋唐造像记刻石》,记载了四代佛教的兴盛情况。
第六通碑刻,是唐开元二十四年的《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原来碑在泰山灵岩寺山后神宝寺遗址(灵岩寺的前身),1965年迁移到岱庙,传为唐朝著名书法家李邕所书,碑文记载了当年神宝寺艰苦创业的精神,唐朝寺院的灿烂辉煌,泰山地区佛教的传播与发展。高2.6米,碑文词语严谨,书法典雅遒劲。
第七通碑刻,是《唐岱岳观造像记碑》,是唐高宗和武则天于显庆六年(公元661年)遣道士郭行真到泰山设道场祈福造像所立,此碑有两块大小相同的条石并肩而立,上下用同一个碑额和碑座,寓意唐高宗和武则天同治天下,两人威望比肩,所以又被称为《鸳鸯碑》或《双束碑》,高3.18米,原来碑在泰山岱岳观,1983年迁移到岱庙,字体为真书,古拙可爱,碑文里面有武则天发明使用的特殊的字十一个,如天、地、人、王、年、月、日、星、正、授、初等。是有关武则天摄政称帝四十四年的见证,也反映了当时道教在皇室和泰山的影响。
另外,《唐岱岳观造像记碑》也很有名,为唐高宗和武则天于显庆六年即公元661年派遣道士郭行真到泰山建醮造像所立。因为此碑是两块相同的条石并立而成,上有覆盖,下有承座,形制特异,喻意武后与高宗同治天地,恩爱如鸳鸯,所以俗称《双束碑》或《鸳鸯碑》。此碑原在岱岳观,即今之王母池西侧的老君堂内,1959年移至虎山水库西侧的“鸳鸯碑亭”内。文化大革命初期,移至岱庙内埋存地下,1983年立于此。此碑的下半截约半米处及其两侧已大部剥蚀。碑文四面环刻,每面作四、五层,共刻唐代六帝一后,即高宗、中宗、睿宗、玄宗、代宗、德宗、武后等137年间的斋醮造像之事20则,空隙间并有唐宋人题名、颂诗。其字为真书,虽不工整,但却十分古拙可爱。尤为难得的是武则天易唐为周而称帝时有七则刻文,采用了她自制的12个字。碑刻不仅是武则天摄政称帝44年的历史见证,而且反映了唐代推崇道教对泰山的深远影响。
第八通碑刻,是唐僖宗广明二年(公元881年)的《唐经幢》,原来在山东肥城西幽寺旧址,1979年迁移到岱庙,上面刻有佛教陀罗尼经文。
第九通碑刻,是北宋政和八年的《宋升元观敕牒碑》,高1.76米,原来碑在泰山玉皇阁,1976年迁移到岱庙,此碑对研究北宋敕牒的格式有重要意义。后面的其他贝壳是元明清时期的碑刻,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妨多看看。(其他碑刻名录:
第十:《金泺庄创修佛堂之记碑》,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立;
第十一:《金重修天封寺碑》,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立;
第十二:《五岳真形图碑》,明嘉靖年间立;
第十三:《登岱八首》,明万历三十四年凌志魁草书;
第十四:《太极图碑》,明嘉靖年间立;
第十五:《谷山寺敕牒碑》,上刻金太和六年(公元1206年)、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的两个敕牒,牒文上盖有十五方礼部尚书的印记;
第十六:《颂岱诗碑》,明崇祯年间立,字体为狂草;
第十七:《乾隆御制诗碑》;
第十八:《杜甫望岳诗碑》,泰安知县何人麟于乾隆四十九年立,字体为狂草;
第十九:《筑桥碑记》,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07年),正文采用明朝治印方型叠篆,独具一格,唯难以认识。
前一篇:2020岱庙6雨花道院汉画像石
后一篇:2020岱庙4天贶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