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齐长城之青岛段概述

(2019-05-04 13:58:01)
标签:

齐长城

分类: 寻找齐长城
齐长城之青岛段概述

青岛齐长城位于青岛市境内胶南、黄岛。自西而东,横贯胶南市美、六汪、铁山、隐珠、黄山、灵山卫6个乡镇和黄岛区辛安街道办事处。

齐长城胶南段自西而东,从诸城市桃园乡史家夼村(原亭子夼)入胶南境,横贯而东,经六汪镇李家前夼村西岭,向东北经徐家前夼村、丰台顶、丰台村南岭、孙家沟村南岭、山周村北岭、月季山北侧进入铁山办事处,向北经背儿山(白猊山)、曹成山(齐城山)、金猪坑村、大桥村北岭、苗家村南山向东进入黄山经济区,经黄山顶沿黄山区与隐珠办事处交界的报屋顶、石寨、陡楼山进入隐珠办事处,经扎营山、大黑涧、小珠山进入灵山卫办事处,经灵山卫办事处的鹞鹰窝、鹁鸽山入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徐山向东至东于家河村东北入海。历经215座山头,全长68.1公里。据《胶州志》记载,胶南的齐长城“因山为之,培高堑下,各有门阙邸阁”。

未修缮之前,2500多年之后的齐长城大部分已经分崩离析,只留下时断时续的“长城渣”和大量夯土层。虽然齐长城已芳踪难觅,但仍有多处遗迹可寻,其中,徐家前夼村北岭一段,长约600米,丰台顶一段,长268米;烽火台高4米,直径15米;山周村北岭两段,分别长约300米和1000米;背儿山段、曹成山段各长约600米,;金猪坑段长约1000米;李家洼子村北山段长约1500米;鹁鸽山段长约300米等。留存的残基底宽7—10米,顶宽2—3米,高2—3米左右。小珠山白石子口要塞、西峰关关门遗址尚存。自西向东主要有市美乡徐家前夼北岭六汪镇山周村北岭、月季山东段、背儿山遗址、扎营山遗址、小珠山西峰关遗址、胶南入海遗址。

现在看到的齐长城遗址,多为修缮后的,能够远远看见。有的遗址已经开辟为公园,要么收费,要么封闭。齐长城东起点入海处遗迹如今已荡然无存,如今修建起的一座景观性烽火台。

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青岛境内的齐长城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 青岛市开发区管委(黄岛区政府),投巨资在齐长城入海处的遗址上重建了“齐长城烽火台”。    

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齐长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胶南市齐长城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齐长城胶南段修缮工作正式展开。胶南齐长城修缮工作将对齐长城金猪坑至苗家南山段、王家墩子至曹城山东坡段、史家夼东山至山周村西山段(史家夼东山段、李家前夼北山段、峰台顶段长城、山周村西山段长城)、黄山至徐山段(黄山段、报屋顶段、陡楼段、长城村段、扎营山段、东山村北山段、小珠山北山段、鹁鸽山段、徐山段)。

齐长城之青岛段概述

黄岛区辛安段

从 扎营山进入 辛安,经 小珠山、 鹁鸽山、土故山、徐山,最后由东 于家河社区(属 长江路街道办事处)向东至 长城岭入海,全长15公里,是齐长城的最东端。因年代久远,城墙早已倒塌,现在鹁鸽山等处还能见到高一米,宽五米的石砌城墙多处,在徐山可见到土堆城基多处。

