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6日,下午天阴大风有雪,寒风凛冽刺骨,温度0度左右,能见度差。
蓬莱阁位于山东省胶东半岛的最北端的蓬莱市海边丹崖山的极顶。自古为文人墨客雅集之地,历来是道教炼士 修真之境。其“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享誉海内外。蓬莱阁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列为四大名楼。也是四大名楼当中唯一保持原貌、没有经过重建的一座。
蓬莱阁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巡抚李戴于其旁增建了一批建筑,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知府杨丰昌和总兵刘清和主持进行扩建,使其大具规模,后又得以多次修缮,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阁楼高15米,坐北面南,系双层木结构建筑,阁上四周环以明廊,可供游人登临远眺,是观赏“
海市蜃楼”奇异景观的最佳处所。
1982年与 蓬莱水城同被国务院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发行了“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纪念邮票一套,
2004年7月30日,国家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八仙过海”邮票,并在蓬莱举行了隆重的首发仪式。
随山势的走高,到达一个大庭院,就到了蓬莱阁
“碧海丹心”刻石:
南面的照壁上,有近代题写了“碧海丹心”四个道劲有力的鲜红大字。

沿石阶而上,远远看见蓬莱阁
蓬莱阁前人山人海,参观者络绎不绝,拍的照片都是外人,找了张人少的
蓬莱阁为两层楼。
二楼是观海赏景、俯瞰古城的最佳场所。在这里举目远望,可谓海阔天空,一片苍茫。
著名的蓬莱籍作家杨朔在他的散文名篇《海市》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你倚在阁上,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五脏六腑都洗得干干净净。”

正中为八仙塑像
广为流传的“八仙过海”的神州传说,便源于此,相传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八位神仙,在蓬莱阁醉酒后,凭借各自的宝器,凌波踏浪、飘洋渡海而去,留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美丽传说。
八仙代表着男、女、老、少、贵、富、贫、贱等八个方面。八仙所用的法器,合称“暗八仙”,也都有一定的含义。铁拐李的葫芦可以救济众生;张果老的鱼鼓可以占卜人生;何仙姑的荷花能修身养性;曹国舅的云板可以净化环境;蓝采和的花篮能光通神明;吕洞宾的宝剑可以镇邪驱魔;汉钟离的扇子能起死回生;韩湘子的笛子使万物滋生。八位仙人有着不同的性格、年龄、身份,却能够结合成一个团结的仙人群体,这是缘于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平等、自由、和平的思想,寄托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反映了社会崇尚和谐与包容的人文精神。
上面为清代大书法家铁保书的“蓬莱阁”巨匾,这应该为真迹

旁边的字画,看上去很有年头了
从东面下楼,到达人间仙境
“海不扬波”四个字是清朝山东巡抚托浑布书写的。四个字中的“不”字是经过修补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山东巡抚托浑布来到蓬莱督办海防。当他登上蓬莱阁,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无限感慨,挥笔写下了“海不扬波”四个字,表达了他希望万里海疆平安无事的心境。可是历史却偏偏与他开了一个玩笑。五十年后的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战火蔓延到了蓬莱。1895年1月18日,日舰炮击蓬莱城,一发炮弹正好击中了这个“不”字,幸好是一颗哑弹没有爆炸,却穿墙而过把大半个“不”字打飞。于是“海不扬波”就变成了“海扬波”。
“海不扬波”左右两边的两方石刻:“碧海清风”和“寰海镜清”,分别是清代书法家鲁琪光和裕德的墨宝,都是十分珍贵的
先到东面宾日楼
宾日楼建于宋代。它是八角双层十六柱木质结构建筑,面临大海。登楼远望,视野开阔,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
普照楼
普照楼,也叫灯楼。最初是清代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修建的,是为夜间行船用的航标灯塔。田横山灯塔启用后,其导航功能便失去了。这座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耸立于丹崖危岩上,近看似危楼悬空,摇摇欲坠,远观如鹤立云端,飘然欲仙。游人在丹崖山下留影,总是喜欢以普照楼取景,可见它在凌空仙阁中的标志性意义。
观澜亭
这里是观看蓬莱十大景中的“日出扶桑”和“万里澄波”的好地方。凭栏远眺,碧海中渔舟点点,八仙过海口的亭台楼阁,海滨公园的花团锦簇,尽收眼底,充满了诗情画意。那片沙滩宽阔的海水浴场,是游人玩海避暑的好地方。2000年北京的张健横渡渤海海峡,原计划在此登岸,因海流影响,迫使他游向了八仙渡的东边海滩。
折回西行,到达过去这里有吕公亭
亭内有吕洞宾像碑。

