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游记之明真观(沧口大庙)(市文保)

标签:
沧口大庙明真观匡常修 |
分类: 山海青岛 |
2018年7月7日,天阴,能见度一般,温度22度左右。
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可坐地铁3号线,到永平路站,旁边即为明真观,非常方便

山门殿

供奉弥勒佛

背面供奉韦驮

两边为韦陀与王灵官(原为哼哈两将)。


踏入第一院落

正中为灵母殿


正中供奉灵山老母

供奉月光娘娘,

供眼光娘娘
专职负责医治民众眼疾的女仙,

西配殿分别为送子娘娘殿,

正中供奉老寿星

送生爷爷

送生奶奶

东配殿原为纯阳殿,现为财神殿,

中间供奉吕祖

岳飞

关公

对面为观音殿

供奉木雕观音一座

旁为婴灵堂

功德堂

沧口大庙的

2003年11月,被推倒后埋于地下39年的明真观功德碑被市民发现。
功德碑长2米、宽1米、厚20厘米,重1.2吨,原料为山东嘉祥的玉质石。正面刻“万古流芳”,记录了树碑的原因,背面刻“乐善好施”,记录了上千名捐资建观者的姓名。
碑文来自网上
万古流芳
创建沧口明真观碑记
处二十世纪科学昌明时代,必逆世界潮流,犹以修建庙宇,佞神媚佛为言,何足以间执攻击者之口,岂不与



进入第二进院落

正中为大功德天殿
明真观位于青岛市李沧区振华路141号,明真观俗称“沧口大庙”,儒、释、道三教兼容。是青岛道教除崂山道庙(观)群之外,在近市区人烟稠密处的规模宏伟的一座庙观。明真观并非是一座正统的道观,它实际上是儒、道、佛三教合一。在《创建明真观碑记》中有一段碑文:“使一方黎庶知三教同源”,即为证明。
明真观始建于1925年,原址位于晓翁村,今沧口飞机场(航校)西南靠李村河、大村庄河入海交汇处。
1925年至1926年间,由绅商赵忠(东)臣(济南人,绰号赵大头)等筹集资金,在原达翁村与大兴村之西南建起占地3992.375平方米的明真观道院。一期工程只成玉皇殿、三教殿和纯阳殿,二期工程始于1935年,增建功德堂、护法殿和吕祖殿两厢房以及西殿的西院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明真观可谓远近闻名,盛极一时,许多老人对于当年盛况至今仍津津乐道。每逢庙会,观前人山人海,进香还愿的、耍把式卖艺的、摆小摊的,热闹非凡。甚至连沧口的街道也跟着热闹起来,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1938年,日军二次侵占青岛后,为增强其对胶东地区的军事进攻,再扩建沧口飞机场。
于1943年7月拆除达翁村、大兴村,包括明真观在内的房屋,并侵占了大片农田,此举殃及东南山村、西流庄、晓翁村和崂山太清宫以及市区商绅的土地田亩也颇多。群情激愤奔走呼号,然而在强盗面前是无理可说的。当时沧口群众代表王佐臣(镇长)、张一德、赵成举(赵大头的三儿子)等人呈文伪青岛市政府,请求保留明真观,呈文写道:“窃查沧口明真观,自民国十四、五年创建,其间惨淡经营20载,始有现在规模……。查该观所占地点系在军用地最南端,靠四沧马路最近,所占用面积无几,共计
1
559.56方步面积该观建于民国28年前后,共为一堂四殿……。用款达40余万元,其建筑之华美,民间之信仰及其周年香火之盛,亦诚为沧口唯一宗教团体之古刹,倘如该院一旦划入军用界内拆塌殊为可惜。且该地带正在测量中,地居西南端靠河边及路界甚近。即划出界外或无妨碍,可否商请(日本)海军当局的予保存该观之处”。
再看当时市长姚作宾在呈文上的批示:保存寺刹培养文化为中日之一要纲,在可能范围内仍以保存较妥。惟事军事,应以慎重之法办理之。兹请财政局辅佐官(日本人)与海军方面主管者联络……
当时身为市长的姚作宾的批文,尽乞怜之态,“中日合作之一要纲”,也未打动日军之心。对中国土地上的寺刹庙宇并不珍惜,本可让它保留也置之不理,终被拆除。
1943年秋被迫拆除,沧口大庙被迫拆除,同时拆除的还有在旁边的长寿庵。时将神像供案等物品存放在沧口小学校内(现永宁路小学)。
1944年由市民筹资按原貌在李沧区晓翁村的现址重新修建。建观时立了功德碑,原料取自嘉祥的玉质石。正面刻着“万古流芳”,记录了建碑的原因,背面是“乐善好施”几个大字,刻录了出钱建观者的名字,大约有千余人捐款修建了这座庙。
1958年崂山太清宫道长匡常修曾在此主持,有四五个道士常住。匡常修住持明真观,修行之余兼着授拳行医,长达8年。
1964年改为沧口少年宫,“文革”中大庙遭破坏,大殿被封闭,神像被砸毁,道士被遣送原籍。
2002年,李沧区政府根据区文物部门的推荐和论证,将明真观列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9月,李沧区政府斥资400万元,启动明真观修复工程。文物部门根据“修旧如旧”的文物修复原则,对明真观进行全面维护修缮,对部分建筑布局作了适当调整。2004年12月修复竣工。
现在的明真观 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分为山门殿、前殿和后殿共三层大殿。新建的明真观,虽不如先前的明真观的建筑宏伟,也没有往日金碧辉煌的华饰,然而香火之盛仍不稍减,为青岛市道教名刹之佼佼者。
匡老道名常修,胶州人氏。三十多岁时妻子去世,他便在胶州白云庵出家,拜匡真觉为师。后因师父匡真觉到崂山白云洞做主持,他便接任白云庵主持职务。1949年青岛解放后,他离开胶州白云庵到崂山白云洞任副主持。匡道长性喜读书,钻研医道,而且还练得一身好武艺,可谓文武全才。传说他有两绝:一是腿功;一是道家气功。1958年他从崂山来到明真观,直到庙宇被毁,历时六年有余。在明真观期间,他除了给人开方治病外,早晚时分还收徒传艺。在沧口一带居住的青少年蜂拥而至,拜师学艺。1964年,庙宇被毁,匡道长回到崂山太清宫,于1966年离开崂山,回到胶县老家。文革结束后,崂山太清宫重新修复,匡道长重返崂山,主持崂山道教。他在有生之年里,组织小道士们学习乐器,把即将失传的崂山道乐继承流传下来。1992年,年已八旬高龄的匡道长驾鹤西归。
青岛地区非常流行,有求必应,及其灵验的仙家

