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游记之即墨龙王庙和李龙王的传说(国家非遗)1
(2018-05-26 08:20:01)
标签:
秃尾巴李龙王龙王庙 |
分类: 山海青岛 |
有关李龙王的神话故事虽然流传广泛,但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它产生于文登,兴盛于文登,并成为我国民间文学之瑰宝。
一、史志的记载
二、李龙王传说的意义(选自文登政府网)
综上所述,李龙王传说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项重要文化创造,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与众不同的独有特征:
三、李龙王秃尾巴的来历
据传,明朝弘治年间,文登宋村山东村来了一对讨饭的夫妇,他们是侯家柘阳山后郭家人,男的姓李,女的姓郭。村民怀着怜悯之心,将他俩收留在村里住下来,将村西北角3
间草房供给他们居住。李家夫妻膝下无儿无女,两口子都非常着急。一天,妻子到河边洗衣服,见水中有条红鲤鱼,回家后不久便怀上了身孕,过了三年零三个月的农历六月初八,始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叫李丕昭。这孩子与众不同,腚上长条尾巴。孩子长得很快,不长时间就能下地行走,顷刻间就飞走不见了,父母也不知他到那儿去了。此后每天夜里都要回家吃奶,届时他母亲就昏过去了。李老汉一看生了个妖孽,就想法子要把这孩子除掉。这天晚上,李老汉用瓢把灯扣住,手拿镰刀在一旁等着。一更过后,忽有一阵凉风吹来,随后就见有个黑影扑向老伴,老伴随即就昏过去了。李老汉发现情况有异,随即掀瓢亮灯,只见一条大黑龙绕尾悬梁,正埋头老伴怀里吃奶。李老汉见状大怒,挥起镰刀就把大黑龙尾巴给砍了下来,那大黑龙疼得腾空而起,回头一把就将李老汉扔进东南大海里去了。自此,大黑龙就变成了秃尾巴老李,再后来就成了人们所熟知的李龙爷、李龙王。
四、李龙王的少年故事
李丕昭九岁时,外出扛活。一天,东家要他去浇园,他没有去浇,在井台上睡着了。东家见了很是生气,就问他:“你怎么不去浇园?”李丕昭说:“今天中午有大雨,不用浇。”东家说:“这样好的天气怎么能下雨,我还准备让人打场去呢!”李丕昭忙说:“千万别打场,今天中午一定会下大雨!”东家以为李丕昭胡说八道,就“哼”地一声走了。然而正午时分果然下起了一场大雨,东家遂对李丕昭刮目相看。自此东家经常问他天气情况,他都能说得百灵百准。东家觉得这个小孩能知天事,非同
一般,就让在京城作官的儿子把李丕昭领到京城,介绍到张天师府里打杂。
一天,官至工部尚书的文登人士丛兰到张天师府里闲聊,见李丕昭端茶上来就说张天师:“你怎么用了这么个鼻涕满脸的小童端茶?”张天师笑而不答,见小李走后就对丛尚书说:“他是你的小同乡,叫李丕昭,可不好惹,能知天命。你这样说他,他要生气了。这样吧,我送个人情给你,他家中有位老母,多次请假想回家看看,我都没准。下次他端茶上来时,你给他请个假,他感激你就不会记仇了。”小李第二次端茶上来,丛尚书就问他:“你家是哪里?家中有什么人?想不想回家?”李丕昭说:“我是山东文登宋村人,家有老母,已好几年没回家了,很是想念,可天师不准回家。”丛尚书转脸对天师说:“小李是我的小老乡,请看在我的面上准他个假,让他回家看看老母亲,如何?”天师回答说:“准他个假可以,不过要巳时走,午时回。”小李一动身,即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刮坏了不少庄稼和房屋。天师一看,急忙把他召回来说:“你不能这样走!”小李说:“不这样走,午时也赶不回来!”张天师于是改口说:“准你两天假,一天去,一天回!”这样,小李就和风细雨地沿着河、湖、海回到了老家宋村山东村,探望了老母亲。
回京后,李丕昭感激丛尚书为自己请假探母,但一时又没有什么报答。一年,丛尚书要回家祭祖。小李得知后,就对丛尚书说:“你要回家,我没有别的礼物相送,就送把伞给你遮个阴凉挡个雨吧!”丛尚书一直等到要启程了,也没见小李送伞来,只好上轿赶路了。一出门,一朵云彩便遮住了轿子,轿行云从,一直送到文城。丛尚书一下轿子走进家门,天空即传来一声雷响,随行的云彩也即行消散不见了,天上的娇阳便又暴晒了起来。丛尚书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天上那块随行的祥云,就是小李送的伞哪!