旁边苏公祠
这是为纪念北宋名臣苏东坡而建的祠宇。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他在遭受朝中新党打击迫害,谪居黄州五年后被朝廷重新起用,派到登州任知州,当年十月十五日到了蓬莱(登州治所)。刚到任五天,又接到圣旨,调回京城任礼部郎中。据考证,他是十一月上旬动身进京的,在这里有二十天左右时间,但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深入地方,了解民情,视察海防,为当地百姓做了几件大好事,并且留下了十多篇诗文佳作,其中《海市诗》堪称千古绝唱,独领风骚,为蓬莱仙境增添了迷人的光彩。
史籍记载,苏轼回京后立即向皇帝连上两个奏折。一是《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二是《乞罢登莱榷盐状》,这两个奏折体现了苏轼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更表现出一代名臣关注民生、勤于政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赤诚之心。特别是《乞罢登莱榷盐状》昭准后,朝廷废除了过去的当地食盐官营专卖制度,改为由沿海盐民(灶户)直接卖与地方百姓,官府只收盐税,这样既保护了盐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方便了百姓生活,而且交易价格下降,减轻了百姓负担。登州百姓对这位关心民生疾苦的知州大人感激不尽,纷纷立石以志,并且为了缅怀苏公功德建起了这座供后人纪念瞻仰的苏公祠。罢榷盐政策在登州一带一直沿用到清,至今在蓬莱民间还流传着“五日知登州,千年苏公祠”的美谈。
苏公祠内有苏东坡肖像刻石拓本,西侧墙壁上有清代大书法家翁方纲临苏东坡的《海市诗》楷书刻石。

卧碑亭
卧碑亭以苏轼的《海市诗》、《书吴道子画后》横幅碑刻而得名。卧碑亭内的卧碑,吸引了无数文人学者前来观赏品味。碑的背面刻的是苏轼的楷书《海市诗》,正面是行草《书吴道子画后》。从《书吴道子画后》一文看,元丰八年的年款署于文中,是不合情理的,后续碑文书风也明显差异。原来,石碑原为刻制《海市诗》,刻成之后,又在背面勒文,由于《书吴道子画后》一文字幅小于《海市诗》,尚有一块空白,为此,在文后续上了苏轼的另一篇文章《跋吴道子地狱变相》的开头几句,借以填满碑面。虽不是一气呵成,但苏轼的书法风格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此卧碑是蓬莱阁内珍贵碑刻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资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清朝人龚保琛题的联语:“海市蜃楼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劝诫人们对国家要尽忠,对父母要尽孝。
避风亭
临海处筑有短垣遮护,亭外海风狂啸,亭内却燃烛不灭,故又名
避风亭,亭内墙壁上嵌有 袁可立《观海市》诗石刻九方。
避风亭是蓬莱阁上最神奇的地方,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知府严泰修建。亭子面向大海,室外狂风怒吼,亭内却纹风不动。过去人们传说这里有避风珠,实际避风原因有两个:一是亭前有短堞(成齿状的矮城墙)筑于成弧形的绝壁上,大北风由海面扑来,随即由绝壁急速上升,越亭檐而过;二是亭内三面无窗,恰成气流死角,空气不能对流。著名书画家欧阳中石先生来避风亭时留下一副联语:“面北当风,风力虽狂绝不入;开轩秉烛,烛光故小竟长明。”其实这种令人惊异的避风效果,并不是设计者预先料到的,只是后来的一种巧合。
避风亭原名叫海市亭,是览胜者观海听涛题咏抒怀的地方,所以亭内石刻多与描写海市有关。亭内嵌有石刻25方,其中有明代袁可立的《观海市》诗刻石九方,描述海市最为真实得体。袁可立是明万历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曾任登州军事首脑。墨迹为明朝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书,圆润苍劲,俊逸飘洒,石刻为一代高手温如玉的杰作,其技艺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董其昌在跋语中称赞其“勒石得法”,“可敌长公(苏轼)之笔。”此九方刻石,算得上珠联璧合之作,堪称三绝,为金石之瑰宝。

