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岛游记之即墨龙王庙和李龙王的传说(国家非遗)1

(2018-05-26 08:20:01)
标签:

秃尾巴李龙王

龙王庙

分类: 山海青岛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汉时即有龙文化的记载,明清之际兴起李龙王的民间传说,并迅速在山东、东北、江浙等地区传播开来,道光皇帝曾亲笔题封李龙王“溥惠佑民”四个大字。
        秃尾巴李龙王是个很有影响的一个神话人物,别称很多,“李龙王”、“李龙爷”、“李老爷”、“李黑龙”、“秃尾龙”、“秃老李”、“黑老李”等都是他的称号。其传说在山东及东北等地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分会,曾邀请中国民协领导及省内外专家学者,专门召开了“秃尾巴老李学术讨论会”。会议认为:“秃尾巴老李是山东特有的龙,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流传于山东各地,几乎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秃尾巴老李的故事不但在山东广泛流传,在东北三省流传也很普遍,这与山东向东北的移民有关。”
  有关李龙王的神话故事虽然流传广泛,但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它产生于文登,兴盛于文登,并成为我国民间文学之瑰宝。
       秃尾巴李龙王的传说,2006年12月30日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山东省即墨市、莒县、文登市、诸城市申报的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史志的记载
        山东省的文登、即墨、胶州、诸城、临沂、莱芜等地,都传有秃尾巴老李的神话故事,其内容情节都相差无几。但从历史缘源上看,文登县的秃尾龙传说就更具有代表意义,由此人们一般认为秃尾龙传说的发源地在文登。
     《金史·地理志》记载:“文登县有昌山。”山东《一统志》记载“昌阳山,一名巨神山,在城西南三十里,山有巨神龙,自汉已著灵异,建祠山上。”昌山、昌阳山即回龙山。宋永初《山川记》《隋书·地理志》《齐乘》等史料均记载文登“神龙”传说。康熙、雍正、道光、光绪本的《文登县志》,都详细地记载了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清代大作家袁枚所著《子不语·秃尾龙》和文登县康熙癸巳举人赛珠的诗作《龙母宫吟》都印证了文登作为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发源地的正统性。李龙王文化现象得到封建帝王的高度关注,被列在国家的祭祀大典之中。光绪本《文登县志》中记载: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山东巡抚徐泽醇奏请敕加神龙封号。“奉旨封‘溥惠佑民’四字,神龙遂列祀典。”这种亲笔御题、皇家敕封现象在全国的李龙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 
       秃尾李龙王的故事,地方志记载最早的是康熙《文登县志》: “县南柘阳山有龙母庙。相传山下郭姓妻汲水河崖,感而有娠,三年不产。忽一夜雷雨大作,电光绕室,孕虽娩,无儿胞之形。后,每夜有物就乳,状如巨蛇攀梁上,有鳞角,怪之,以告郭。郭候其复来,飞刃击之,腾跃而去,似中其尾。后,其妻死,葬山下。一日,云雾四塞。乡人遥望,一龙旋绕山顶。及晴,见冢移山上,墓土高数尺,人以为神龙迁葬云。后,秃尾龙见,年即丰。每见云雾毕集,土人习而知之。因构祠祀之。后,柘阳寺僧取龙母墓石,风雨大作,雹随之,其大如斗,寺中尽黑气,咫尺不见。周围里许,二麦尽伤,独龙母庙内,花木皆无殃焉。”其时文登除专建的李龙王、李龙母庙宇数处外,另外境内近百处寺、观也都增建了李龙王和李龙母大殿。每年李龙母和李龙王生日这天,全县民众都要举行祭祀大典。
      光绪《文登县志》载,“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龙现于宋村之北山,一时合邑闹阗,立庙山巅,改名曰‘回龙山’。”自此,回龙山“香火之盛,甲于东方”。
