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阴曹地府是由十殿阎王所掌控的,十殿阎王分别是叫: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第五殿阎罗王总领十殿。


供奉十王殿






由侧门出来


附件:注生娘娘
注生娘娘到底是那位妇女死后,被神格化而予以祭祀,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碧霞元君(末知此君何朝代人),也有的说是临水夫人,她是救妇女难产的神。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才祭祀注生娘娘,待考。然而,注生娘娘在台湾普遍地被信奉、膜拜、被许愿,却是事实。注生娘娘掌管妇女之生育,每一个妇女该生几个儿子几个女儿,她的生育簿上均有记载,所以,只要她一查,便知道该让妇女生男或育女,或是接受祈愿予以删改。注生娘娘手下也有不少附祀娘娘,当地称“婆姐”。
注生娘娘,又称“授子之神”,所配十二婆姐,又称十二保姆或十二延女,各手抱一婴儿,六好六坏,表示生男生女,都是看他是否积善积德而定。
十二婆姐分别为:注生婆姐陈四娘、注胎婆姐万四娘、监生婆姐阮三娘、抱送婆姐曾五娘、守胎婆姐林九娘、转生婆姐李大娘、护产婆姐许大娘、注男女婆姐刘七娘、安胎婆姐林一娘、养生婆姐高四娘、送子婆姐马五娘、抱子婆姐卓五娘,可见其职责不外送子、安胎、护子。
一般寺庙均配祀有注生娘娘,信众相当广泛,家庭有无子,皆寄记于注生娘娘。
民间妇女深信注生娘娘操纵生命的开始、成长与凋零,为怀孕、生产、婚而不孕及孕而保胎之妇女所奉祀的对象。因此无论孕妇、产妇或初为人母者,皆虔诚祭拜注生娘娘,以祈求生育的顺利平安。民间习俗在婴儿出生三天后,准备鸡酒、油饭和香烛纸钱,以示还愿与感谢之意。家中如有年龄16岁的子女,也要向注生娘娘祷告,感谢注生娘娘保佑子女顺利成年,并供奉红龟粿。民间亦笃信妇女若欲求子,可在注生娘娘坛前拔取花朵,插在发辫上,具有奇效。按照习俗,若小孩生病,可向注生娘娘掷筊祈福,俗谚“三月廿人看人”,就是形容许多“求子若渴”的妇女们,每在三月廿日注生娘娘寿诞当天前来庙中,祈求香火延续。已婚妇女常于此日带着小孩前往祭拜以求平安庇佑。因此历代对于注生娘娘的崇祀,不因时代及环境的改变,而有所差异。
注生娘娘乃主掌赐子之神,其许多不同的传说:
封神榜中之云霄、碧霄、琼霄三姊妹,是龟圣母之门徒,曾以产盆练成混元“金斗”法宝,后因胞兄赵公明(玄坛元帅)命丧姜子牙手上,而三姊妹为报兄仇,便联手投靠在闻太师门下,并于日后摆下黄河阵,使周营将部队伤亡无数,幸得元始天君破解仗阵,三仙姑与之俱亡,姜子牙奉玉皇大帝之命归国封神之时,封三仙岛之云霄、琼霄、碧霄职掌混元金斗(产盆之意),专擅先后之天,举凡天下苍生,无论诸侯天子、贵贱愚贤,落地先从金斗转劫。云霄、琼霄、碧霄在封神榜中合称三姑,又称三仙童子,今人称为注生娘娘其实就是三合一的称法。
以五行论,东方属木,然后承转序轮,东岳大帝为太阳照射之地,故东岳大帝注人祸福,生乃女人之事,所以东岳泰山玉女(碧霞元君),也常被疑为注生娘娘。
有的以鸟母之造形之注生娘娘.鸟母,乃指燕子于春分时节飞来的时候,因燕子感阳气(即飞向暖和之地)飞来群集堂宇,其来主为产乳番滋,以此征象也.还有上古商汤祖先有绒氏女儿简狭,因配于高辛氏,一日相率祈于郊禖,因孕生契,故称燕子为送子之神。