五、李龙王南海战白龙的故事传说
这年农历三月二日,李龙王象往年一样如期回来了。站在回龙山上,俯瞰文登大地,李龙对有些异样的家乡感到惊讶,所有的河水都断了流,田地里庄稼一片枯萎。“怎么才一年时间,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呢?”李龙王喃喃自语,不禁移步下得山来。行走了大约一袋烟功夫,看见前面不远的母猪河床低凹处,一位村民正挥动着镢头不停的刨挖着水坑,然后又用水瓢一点一点地向水桶中盛舀着渗出来的泥水。等村民担起水桶,他便紧随其后,走上河岸,穿过树林,来到三四里路外的一块麦田。凝视着早该拔节的麦苗,如今还紧挨着地皮,色泽枯黄,随时都会干死枯掉的样子,李龙王的心都要碎了。当村民把一桶水倒向麦地时,就如同倒在一块巨大的海绵体上,立时被吸渗的一干二净。“唉,老天就这么个旱法,那里还有我们的活路呀!”听着村民的自言自语,李龙王再也忍不住了,便上前问道:“老乡,咱这里怎么旱成这个样子?”村民回头望了李龙王一眼说:“从去年夏天到现在,都已十个月没下雨了,能不旱吗!”李龙王接着问道:“这么长时间不下雨,南海龙王就不管一管吗?”“咳!别提了,原来的南海龙王早不知哪里去了,现今在南海主事的是一条白蛟龙!”村民说完斜了李龙王一眼说:“咳,不跟你说了,跟你说了也没用。”李龙王拍了拍村民的肩膀说:“老乡,别小看人,我就是你们念叨的秃尾巴老李啊!”村民一听这就是秃尾巴老李,顿时喜出望外,忙不迭地磕头说:“李龙王来了,这下我们有救了!这下我们有救了!”李龙王拉起村民说:“想除掉白蛟龙光靠我一个人还不行,还需要全村人一起帮忙才行!”村民忙问:“需要大家怎样帮忙?”李龙接着说:“你回去告诉乡亲们,让大家赶快蒸一些大饽饽,再准备一些石头块和石灰块,明天都到海岸上,见到海里翻白浪花就赶快往海里扔石头块和石灰块,见到海里翻黑浪花就赶快向海里扔大饽饽,这样我们就一定能打败那白蛟龙!”村民听了老李的话高兴地说:“请李龙王放心,我一定让大家按照吩咐去做!”