胶南长城村

胶南长城村位于胶南隐珠街道办,该村本来不叫“长城村”,而是叫“大沟村”,因为村子处于洼子山和营子山两山之间,地势低洼,“上个世纪70年代,村名才改为长城村。”和长清的“长城村”不同,胶南长城村依稀尚可辨别齐长城的痕迹,它从村头的鼻子山蜿蜒向东,进入扎营山之中,村里老人回忆,小时候大沟村里的齐长城尚有一米多高,都是“三合土砸实的夯土层”,后来因为修路,才慢慢消失了。长城村的村民对齐长城可谓是耳熟能详,是因为齐长城在此地曾经“辉煌”过。齐长城就从对面被当地百姓俗称的“大鼻子洼子山”伸展至村子中间,然后掉转头直上扎营山。大约在百年以前,石砌长城高约5米,将村子背后的那些房子遮盖得严严实实,后来渐渐破损,才将遮盖起的房子露了出来。上世纪80年代初,长城村的齐长城变成“长城渣”,从大鼻子洼子山一直到扎营山这一条线还相当清楚。扎营山为小珠山的一条余脉。这条山的山体呈东西走向,宽约1公里,主峰海拔412米。相传,战国时期楚国攻打齐国,就在此扎营,因而落下这个山名。大鼻子洼子山与扎营山相对峙,海拔约260米,中间的长城村显得低矮,遂成“大沟”。大鼻子洼子山没有扎营山高,但也相当陡峭。从这座山上发现有一段双行高约50厘米,长约15米的石长城石础和一段长约4米单行的齐长城石础。从大鼻子洼子山下来,穿越现在的一排平房,沿着两只水泥电线杆向山上延伸的方向攀登,没有齐长城的痕迹。再往山顶行,植有众多黑松,在黑松间行走颇为不便;山顶部分为石峰,石峰中间有条石头峡谷,险峻异常,应是扼守扎营山的重要关口,也没有任何齐长城遗迹。后来从扎营山到了小珠山上,发现小珠山上遗存有大量的“长城渣子”。

丰台顶齐长城  

  丰台村位于六汪南3.1公里的峰台顶东北麓,地处丘陵。明末,陈朝福兄弟二人从今泊里镇迁来立村,因靠近峰台顶,取名峰台。清初,以吉祥字改为丰台。这是丰台村村碑的记载,但明末之前状况从中无法显示。根据丰台顶所处地势以及丰台顶前后连绵的长城岭判断,丰台顶极可能就是“烽火台”的意思,只是后来逐渐演化为“峰台”与“丰台”。

在丰台顶下的徐家前夼村,当地百姓统称长城岭为“长长岭”,并流传着一段有关齐长城的故事:相传当初修齐长城时,工人们一天都要吃72顿饭。现在我们无法考证这一天吃72顿饭是怎么回事。但可以说明当时修齐长城时的劳动强度是何等之大。

徐家前夼北岭之上东北、西南走向连接起来的一段齐长城夯土层,除了因修扬水站被压在扬水站下面一段以外,还相当清晰。因为在长城岭的长城遗址上,黑松繁茂,宛若墨龙蜿蜒。笔者对这段齐长城进行测量后发现,这里的长城一段高3.5米、宽4.5米、顶宽1.6米,另一段高1米、宽3米、顶宽1.7米。向西河继续“追踪”齐长城,隔岸观望,长城岭从山峰上逶迤而下,十分壮观。传说当初建齐长城是使用海水灌注的夯土层,使之板结而更加坚实,因而至今长城岭仍然泛盐,所以其上无法种植庄稼,倒是南来北往的鸟儿因为体内需要,经常啄食长城岭上泛盐的土层。从西河到砖瓦屯公路这段长城总长度约1.5公里,其中段夯土层较高。经测量,这段长城一端高3.8米、顶宽2.9米、底宽7米;另一端长城的夯土层高6米、顶宽3米、下宽近10米。此段为内外长城遗迹较为明显之处,夯土层顶端应为古长城甬道,道宽约1.5米。在夯土层中,笔者还发现了土层中夹杂的大量石块和被村民称为“花花脸”的石子。石块经测长约30厘米,宽15厘米,从而证实2500多年前的徐家前夼北岭齐长城实际是“土包石”的一种修筑形式。沧海桑田,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却是貌似平凡的一段夯土层。另外还有一些大块的石英,硬度很大,不易风化,其与夯土均保存比较完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