        清朝袁枚所著《子不语·秃尾龙》中记道:“山东文登县毕氏妇,三月间沤衣池上,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心异之,以为暮春时不应有李。采而食焉,甘美异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长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乳。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小龙从此不来。后数年,其母死,殡于村中。一夕,雷电风雨,晦冥中若有物蟠旋者。次日视之,棺已葬矣,隆然成一大坟。后数年,其父死,邻人为合葬焉。其夕,雷电又作。次日,见其父棺从穴中掀出,若不容其合葬者。嗣后,村人呼为‘秃尾龙母坟’,祈晴祷雨无不应。此事,陶悔轩方伯为余言之。且云偶阅《群芳谱》云:‘天罚乖龙,必割其耳,耳坠于地,辄化为李。’毕妇所食之李,乃龙耳也,故感气化而生小龙。”《子不语》又名《新齐谐》,是记载我国古代奇闻异事的一部重要典籍。《子不语》的作者为袁枚,是清代江南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在文中提及的“山东文登县”的详细地址为山东省文登县宋村镇东北处的山东村,该村旁有回龙山,山中有秃尾巴老李母亲的坟墓,自古至今来山中上香求愿的人络绎不绝。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山东巡抚徐泽醇奏请敕加神龙封号。“奉旨封‘溥惠佑民’四字,神龙遂列祀典。”这种亲笔御题、皇家敕封现象在全国的李龙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道光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二日《知县欧文详请神龙封号文》。现摘要如下:“……据卑县在籍前任铜陵县知县林汝谟、现任龙安府知府王者政、现任南河即补同知于昌进、现任馀杭县知县毕承昭、前任平度州学政丛葆光、前任临朐县教谕李淳琳,廪生陶荫栋、王所拭,增生陈道原,俯生毕廷昭,耆老宫凤翔等,窃查县城迤南柘阳山,旧有龙神庙一座,山下有龙母祠一座。相传祠、庙均建自前明年间,历今数百馀载。每逢旱暵,乡民辄先山下龙母祠祈祷,复上山赴龙神庙祈祷,无不立沛甘霖。县境各海口商渔船只,每遇风涛,虔求神佑,辄获平安。灵应昭著,地方依赖。职等生逢其地,身受其庇,崇奉之馀,实深钦感。窃思江海河湖等神,凡有功于民者,均蒙圣恩,锡有封号……查《祭法》: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故天后崇庙貌于瀛壖,金龙昭威灵于江澨,殊恩宠锡,报祀特虔。兹卑县柘阳山龙母祠、龙神庙,虽系一邑之土神,而功德及于万室,居民崇奉,届今数百馀年,旱虐风涛,有祷必应。功既在于民生,名宜正于国典。遐乡尸祝,亿万箕毕同情;崇号恩宣,千百禩平康永赖。兹据该绅士耆老等合词具呈前来,拟合据情详请宪台查核,转详请奏,赏加龙母封号,并神龙封号,以答神庥而慰民望,实为公便。为此备由具申,伏乞照详施行。”
二、李龙王传说的意义(选自文登政府网
 综上所述,李龙王传说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项重要文化创造,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与众不同的独有特征:
      1、李龙王传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地域性和民间传承性,以山东各地流传最甚,并远播东三省。
      2、李龙王传说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以及龙文化中的某些因素,所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龙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美好愿望而塑造出来的最灵异、最光艳的文化产物,是吉祥、神圣、生气勃勃、矫健有力的象征,它或活跃于瀚海,或腾飞于云天,是中华民族政治思想、文化艺术、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的结晶,是奋发图强、坚毅拼搏民族精神的标志。李龙王除了具有神圣、奋发图强、坚毅拼搏的特征外,还与传统意义上的龙存在着某些区别:其一是在龙的外形上,李龙王没有尾巴,所以李龙王又称为“秃尾巴老李”、“秃尾巴李龙王”;二是传统上的龙大都象征着帝王皇权的神圣性,而李龙王则出生于民间,更多地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在天灾人祸、求告无门的情况下,渴望驾驭自然、掌握命运的迫切愿望。