第二天,通过那位村民的传扬,通过全村人的传扬,文登沿海一带的男女老少不是提着一篓子大饽饽,就是提着一篓子石头块和石灰块,都一齐涌向南海岸边。不一会便见到海里浪花飞涌,恶浪滔天。大家一看老李和白蛟龙打了起来,就都一起为老李呐喊助威。黑、白两龙打得难解难分,一会白浪翻涌,一会黑浪排空。见到白浪上翻,大家就赶快往海里扔石头,扔石灰;见到黑浪上涌就赶快往海里扔大饽饽。挨了石头块,呛了石灰水,白蛟龙浑身上下火辣辣的,便急忙潜入海底逃生去了;吃了大饽饽,李龙王浑身是劲,力量倍增,随又潜入海底对白蛟龙穷追猛打。白蛟龙凶悍,李龙王矫健,两条巨龙在海里你上我下,你来我往,从清晨打到晌午,从晌午打到太阳西斜,从第一天打到第二天,从第二天打到第三天,一直不分胜负。毕竟人多力量大,到了第三天夜里,白蛟龙终于顶不住了,渐渐落了下风,在李龙王的一阵急攻后,在岸边百姓一阵猛打后,终于狼狈逃窜了,从此再也没有踏进文登海域半步。赶走了白龙后,李龙王腾云驾雾,立即下了一场大雨,田地里的麦苗很快恢复了生机,一片丰收景象,文登的老百姓从此又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六、李龙王与黑龙江的故事传说(山东省历史学会会员
侯献春/文)
据传,李龙王的母亲郭氏是侯家镇柘阳山后郭家村人。郭氏因在河边洗衣喝了口水而有孕,怀胎三载生下一肉球。其父李老汉疑为妖物而将其抛至南边不远的海中。肉球遇水迅速膨涨成一黑龙,翻涛播浪腾跃而去。自此每至夜半,黑龙便携风带雨回家吮食母汁。其父感到情况有异便暗备灯火,届时亮灯一看,单见一黑龙在偷吮妻乳,遂惊怒不已,操起一把镰刀便挥砍过去,黑龙尾巴随即断裂,血溅四壁。黑龙疼痛不堪,回头抓起其父便扔到东海里去了。家遭惨变,实是不幸。本来自己生了个龙种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可李老汉却偏偏无知,硬将儿子扔进了东海。误打误撞的这也对,龙儿遇水迅速现出龙形,显出龙威,得回家中,与父母团聚。可其父肉眼不识泰山,再一次误会砍掉了儿子的尾巴,儿子无知反过来又将自己的父亲一把扔进东海淹死,这能怨谁,这能怪谁,父子误会相残,只能算是家门的不幸吧!
黑龙更事后悔恨不已,每天拿着箅笼到东海箅海救父,可怎样箅也箅不出他的父亲来,他那可怜的父亲早已被鱼虾蟹鳖吃掉了。黑龙救不出父亲,羞愧难当,实在无脸回家面见慈母和乡亲,无奈之下便化成人形沿街乞讨。龙儿面目峥嵘,勃发异采,被一道士慧眼发现,特带他到贵溪龙虎山张天师处学道。一日,文登籍人士南京工部尚书丛兰公来到龙虎山,往拜张真人。真人见丛尚书驾临,喜出望外,遂命道童(黑龙化身)上茶。兰公见一小童,年若四五岁,皮肤黝黑,两筒鼻涕,十分不雅,便对真人说:“天师清雅,何以用如此不雅之童?”天师闻言,即摇首侧目急止之,然道童已面带愠色而去。天师当下对尚书窃语道:“公言过也,此童非人,乃一小黑龙也!亦非两筒鼻涕,乃龙须初露耳。公失言,余见其愠怒而去,后必报也!”“兰公心有所惧,天师笑曰:‘无妨,他家居文登,与公同乡。前虽告假省母,余恐其沿途伤坏禾稼,未准。俟其续茶时,余施法令其跌倒,摔碎茶壶,公趁时说情,为其求假,冤自可解也。’须臾献茶,天师作法,居观门槛遂高,童过艰,果将茶具摔碎。天师佯怒欲罚,兰公出而求道:‘童年幼失足,看学生薄面免之。’天师敛起怒颜责道:‘依公所请,今予宽恕。公乃汝同乡,当与相见。’小道童遂与兰公行礼,相叙甚欢。言及家中慈母,双目泪流,遂求兰公向真人求请。天师郑言告童:‘曩非不可,实恐伤禾稼耳,此去易遵海滨而行,不可惊动民众。’小童额首称诺。”“忽,霹雳一声,童即不见”。后来,兰公“凡烈日外出徒行,顶必有乌云一片相覆,此即黑龙之报也”。
