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日,天晴,天气温暖15以上,能见度佳。
洪顶山摩崖刻经刻于北齐“大齐河清三年(564)”,距今已是1450余年历史。不仅是佛教传播历史的重要文物,也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珍品,而且对于研究汉字的进化有重要价值。洪顶山摩崖石刻兼有汉字篆、隶、楷的技法,是“隶篆”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一种书体。洪顶山摩崖刻经东边的“文殊若”刻经,全文98字,阐释佛家“性空”思想。书写风格隶中带楷,楷中带隶。是我国文字进化从隶到楷重要见证,起断代作用。
洪顶山摩崖刻经内容丰富,雕刻精卓,保存完整,历史久远,在我国北齐摩崖刻经中占有重要一席位置。刻经面积共有1500余平方米,内容多为佛教经文中的一节,如《文殊般若经》是“文殊师利白佛言”至“无念无作故”一节和大字“七佛”名、“大山岩佛”、“安乐佛”等佛名,还有东平僧“安道一”、印度僧法洪等刻字题记。其中“大空王佛”四字佛名,全高9.6米,单字最宽处4.1米,笔画宽达20多厘米,为我国北朝摩崖刻经之最,堪称“榜书之宗”。刻字原有1200余字,因自然风化,现存700余字。
从南崖看北崖,刻字位于北崖半山腰处

从三岔口北行,继续上行攀登,到半山腰,看到“
大空王佛”

“大空王佛”四字
“大空王佛”向西便是六龙蟠螭龟蚨线刻碑,刻碑全高7米多,刻字部分高4.8米,宽3.5米。上为线刻六龙碑首,下为龟蚨状,上有“摩诃口经”字,大部分剥蚀掉,仅剩“散”、“川”、“萨”、“有”、“空”等字。法经出自鸠摩罗所译“摩诃般若菠罗密”,讲大乘空宗性空理论。
经文出自梁曼陀罗仙和僧伽婆罗译本中。全文共98字,文中以佛主如来与文殊菩萨对话的形式,禅释出僧众如何修成大智能到彼岸的“
性空”思想,在佛经中具有代表性。书写风格是隶中带楷,楷中带隶,这是中国文字进化从隶到楷的重要特征,其中“亦”字是草书,而“道”字则带行书韵味,“数”字还有罕见的飞白体。两边便是用篆体书有《安公之碑》的风门口碑字谜。还刻有“药师琉璃光佛主”与“大佛”题名,字体之大更是无与伦比。碑西是“僧安道一”题名,刻于高2米、宽1.3米的圭首碑内,书体隶中带楷,并有行书韵味,潇洒流畅,其中“一”字为大写“壹”。
僧安道一
刻经文前文后有“僧安道一”题名3处。经碑西是此处字最大的“僧安道一”题名,四字刻于高2米,宽1.3米的圭首碑内,书体隶中带楷,并有行书韵味,潇洒流畅,其中“一”字为大写“壹”。据说有人在拓印完整的经文后,将壹字岩石凿去,剩下现在的样子,使其成为孤本。
安道一(504~585),北齐高僧,大书法家,史上有“书仙”、“大字鼻祖”美誉。安道一在北齐天宝四年(553年)至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间进行了近30年的刻经活动,他先于东平一带进行了摩崖刻经活动,开山东北齐摩崖刻经之先河,进而又于邹城、泰安、新泰和河北响堂山等地山川摩崖上书刊了众多的经文。而他的擘窠大字,巨笔榜书,更是把书法艺术在摩崖上表现的至善尽美。
“僧安道壹”西是一篇颂文
是安道一所书《文殊般若经》摘录。讲述佛教,“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的性空境界。
其他刻字
风化腐蚀比较严重,能分辨文字很少
最西边上有佛龛
继续沿西行,抬头看,巨石压顶

从半山腰下行,到河谷,原路返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