      3、李龙王文化得到了封建帝王的高度关注,被列入了国家的祭祀大典之中。如光绪本《文登县志》中记载:“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山东巡抚徐,奏请敕加神龙封号。”这种荣誉在龙的文化传说中可说是独一无二的。
      4、李龙王是按照山东人直率、仗义、勇敢、仁孝的特点塑造出来的,是山东人民性格和精神的写照。
     5、李龙王传说与当地民俗习惯相结合,已经成为地方民俗的一部分,每年三月初二、六月初八蒸大饽饽的习俗,不仅文登广为流行,而且在整个威海、烟台等地也都广为流行。
三、李龙王秃尾巴的来历
  据传,明朝弘治年间,文登宋村山东村来了一对讨饭的夫妇,他们是侯家柘阳山后郭家人,男的姓李,女的姓郭。村民怀着怜悯之心,将他俩收留在村里住下来,将村西北角3 间草房供给他们居住。李家夫妻膝下无儿无女,两口子都非常着急。一天,妻子到河边洗衣服,见水中有条红鲤鱼,回家后不久便怀上了身孕,过了三年零三个月的农历六月初八,始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叫李丕昭。这孩子与众不同,腚上长条尾巴。孩子长得很快,不长时间就能下地行走,顷刻间就飞走不见了,父母也不知他到那儿去了。此后每天夜里都要回家吃奶,届时他母亲就昏过去了。李老汉一看生了个妖孽,就想法子要把这孩子除掉。这天晚上,李老汉用瓢把灯扣住,手拿镰刀在一旁等着。一更过后,忽有一阵凉风吹来,随后就见有个黑影扑向老伴,老伴随即就昏过去了。李老汉发现情况有异,随即掀瓢亮灯,只见一条大黑龙绕尾悬梁,正埋头老伴怀里吃奶。李老汉见状大怒,挥起镰刀就把大黑龙尾巴给砍了下来,那大黑龙疼得腾空而起,回头一把就将李老汉扔进东南大海里去了。自此,大黑龙就变成了秃尾巴老李,再后来就成了人们所熟知的李龙爷、李龙王。
四、李龙王的少年故事
  李丕昭九岁时,外出扛活。一天,东家要他去浇园,他没有去浇,在井台上睡着了。东家见了很是生气,就问他:“你怎么不去浇园?”李丕昭说:“今天中午有大雨,不用浇。”东家说:“这样好的天气怎么能下雨,我还准备让人打场去呢!”李丕昭忙说:“千万别打场,今天中午一定会下大雨!”东家以为李丕昭胡说八道,就“哼”地一声走了。然而正午时分果然下起了一场大雨,东家遂对李丕昭刮目相看。自此东家经常问他天气情况,他都能说得百灵百准。东家觉得这个小孩能知天事,非同 一般,就让在京城作官的儿子把李丕昭领到京城,介绍到张天师府里打杂。
  一天,官至工部尚书的文登人士丛兰到张天师府里闲聊,见李丕昭端茶上来就说张天师:“你怎么用了这么个鼻涕满脸的小童端茶?”张天师笑而不答,见小李走后就对丛尚书说:“他是你的小同乡,叫李丕昭,可不好惹,能知天命。你这样说他,他要生气了。这样吧,我送个人情给你,他家中有位老母,多次请假想回家看看,我都没准。下次他端茶上来时,你给他请个假,他感激你就不会记仇了。”小李第二次端茶上来,丛尚书就问他:“你家是哪里?家中有什么人?想不想回家?”李丕昭说:“我是山东文登宋村人,家有老母,已好几年没回家了,很是想念,可天师不准回家。”丛尚书转脸对天师说:“小李是我的小老乡,请看在我的面上准他个假,让他回家看看老母亲,如何?”天师回答说:“准他个假可以,不过要巳时走,午时回。”小李一动身,即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刮坏了不少庄稼和房屋。天师一看,急忙把他召回来说:“你不能这样走!”小李说:“不这样走,午时也赶不回来!”张天师于是改口说:“准你两天假,一天去,一天回!”这样,小李就和风细雨地沿着河、湖、海回到了老家宋村山东村,探望了老母亲。
  回京后,李丕昭感激丛尚书为自己请假探母,但一时又没有什么报答。一年,丛尚书要回家祭祖。小李得知后,就对丛尚书说:“你要回家,我没有别的礼物相送,就送把伞给你遮个阴凉挡个雨吧!”丛尚书一直等到要启程了,也没见小李送伞来,只好上轿赶路了。一出门,一朵云彩便遮住了轿子,轿行云从,一直送到文城。丛尚书一下轿子走进家门,天空即传来一声雷响,随行的云彩也即行消散不见了,天上的娇阳便又暴晒了起来。丛尚书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天上那块随行的祥云,就是小李送的伞哪!