斗转星移,小黑龙在张真人处修行不觉已有八年。一日,张真人对黑龙说:“汝道已成,然汝为人所生,不能入海与他龙为伍,可自行寻找存身之所。而汝既无名份,又有残疾,恐遭人轻,故师带汝去晋觐皇帝,讨个诰封。”弘治皇帝在什刹海畔召见了师徒。帝曰:“卿有何能,可显见于朕?”小道徒(即小黑龙)即化二尺许小黑蛇在水中游荡。帝曰:“不过一小蛇耳,何足道哉。”旋,又化一碗口粗大蟒蛇,有爪无尾,于湖中上下翻滚。帝又曰:“不过如此耶。”话音刚落,忽霹雳一声,雷鸣电闪,只见一黑色巨龙目如铜铃,鳞似手掌,张牙舞爪,挟风带雨腾空飞舞,忽又潜入水中翻江倒海,搅得湖水汹涌澎湃,浪花飞溅十数丈之高,吓得弘治皇帝以袖掩面,高声呼道:“卿之能朕知矣,朕知矣!朕今即封汝为‘五湖四海九江八河之总龙王’,督理江河湖海去吧!”既受皇封,此后人们遂尊称黑龙为“李龙王”或“李龙爷”。道满功成,李龙王尊圣旨巡游四海,临行前天师叮嘱:务要除暴安良,务要为天下百姓造福。李龙王唯唯称诺,俯首跪拜之后便纵云下山,遍巡天下河川。当见东北小兴安岭间白水泛滥成灾,便化为一中年农夫,到当地颇有影响的一户关姓大地主家作短工,以察民情。
时值初夏,禾苗青青,田间一片忙碌。此间李龙王农夫打扮,随长工们一起到田间铲地(东北称锄地为铲地)。那里田地广袤,地垅往往长达数里不等,铲上一个来回即需半天时间。别人在铲地,老李则四处游逛,登高望远,常常望着白水江怔怔发呆。东北的庄稼都起垅种植,农工们每人一垅向前排列铲锄,自然给他撂下一垅,往返皆然。午饭在地头吃,饭后在地头小憩。老李趁大家午休之机即现出龙身,以四爪扒地,眨眼间便将地垅锄就,午后继续在白水江边游逛。黑天收工,众农工回家,他也到了家,大家都很奇怪。翌日晨,打头的(工头)到地里去察看,给他撂下的田垅都铲完了,且比别人铲的还好,还没有脚印。于是,工头悄悄地对众人说:“我看此人不是人,非神即妖,怎么铲地这么快,还没有脚印!还有,他的食量也特别大!”
是日,老李一如继往,一会江中潜游,一会江边瞭望,一幅忧心忡忡的样子。晚饭收工后众农工佯作回家,半路又潜回附近伏地偷窥,单见老李瞬间便从江边现身地头,摇身一变便化成一条大黑龙,顺着田间撂下的地垅四爪扒地,这头跑到那头,那头跑到这头,穿梭般地眨眼工夫就把几垅地给扒完了,直看得众人目瞪口呆,大家吓得大气不敢出,小气不敢喘,都仿佛怔怔地瘫在了地上一般。地扒完了,黑龙又恢复了人形,身子一抖,衣衫齐整,扛起锄头便回家走去。众农工半晌才回过神来,望着老李远去的身影便议论开了,从两天的情况看,老李一定是一条与人为善的神龙。
晚饭时,大家对老李都敬而远之,老李似乎也有所察觉。他发现年长的工头带有浓重的文登口音,便主动上前认老乡。工头见老李和蔼可亲,和自己一样都是文登人,一下子便亲热了起来,周围的农工也都围了上来,那些恐惧的心理也都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老李讲明了自己的来历,道明了自己的身份,很快便同大伙亲如一家,相互攀谈了起来。当老李谈到白水江时,众农工随即哀声叹气愁眉哭脸起来。大家告诉老李,白水江中蟠踞着一条孽龙,叫白蛟,凶猛异常,残害生灵,祸害百姓。它常在江中兴风作浪,翻没船只,淹死商旅,吞噬江边人畜,直使当地民众都惊恐万状,痛恨至极,多徙他乡。
