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游记之即墨马山白云庵(仙姑庙)

标签:
白云庵慧觉禅师慧觉禅师塔刘仙姑庙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分类: 山海青岛 |


2018年5月24日,天晴,能见度佳,温度20度左右。
古历六月二十八日,是刘仙姑得道之日,人们把这一天定为白云庵的庙会日,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了。

沿马路前行

到达白云庵停车场

正门,门票10元

踏进山门,看到慧觉禅师塔

两边为钟鼓楼


慧觉禅师塔
中华古塔通览·山东卷以其慧觉禅师塔在原址复建,仍列为清代古塔。

慧觉禅师塔旁的“觉慧亭”,以钦封慧觉禅师之名而命名,亦觉神奇无比。

慧觉禅师塔一层为碑铭

慧觉禅师塔二层,内有塑像

枣树?



继续前行,到达白云庵

白云庵
庵门上“白云庵”匾额,均为中国书法研究院常务理事、青岛高等学校书法家学会副主席、秘书长、青年书法家、即墨人氏修士良所题。


转过“听风”或“邀月”两个侧门,便进入了白云庵的院子。

撒痘娘娘。

送生娘娘



西面为胡三太爷殿

胡三太爷




附件1慧觉禅师
慧觉禅师,俗家姓刘,讳贞洁,字恒清,其父子强公,字浩然,母周氏。“世居马山之东麓”之新安村,即现在的青岛即墨市通济街道办事处山东村。
宋末元初,刘氏祖先由当时的江苏江宁府上元县(现南京),迁至现在的山东村。到了元朝末年,刘氏三世祖刘兴因“军功”,被朝廷授予正三品昭勇大将军,兴公过世时享受“谕赐祭葬”,清乾隆版和同治版《即墨县志》有记载,可见其贵。
约二百年后,大明王朝神宗万历五年九月二十三日,即公元1577年,禅师出世,刘与、刘兴,刘氏族之后。禅师自述,本忉利天紫云金胜王,自释迦佛处下降。母亲在怀胎时,曾多次出现吉祥的征兆。
公元1583年、1584年,禅师“七八岁时,梦里游魂,偶睹诸圣奇异之景而不认境,忽视天地无相,上下一光,如镜如月。光中又现千圣如来。倏忽省觉,万象皆空。形骸似风透竹林,心清如冰函明月。虽幼年未言,已铭刻于怀矣。”此禅师自序文,出自原墓塔之碑文,系胶州温正春公所撰。温公曾三至刘家,访求其书,乃得此文。
据清乾隆、同治年间的《即墨县志》以及清李寅宾《马山志》记载,禅师生来异于常人,九岁时才开口说话,“言辄深慧”,村人对此事感到奇怪,但是对于世世农耕的民众来说,并没有兴致去探讨其中缘由,时间一长也就习以为常了。
万历十九年辛卯六月,即公元1591年,禅师十五岁时梦中有所得。县志叙述,禅师“年十五目未知书”。但是,就是这个从未读过书的年仅15岁的农家女,却突然“跏趺面壁,入定断息”。佛教用语,即双盘腿面壁而坐,入定。不是一般的小定,喘息也没有了。家人见好端端的人一下子没了呼吸,以为死了,围绕着她大声的哀号哭泣。过了很长时间,禅师苏醒过来,打了个哈欠,伸展一下四肢,好像刚刚睡醒的样子(出定)。继而对家人说,生死无常,不必惊慌悲伤。从此以后出口成章,吟咏唱诵,精美绝伦,所说出的词句,好像是提前构思好了一样,而且都是史书道书经书上没有的,句句珠玑,不同凡响。此事在即墨造成轰动,儒释道各宗的名流雅士对此均叹为稀有。
两年后,“神宗二十一年葵巳六月二十八日晨时顿悟禅宗”,即公元1593年农历六月二十八日晨于佛教禅宗下悟入。笔者据乾隆五十三年的碑文,禅师“遂出家劳山朝阳洞,旋居明霞洞”,也就是说慧觉禅师在朝阳洞出家,很快又到明霞洞修行(青岛市权威部门的数据是出家在明霞洞)。慧觉禅师在崂山修行时期,曾居明霞洞,慈光洞,铁佛庵等处修行。而此时,离此不远的太清宫里,憨山与众道士“激战正酣”,“战争”源自海印寺。
明朝皇帝多信佛道,嘉靖、万历,尤甚。万历二十八年,即公元1600年,崂山太清宫僧道之争结束。借着崂山佛道之争的胜利,更兼与皇太后宫廷政治斗争的胜利,万历皇帝颁《道藏》赐予崂山太清宫,派遣一位姓何的官员护送,何公此行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兼敕访海上异人”。海上指沿海崂山,异人指修行大成就者。现在的话说,就是皇帝派他在青岛地区寻找大修行者。