五、李龙王南海战白龙的故事传说
      李龙王是文登市宋村镇山东村人,其母就埋在村西旁的回龙山上。农历三月初二是李龙母的生日,李龙王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回宋村老家给他母亲祭扫一番。文登人民景仰李龙王,每年龙母生日这天都要蒸些白面大饽饽供奉李龙王。我是宋村人,听老人们说,李龙王小的时候其母给他吃了百姓蒸的白面大饽饽后,他便异于同类风快长大,并得以雄居四海独尊称王,李龙王因此对家乡的大饽饽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这年农历三月二日,李龙王象往年一样如期回来了。站在回龙山上,俯瞰文登大地,李龙对有些异样的家乡感到惊讶,所有的河水都断了流,田地里庄稼一片枯萎。“怎么才一年时间,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呢?”李龙王喃喃自语,不禁移步下得山来。行走了大约一袋烟功夫,看见前面不远的母猪河床低凹处,一位村民正挥动着镢头不停的刨挖着水坑,然后又用水瓢一点一点地向水桶中盛舀着渗出来的泥水。等村民担起水桶,他便紧随其后,走上河岸,穿过树林,来到三四里路外的一块麦田。凝视着早该拔节的麦苗,如今还紧挨着地皮,色泽枯黄,随时都会干死枯掉的样子,李龙王的心都要碎了。当村民把一桶水倒向麦地时,就如同倒在一块巨大的海绵体上,立时被吸渗的一干二净。“唉,老天就这么个旱法,那里还有我们的活路呀!”听着村民的自言自语,李龙王再也忍不住了,便上前问道:“老乡,咱这里怎么旱成这个样子?”村民回头望了李龙王一眼说:“从去年夏天到现在,都已十个月没下雨了,能不旱吗!”李龙王接着问道:“这么长时间不下雨,南海龙王就不管一管吗?”“咳!别提了,原来的南海龙王早不知哪里去了,现今在南海主事的是一条白蛟龙!”村民说完斜了李龙王一眼说:“咳,不跟你说了,跟你说了也没用。”李龙王拍了拍村民的肩膀说:“老乡,别小看人,我就是你们念叨的秃尾巴老李啊!”村民一听这就是秃尾巴老李,顿时喜出望外,忙不迭地磕头说:“李龙王来了,这下我们有救了!这下我们有救了!”李龙王拉起村民说:“想除掉白蛟龙光靠我一个人还不行,还需要全村人一起帮忙才行!”村民忙问:“需要大家怎样帮忙?”李龙接着说:“你回去告诉乡亲们,让大家赶快蒸一些大饽饽,再准备一些石头块和石灰块,明天都到海岸上,见到海里翻白浪花就赶快往海里扔石头块和石灰块,见到海里翻黑浪花就赶快向海里扔大饽饽,这样我们就一定能打败那白蛟龙!”村民听了老李的话高兴地说:“请李龙王放心,我一定让大家按照吩咐去做!”