听了大家对白蛟罪行的血泪控诉,李龙王悲愤不已,对沿江人民身受的灾难痛苦深感同情。他沉思片刻对众人说:“余欲除去白蛟,然单靠余一人之力恐难取胜。我们龙蛇相斗,多靠尾部,余无尾巴,因此打不过他。要想战胜白蛟,还需大家相助才行。”众曰:“公需余等何为?请吩咐!”李曰:“请大家分头告知众乡邻,三日后,余将入江与白蛟战斗。到时烦劳大家,一要准备馒头和糯米团若干,二要准备生石灰若干。届时若见白水泛起,必是白蛟占了上风,就向江中抛撒干石灰烧他,不让其休息;如见黑水涌起,必是我老李一时居上,即投馒头和米团,余吃饱了好继续战斗。千万,千万!”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李龙王与白蛟苦战了三天三夜,终于打败了孽龙白蛟,从此占踞了白水江,而白蛟则逃往黄河栖身。虽然黄河也时有泛滥,但他毕竟领受了黑龙的教训,同时也深知过去罪孽深重,因此后来收敛多了。
黑龙王占据白水江后成天东奔西忙,从而使东北乃至京、冀、鲁、豫一带长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为感其恩德,遂更白水江为黑龙江。自此,江上商贾和民众的船只又川梭般地往来起来,过去徙出的居民也纷纷地迁了回来,两岸从而又出现了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景象。
因李龙爷是山东文登人,为了能得到李龙爷的仳佑,数百年来,黑龙江上每每行船或放木排时,船老大总要先问一声:“船上有文登人吗?”或“船上有山东人吗?”人们则纷纷回答:“有!有!有!”于是,船老大就放心地行驶。
此后,各地相继建起了李龙王庙,设立李龙王牌位,以供奉这位造福民众的神龙,籍以褒奖他的功德,香火颇盛。文登市侯家镇即有两处,一是柘阳山李龙爷庙,二是花石山李龙爷庙。文登其他地方也多有龙王庙,其中宋村回龙山龙王庙古建筑群长达五华里,道光皇帝曾为其题下“溥惠佑民”的金匾,时为天下之最。笔者是侯家镇南寨村人,花石山龙王庙离我们家最近,不足两里路,小时候常跟大人去赶花石山庙会,一是看个热闹,二是图个吉利。花石山庙会每年一次,规模颇大,周边县区数十里的民众都来赶庙会。抗战期间庙宇拆除,庙会终止。
七、黑龙江的由来《宋村镇志》
李龙爷葬母回京后,经张天师举荐,丛尚书保奏,明弘治皇帝便传旨召见。李龙爷接旨后即刻入宫晋见。当他一路风雷闪电地来到殿下时,弘治皇帝不禁给吓了一跳,当即封其为“五湖四海九江八河之总龙王”。
李龙爷受到皇封后,就离开京城到江海湖河巡查去了。看看其他地方都平静,就是东北一条江里有一白蛟龙作害祸民。老李遂托梦给沿江百姓说:“这几年江水泛滥多灾,都是那白蛟龙作的怪。我要为民除害,和白蛟龙开战,到时务请父老乡亲多多帮忙。开战后,你们要是见到江水泛黑,那就是我上来了,你们就赶紧扔饭给我吃;要是见到江水泛白,那就是白蛟龙占了上风,你们就赶快撒干石灰烧他!”到了开战之日,沿江百姓都纷纷挑着饽饽、干石灰到江岸上助战。大家见到黑水泛起就赶快扔饽饽,见到白水泛起就赶快撒干石灰,如此一直战了七天七夜,终于将白蛟龙除掉了。人们为了感谢李龙爷的恩德,便把他打仗的这条江命名为“黑龙江”,以作纪念。从此李龙爷名扬四海,威震八方,流芳百世。如今,东北一带在江中行船放排前,船老大都总要先问一声“有没有山东人”,待大伙高声回答“有”后,这才敢行船放排。意思是说,有山东老家的人在船上,李龙爷就一定会保佑平安无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