西配殿分别为送子娘娘殿,

正中供奉老寿星

送生爷爷

送生奶奶

东配殿原为纯阳殿,现为财神殿,

中间供奉吕祖

岳飞

关公

对面为观音殿

供奉木雕观音一座

旁为婴灵堂

功德堂

沧口大庙的

功德碑
进之过程大相刺谬乎,虽然,吾自有说,今日者芸芸众生,漫漫长夜,徘徊歧路,乱舞傞傞,非吾今日中国大多
之现象乎。上之政令今尚待修明,未足以纳民于轨物。次之教育未能普及,文盲者居什之八九。国家政教未行
救敝所恃,以辅政教所不及者,只此古昔神道,设教一线之遗,以挽救世道人心于不敝,而迷信不与焉,何则
设教之真意只为中下级社会,未受教育者说法耳。而儒释道三教,吕祖师一是皆以博爱慈善为主,正为今
靡薄不夺不厌之一般民众矫正,其心理整齐,其步趋则与淫祠邪祀导人以迷信,惟借缴福免祸为号召者
矣。肥城玄都观玉都观创建原因如此,赵君文发有见及此,本劝人为善之旨,扩慈悲救世之心,将其毕生血
之金钱万余元捐资巨款,协同协同王化周樊庆昌吴高烈赵子滨等,卜地青岛沧口地方出资创建明真观一所
释道三教之孔子如来古佛,老子吕祖神像,使一方黎庶知三教同源。以道德化世,回心向善,化民成俗
期逈非乡曲恒流藉神启钱可比。是繇神道设教以辅国家政教所不逮云尔。(或)者曰,劝工兴学事业正多不
汲汲焉,惟修建庙宇是务庸讵知惠工造士则有司存士各有志未能相强,其有功世道人心则一也,日者吾
孙君梅侪为赵君属记于余,余虽鲁无文又奚敢辞,因记其事如右
监筑本观领袖总监督 赵文发 协理领袖 王化周 朱景康 李鸿昌吴高烈
杨金保 张瀚堂赵子滨 王兆祥 冷文堂 杨恩科 续恩元 李鸿勋 玄都观领袖 黄福堂 胡申孝 王维清
王一仙 强一德 谭明 玉都观领袖 樊广盛 潘世彬 李静山
王学(涵) 樊广秀
道德观领袖 杜寿田
赵文发 捐洋一万一千五百三十元
王化周 捐洋一千零二十
元
吴高烈 捐洋三百三十五
元
赵志深 捐洋三百
元
中华民国岁在阏逢奄茂中中吕之夜
三水杜耀垣拜譔
古不其张子后 敬



进入第二进院落

正中为大功德天殿
附件2. 匡常修道长
后一篇:崂山游记之百果山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