  第二天,通过那位村民的传扬,通过全村人的传扬,文登沿海一带的男女老少不是提着一篓子大饽饽,就是提着一篓子石头块和石灰块,都一齐涌向南海岸边。不一会便见到海里浪花飞涌,恶浪滔天。大家一看老李和白蛟龙打了起来,就都一起为老李呐喊助威。黑、白两龙打得难解难分,一会白浪翻涌,一会黑浪排空。见到白浪上翻,大家就赶快往海里扔石头,扔石灰;见到黑浪上涌就赶快往海里扔大饽饽。挨了石头块,呛了石灰水,白蛟龙浑身上下火辣辣的,便急忙潜入海底逃生去了;吃了大饽饽,李龙王浑身是劲,力量倍增,随又潜入海底对白蛟龙穷追猛打。白蛟龙凶悍,李龙王矫健,两条巨龙在海里你上我下,你来我往,从清晨打到晌午,从晌午打到太阳西斜,从第一天打到第二天,从第二天打到第三天,一直不分胜负。毕竟人多力量大,到了第三天夜里,白蛟龙终于顶不住了,渐渐落了下风,在李龙王的一阵急攻后,在岸边百姓一阵猛打后,终于狼狈逃窜了,从此再也没有踏进文登海域半步。赶走了白龙后,李龙王腾云驾雾,立即下了一场大雨,田地里的麦苗很快恢复了生机,一片丰收景象,文登的老百姓从此又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六、李龙王与黑龙江的故事传说(山东省历史学会会员  侯献春/文)  
  据传,李龙王的母亲郭氏是侯家镇柘阳山后郭家村人。郭氏因在河边洗衣喝了口水而有孕,怀胎三载生下一肉球。其父李老汉疑为妖物而将其抛至南边不远的海中。肉球遇水迅速膨涨成一黑龙,翻涛播浪腾跃而去。自此每至夜半,黑龙便携风带雨回家吮食母汁。其父感到情况有异便暗备灯火,届时亮灯一看,单见一黑龙在偷吮妻乳,遂惊怒不已,操起一把镰刀便挥砍过去,黑龙尾巴随即断裂,血溅四壁。黑龙疼痛不堪,回头抓起其父便扔到东海里去了。家遭惨变,实是不幸。本来自己生了个龙种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可李老汉却偏偏无知,硬将儿子扔进了东海。误打误撞的这也对,龙儿遇水迅速现出龙形,显出龙威,得回家中,与父母团聚。可其父肉眼不识泰山,再一次误会砍掉了儿子的尾巴,儿子无知反过来又将自己的父亲一把扔进东海淹死,这能怨谁,这能怪谁,父子误会相残,只能算是家门的不幸吧!
黑龙更事后悔恨不已,每天拿着箅笼到东海箅海救父,可怎样箅也箅不出他的父亲来,他那可怜的父亲早已被鱼虾蟹鳖吃掉了。黑龙救不出父亲,羞愧难当,实在无脸回家面见慈母和乡亲,无奈之下便化成人形沿街乞讨。龙儿面目峥嵘,勃发异采,被一道士慧眼发现,特带他到贵溪龙虎山张天师处学道。一日,文登籍人士南京工部尚书丛兰公来到龙虎山,往拜张真人。真人见丛尚书驾临,喜出望外,遂命道童(黑龙化身)上茶。兰公见一小童,年若四五岁,皮肤黝黑,两筒鼻涕,十分不雅,便对真人说:“天师清雅,何以用如此不雅之童?”天师闻言,即摇首侧目急止之,然道童已面带愠色而去。天师当下对尚书窃语道:“公言过也,此童非人,乃一小黑龙也!亦非两筒鼻涕,乃龙须初露耳。公失言,余见其愠怒而去,后必报也!”“兰公心有所惧,天师笑曰:‘无妨,他家居文登,与公同乡。前虽告假省母,余恐其沿途伤坏禾稼,未准。俟其续茶时,余施法令其跌倒,摔碎茶壶,公趁时说情,为其求假,冤自可解也。’须臾献茶,天师作法,居观门槛遂高,童过艰,果将茶具摔碎。天师佯怒欲罚,兰公出而求道:‘童年幼失足,看学生薄面免之。’天师敛起怒颜责道:‘依公所请,今予宽恕。公乃汝同乡,当与相见。’小道童遂与兰公行礼,相叙甚欢。言及家中慈母,双目泪流,遂求兰公向真人求请。天师郑言告童:‘曩非不可,实恐伤禾稼耳,此去易遵海滨而行,不可惊动民众。’小童额首称诺。”“忽,霹雳一声,童即不见”。后来,兰公“凡烈日外出徒行,顶必有乌云一片相覆,此即黑龙之报也”。