本省最普遍的是以(临水夫人)陈靖姑为注生娘娘,然临水夫人圣诞于正月十五日,显与注生娘娘之圣诞不同。陈靖姑生于唐朝大历年间,住在福建省古田县临水乡,据说陈靖姑为观世音菩萨的一滴血转世投胎,因此幼年时便精通法术。长大后嫁给同乡的刘杞,不久怀有数月的身孕,适逢福建地区闹旱灾,居民请陈靖姑施法求雨,她便前往祈雨,不料动了胎气,流产而亡,临终前发誓说:“吾死后必为神,救人产难。”又传说因唐朝王后分娩艰难,几乎死亡,陈靖姑进宫,以法术催下太子,唐王大悦,遂封为都天镇国显应崇福吸懿大奶夫人,并为其建庙。福建、广东地区的妇女生产时,都要供奉临水夫人画像,等到平安生下婴儿,在洗儿日,向画像拜谢。因其为救产难之神,而被称之。然临水夫人圣诞于正月十五日,显与注生娘娘之圣诞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在此种重男轻女的观念下,祈求子嗣的心情,便带起了注生娘娘鼎盛的香火,因而形成一种特殊的民俗信仰(移花换斗)及(栽花换斗),前者有祈求注生娘娘转化胎儿的性别,用以满足有儿有女的愿望,后者则是不孕者祈求子嗣的一种心念,由此种信仰观念的神明还有许多有花公、花婆、职司看管婴儿的元神,并且保佑婴儿的平安健康。
十二婆姐依序为总管陈大娘、二宫黄鸶娘、三宫方四娘、四宫柳蝉娘、五宫陆九娘、六宫宋爱娘、七宫林珠娘、八宫李枝娘、九宫杨瑞娘、十宫董仙娘、十一宫何莺娘、十二宫彭英娘等十二婆姐。十二婆姐各抱小孩,十二小孩六好六坏,各依因果赐福凭祸也。
另有人认为十二婆姐为注生婆陈四娘、注胎婆葛四娘、监生婆阮生娘、抱送婆曾五娘、守胎婆林九娘、转生婆李大娘、护产婆许大娘、注生男女婆刘七娘、送子娘马五娘、安胎婆林一娘、养生婆高世娘、抱子婆卓五娘等合称十二婆娘。
一般有求于注生娘娘的不外乎:
求子者,掷茭许愿,若获注生娘娘允准,可将坛上所供奉的花簪插在发上戴回家,祈求早日怀孕得子。
祈求注生娘娘保佑孩子平安者,自备用红纱线串上古钱的项链,于祭拜完后将之套在小孩的脖子上,祈求万事平安。或以锁牌、铜线在香烟上熏焚后贯以红线悬于小孩的胸前,以拔病魔,称为绾絭。
小孩生病时带孩童到注生娘娘跟前,上香许愿掷茭,获得允诺后,即可将神前所供奉的绣鞋,用红纱线串上挂在病童颈上带回家,痊愈后则于次年此日另制新绣鞋献还。
注生娘娘的神像为左手拿生育簿,右手执笔,表示每一位妇女该生几个子女,她的生育簿上都有记载。所以只要她一查,便知道该妇女生男或育女,或者接受祈愿予以删改。注生娘娘大权在握,难怪那么多妇女要来烧香祈求跪拜了。
注生娘娘为生育之神,世俱不详其姓氏,或谓临水夫人陈靖姑。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于临水夫人项下,云:“神名进姑,福州陈昌女,唐大历二年生,秉灵通幻,嫁刘,孕数月,会大旱,因脱胎祈雨,寻卒,年仅二十有四。诀云:吾死后必为神,救人产难。建宁府陈清叟子妇怀孕,十七月不产,神见形疗之,产蛇数斗,其妇获安。”清梁章钜于“退庵随笔”,有详述陈靖姑之事迹云:“吾乡妇女,必崇祀临水陈氏夫人,所传灵异事迹非尽无因。因靖姑姓陈,后人为之立庙,初以“陈夫人”称之,嗣以其出生地为古田县临水乡,又以“临水夫人”称之,再后以其度次化身救产,遂以“注生娘娘”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