何公到青岛后,就听说了慧觉禅师的神异事迹,赶紧找来禅师的论著仔细恭敬地拜读,并亲自登门拜访,发现确非寻常人。回京后,据实上奏。万历皇帝大喜,传谕旨接禅师进京。禅师到了北京后,在丁府(不知哪位达官,手头资料所限,无法详查。但皇帝的客人在丁府,可见丁公应该是位大员,或者是皇室周围的人。)为皇亲国戚、达官显贵讲解经法。一时间满城职官你来我往,都来恭敬礼拜供养,竟然没有休息、停歇的日子。禅师对此总能淡泊相处,并没因身在权贵间而凌傲,也没有因留在君王左右而惶恐唯唯。真修行人也。禅师一时名声大噪,北京出资将她的文章刻印成书,“布诸四方”。慧觉禅师所述经书共八部:1、体原部,2、豁悟部,3、高明天道部,4、三教评议部,5、无欲循证部,6、洪范部,7、叹世部,8、三世大典部。
当时还是太子的明光宗朱常洛,闻讯,也召见禅师,继而为其修为折服,赐法号“慧觉禅师”,并赐蟠龙法衣一袭,赤杖一双,还有其他许多封赐,不能一一列举。明神宗万历与其儿子明光宗在公元1620年同一年里相继晏驾后,此时的慧觉禅师知道明朝气数将近,加之自己年岁已大,委婉地向朝廷奏说,希望回归故里,终于获得恩准。禅师奉诏入京二十多年,回归青岛后,继续在崂山明霞洞修行。这里是其刚出家时修行过的地方。明崇祯年间,族人于山东村东南建大士庵,由其族侄刘公显儒自明霞洞迎归故里,居大士庵修行,并授徒讲道,原大士庵内供奉观世音菩萨。慧觉禅师年事愈高,其名声越广,很多人从千里外慕名而来。无论来者是儒,是道,是佛,还是俗,禅师都能很好地应酬迎接,来者都能有所得而归。禅师晚年修行得非常好,外人从外表已经分辨不出是女身。
大清朝顺治四年,即公元1647年,禅师预知时至,三个月前即告诉徒众自己的归期。农历丁亥年二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诞辰日,慧觉禅师无疾而终,刻期入灭。时年71岁(按习惯,用虚岁),禅师圆寂当晚,村人望见一股白气从大士庵中缓缓升起,婉转如虬龙,上升于天,更有人看见禅师示现男身而去。所谓证果也。
禅师圆寂后,后人因其圆寂时有白气升腾,似白云,故改大士庵名为白云庵。后又于庵中建立仙姑殿,塑像供奉。慧觉禅师一生阐教弘法,不拘门类,儒释道兼具,虽赐号慧觉禅师,然平时巾袍道装,故百姓以仙姑称之。清顺治十三年,即公元1656年,后人在白云庵前建墓塔供奉。据传,一百多年后,因塔上之禅师像设被盗而逐渐坍塌。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重修时,由山东村东南隅移至村南隅,独处于原白云庵侧之院落中。墓塔为九级砖石结构,塔前两株巨大的松柏粗可逾抱,塔内塑有慧觉禅师像,及所著珍贵的经卷,塔下则为禅师的墓室。公元1966年8月29日,墓塔炸毁。白云庵也毁。1993年6月,一座崭新的白云庵崛起在村西,古朴庄严,慧觉禅师墓塔也正在募资修建中。
每逢农历二月初八禅师圆寂日和六月二十八禅师成道日都会举行盛大的白云庵庙会。自首任住持慧觉禅师起,白云庵的香火已经续传到了第二十代,新任掌门纪清惠道长,乃慧觉禅师亲身嫡传,其为人随和开朗,其修持融通三教,真禅师之古风再现。

枣树?

朝元图石刻


继续前行,到达白云庵

白云庵


转过“听风”或“邀月”两个侧门,便进入了白云庵的院子。
碑记对面就是白云庵的主殿菩萨殿、仙姑殿。
“菩萨殿”和“仙姑殿”匾额,均为中国书法研究院常务理事、青岛高等学校书法家学会副主席、秘书长、青年书法家、即墨人氏修士良所题。

菩萨殿

菩萨殿内供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观音菩萨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殿前有四块清朝的碑


仙姑殿

“菩萨殿”和“仙姑殿”匾额,均为中国书法研究院常务理事、青岛高等学校书法家学会副主席、秘书长、青年书法家、即墨人氏修士良所题。

菩萨殿

菩萨殿内供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观音菩萨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殿前有四块清朝的碑


仙姑殿

撒痘娘娘。

送生娘娘



西面为胡三太爷殿

胡三太爷




附件1
前一篇:崂山游记之北九水观瀑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