  斗转星移,小黑龙在张真人处修行不觉已有八年。一日,张真人对黑龙说:“汝道已成,然汝为人所生,不能入海与他龙为伍,可自行寻找存身之所。而汝既无名份,又有残疾,恐遭人轻,故师带汝去晋觐皇帝,讨个诰封。”弘治皇帝在什刹海畔召见了师徒。帝曰:“卿有何能,可显见于朕?”小道徒(即小黑龙)即化二尺许小黑蛇在水中游荡。帝曰:“不过一小蛇耳,何足道哉。”旋,又化一碗口粗大蟒蛇,有爪无尾,于湖中上下翻滚。帝又曰:“不过如此耶。”话音刚落,忽霹雳一声,雷鸣电闪,只见一黑色巨龙目如铜铃,鳞似手掌,张牙舞爪,挟风带雨腾空飞舞,忽又潜入水中翻江倒海,搅得湖水汹涌澎湃,浪花飞溅十数丈之高,吓得弘治皇帝以袖掩面,高声呼道:“卿之能朕知矣,朕知矣!朕今即封汝为‘五湖四海九江八河之总龙王’,督理江河湖海去吧!”既受皇封,此后人们遂尊称黑龙为“李龙王”或“李龙爷”。道满功成,李龙王尊圣旨巡游四海,临行前天师叮嘱:务要除暴安良,务要为天下百姓造福。李龙王唯唯称诺,俯首跪拜之后便纵云下山,遍巡天下河川。当见东北小兴安岭间白水泛滥成灾,便化为一中年农夫,到当地颇有影响的一户关姓大地主家作短工,以察民情。
  时值初夏,禾苗青青,田间一片忙碌。此间李龙王农夫打扮,随长工们一起到田间铲地(东北称锄地为铲地)。那里田地广袤,地垅往往长达数里不等,铲上一个来回即需半天时间。别人在铲地,老李则四处游逛,登高望远,常常望着白水江怔怔发呆。东北的庄稼都起垅种植,农工们每人一垅向前排列铲锄,自然给他撂下一垅,往返皆然。午饭在地头吃,饭后在地头小憩。老李趁大家午休之机即现出龙身,以四爪扒地,眨眼间便将地垅锄就,午后继续在白水江边游逛。黑天收工,众农工回家,他也到了家,大家都很奇怪。翌日晨,打头的(工头)到地里去察看,给他撂下的田垅都铲完了,且比别人铲的还好,还没有脚印。于是,工头悄悄地对众人说:“我看此人不是人,非神即妖,怎么铲地这么快,还没有脚印!还有,他的食量也特别大!”
  是日,老李一如继往,一会江中潜游,一会江边瞭望,一幅忧心忡忡的样子。晚饭收工后众农工佯作回家,半路又潜回附近伏地偷窥,单见老李瞬间便从江边现身地头,摇身一变便化成一条大黑龙,顺着田间撂下的地垅四爪扒地,这头跑到那头,那头跑到这头,穿梭般地眨眼工夫就把几垅地给扒完了,直看得众人目瞪口呆,大家吓得大气不敢出,小气不敢喘,都仿佛怔怔地瘫在了地上一般。地扒完了,黑龙又恢复了人形,身子一抖,衣衫齐整,扛起锄头便回家走去。众农工半晌才回过神来,望着老李远去的身影便议论开了,从两天的情况看,老李一定是一条与人为善的神龙。
  晚饭时,大家对老李都敬而远之,老李似乎也有所察觉。他发现年长的工头带有浓重的文登口音,便主动上前认老乡。工头见老李和蔼可亲,和自己一样都是文登人,一下子便亲热了起来,周围的农工也都围了上来,那些恐惧的心理也都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老李讲明了自己的来历,道明了自己的身份,很快便同大伙亲如一家,相互攀谈了起来。当老李谈到白水江时,众农工随即哀声叹气愁眉哭脸起来。大家告诉老李,白水江中蟠踞着一条孽龙,叫白蛟,凶猛异常,残害生灵,祸害百姓。它常在江中兴风作浪,翻没船只,淹死商旅,吞噬江边人畜,直使当地民众都惊恐万状,痛恨至极,多徙他乡。
