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4日,天晴,能见度佳,温度20度左右。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历时170多年筑成,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被誉为“长城之父”。
齐长城西端起自山东省长清县孝里镇广里村,向东止于青岛市郊的小珠山黄岛开发区东于家河村东北入海处,全长618893米。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它历经平阴、长清、肥城、泰山区、泰安郊区、历城、章丘、莱芜、博山、淄川、沂源、临朐、沂水、安丘、莒县、五莲、诸城、胶南、黄岛共19个县市区的94个乡镇、办事处。
齐长城东起点(入海处烽火台)位于青岛市黄岛区于家河东北侧,具体位置为江山中路和齐长城立交桥交叉口东面。
1999年 青岛市开发区管委(黄岛区政府),投巨资在齐长城入海处的遗址上重建了“齐长城烽火台”。
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齐长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 齐长城入海处烽火台是不是齐长城真正的入海处?
关于齐长城的东端,,史籍记载众说不一。
一说是胶南琅琊台入海,《括地志》、《水经注》均载:齐长城在“琅琊台入海”。《泰山郡记》云:“泰山西北有长城,缘河经泰山千里至琅琊台入海。” 另一说是从大珠山入海,《通典》、《太平寰宋记》、《齐乘》则记“大珠山入海”;《山东通志》载:“自平阴防门起,连逾泰山穆陵,到胶州大珠山东绝于海。”以上两种说法,后经多方考证,琅琊台和大珠山并非齐长城入海处,系古人记载之误。
另道光《胶州志》载:“小珠山东徐山之北入海。”据实地调查,齐长城沿小珠山北峰过鹁鸽山、大顶山、经徐山东去,在于家河村东北入海。准确的入海地点现为青岛市黄岛开发区保税区东侧;东经120°11′,北纬35°59.5′。
据山东友谊出版社《齐长城》一书,1997年路宗元等5位学者徒步考察齐长城时,当时的烽火台遗址东西18米,南北8米,高4.5米。
但现在的烽火台东面为厂区,距离大海有二三百米的距离,入海处遗迹荡然无存,是不是原址?
二、齐长城是不是世界文化遗产?
如果说山东境内的齐长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估计很多人都不信。
有资料说1987年,齐长城作为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学者李继生发表于《万里长城》2008年第4期,《齐长城与国内外世界遗产的保护信息》中,提到笔者于1986年11月执笔编写申报《泰山世界遗产》时,已将“泰山齐长城”列入申报资料的《主要文化遗产目录表·古遗址》中:“名称——泰山齐长城;年代——春秋战国;分布地点——自泰山西北麓黄河东岸,沿泰沂山脉分水岭直达黄海西岸,全长500多公里;突出特点——城址多为石砌建筑,谷地平原为夯土,最高处达8米,一般2至4米,横断面一般底宽6至8米,少数地方城墙仍很完整,垛口尚存,十分壮观;价值——为中国最早的古长城之一,是研究春秋战国史及古代战争的实物资料;现状——今存遗址大部在深山岭脊上,保存基本完好。”它既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万里长城的建筑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双重遗产——中国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珍贵文化遗产。
2016年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齐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鲁政办字〔2016〕29号》中也提到“ 齐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的古代长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及旅游观赏价值。”
上述资料证明,齐长城似乎是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在大多数国家、省、市的文字、影像记载中提到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仅仅是万里长城。同时本人在多个地方的齐长城遗址游览时,也未看到“世界文化遗产”的碑记,仅仅看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 。
齐长城是否为世界文化遗产?

入口处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 。
长达48米的“烽火台通道”,及其两侧各厚达
0.55米左右的“烽火台通道墙体”。
整个烽火台通体由灰色花岗岩石砌筑。
烽火台高22米,占地3571平方米,由宽、长各12米左右、高6米左右的“方形烽火台”
通过烽火台3米高的拱形大门洞
迎面为齐长城入海处烽火台遗址碑记
向东南方向,可望到辽阔海面、港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