  听了大家对白蛟罪行的血泪控诉,李龙王悲愤不已,对沿江人民身受的灾难痛苦深感同情。他沉思片刻对众人说:“余欲除去白蛟,然单靠余一人之力恐难取胜。我们龙蛇相斗,多靠尾部,余无尾巴,因此打不过他。要想战胜白蛟,还需大家相助才行。”众曰:“公需余等何为?请吩咐!”李曰:“请大家分头告知众乡邻,三日后,余将入江与白蛟战斗。到时烦劳大家,一要准备馒头和糯米团若干,二要准备生石灰若干。届时若见白水泛起,必是白蛟占了上风,就向江中抛撒干石灰烧他,不让其休息;如见黑水涌起,必是我老李一时居上,即投馒头和米团,余吃饱了好继续战斗。千万,千万!”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李龙王与白蛟苦战了三天三夜,终于打败了孽龙白蛟,从此占踞了白水江,而白蛟则逃往黄河栖身。虽然黄河也时有泛滥,但他毕竟领受了黑龙的教训,同时也深知过去罪孽深重,因此后来收敛多了。
  黑龙王占据白水江后成天东奔西忙,从而使东北乃至京、冀、鲁、豫一带长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为感其恩德,遂更白水江为黑龙江。自此,江上商贾和民众的船只又川梭般地往来起来,过去徙出的居民也纷纷地迁了回来,两岸从而又出现了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景象。
  因李龙爷是山东文登人,为了能得到李龙爷的仳佑,数百年来,黑龙江上每每行船或放木排时,船老大总要先问一声:“船上有文登人吗?”或“船上有山东人吗?”人们则纷纷回答:“有!有!有!”于是,船老大就放心地行驶。
  此后,各地相继建起了李龙王庙,设立李龙王牌位,以供奉这位造福民众的神龙,籍以褒奖他的功德,香火颇盛。文登市侯家镇即有两处,一是柘阳山李龙爷庙,二是花石山李龙爷庙。文登其他地方也多有龙王庙,其中宋村回龙山龙王庙古建筑群长达五华里,道光皇帝曾为其题下“溥惠佑民”的金匾,时为天下之最。笔者是侯家镇南寨村人,花石山龙王庙离我们家最近,不足两里路,小时候常跟大人去赶花石山庙会,一是看个热闹,二是图个吉利。花石山庙会每年一次,规模颇大,周边县区数十里的民众都来赶庙会。抗战期间庙宇拆除,庙会终止。
七、黑龙江的由来《宋村镇志》
  李龙爷葬母回京后,经张天师举荐,丛尚书保奏,明弘治皇帝便传旨召见。李龙爷接旨后即刻入宫晋见。当他一路风雷闪电地来到殿下时,弘治皇帝不禁给吓了一跳,当即封其为“五湖四海九江八河之总龙王”。
  李龙爷受到皇封后,就离开京城到江海湖河巡查去了。看看其他地方都平静,就是东北一条江里有一白蛟龙作害祸民。老李遂托梦给沿江百姓说:“这几年江水泛滥多灾,都是那白蛟龙作的怪。我要为民除害,和白蛟龙开战,到时务请父老乡亲多多帮忙。开战后,你们要是见到江水泛黑,那就是我上来了,你们就赶紧扔饭给我吃;要是见到江水泛白,那就是白蛟龙占了上风,你们就赶快撒干石灰烧他!”到了开战之日,沿江百姓都纷纷挑着饽饽、干石灰到江岸上助战。大家见到黑水泛起就赶快扔饽饽,见到白水泛起就赶快撒干石灰,如此一直战了七天七夜,终于将白蛟龙除掉了。人们为了感谢李龙爷的恩德,便把他打仗的这条江命名为“黑龙江”,以作纪念。从此李龙爷名扬四海,威震八方,流芳百世。如今,东北一带在江中行船放排前,船老大都总要先问一声“有没有山东人”,待大伙高声回答“有”后,这才敢行船放排。意思是说,有山东老家的人在船上,李龙爷就一定会保佑平安无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