澄碧轩
这座丹崖临海处的轩亭建筑是清同治六年(1867)修建的,多有文人墨客在这里观海赋诗,水光山色,映室生辉,清静幽雅,正宜走笔。现已被辟为旅游纪念品商店了。
从洞门出来,可看到类似瓮城的城墙
附件1.蓬莱阁概述
蓬莱阁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巡抚李戴于其旁增建了一批建筑,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知府杨丰昌和总兵刘清和主持进行扩建,使其大具规模,后又得以多次修缮,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阁楼高15米,坐北面南,系双层木结构建筑,阁中高悬一块金字模匾,上有清代书法家铁保手书的“蓬莱阁”三个苍劲大字,东西两壁挂有名人学者的题诗。蓬莱阁上布满了三个朝代的石刻碑文共有一百余片。其中不乏许多古代名书法家的手迹,如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翁方纲和铁保等。这些碑文石刻生动地记载了海山奇观,讴歌了仙阁胜境。 蓬莱阁二楼长度为13.75米,进深8.55米,四面绕以回廊,木栅格扶栏,东、西、北三面木屏风,北侧开窗,供游人凭栏观海。南门外额书“碧海春融”,内额书“神州胜境”。阁内北侧正中悬清代书法名家铁保手书“蓬莱阁”匾额,字体雄健浑厚。历经浩劫得以幸免,弥足珍贵。西壁悬挂董必武1964年游览蓬莱阁时的题诗“来游此地恰当时,海国秋风暑气吹,没有仙人有仙境,蓬莱阁上好题诗。”另有叶剑英元帅1960年的题联“蓬莱士女勤劳动,繁荣生活即神仙”。室内木质梁柱彩绘“蓬莱十大景”、“风竹图”等图案。四周摆放八仙桌、八仙椅,渲染了神仙文化的氛围,使游人感受神仙文化的意韵。1984年,越南友人黄文欢游览蓬莱阁,题联于阁上,“八仙过海,传闻如此多奇;万事由人,风景这边独好。”
阁上四周环以明廊,可供游人登临远眺,是观赏“
海市蜃楼”奇异景观的最佳处所。据史籍记载, 蓬莱城
北海面常出现海市,散而成气,聚而成形,虚无缥缈,变幻莫测。 苏东坡的“东方云海空覆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
万象,岂有贝雀藏珠宫”,袁可立的“纷然成形者,或如盖,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语,春树万家,
参差远迩,桥梁洲渚,断续联络,时分时合,乍现乍隐,真有画工之所不能穷其巧者”,正是“海市蜃楼”奇景的生动写照。
传说蓬莱、瀛州、方丈是海中的三座神山,为神仙居住的地方。《山海经》和《封禅书》中,都把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描绘得活灵活现,于是便引得
齐威王、燕昭王派出探险家到海中寻求神山,秦始皇东巡求药、汉武帝御驾访仙。广为流传的“八仙过海”的神州传说,便源于此,相传
吕洞宾、铁拐李、 张果老、汉钟离、 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
韩湘子八位神仙,在蓬莱阁醉酒后,凭借各自的宝器,凌波踏浪、飘洋渡海而去,留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美丽传说。
据旧修府、县志记载:明代先后修缮七次。第一次修缮在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第二次修缮在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第三次修缮、扩建在万历年间,山东巡抚李戴发起捐资,修缮增建,乡宦戚继光积极赞助,历时三年。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完工,同时约请曾任山东巡抚、时任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作《重修蓬莱阁记》。之后又有三次小修缮:一修于都督卫青,再修于永安侯徐康,三修于御史宋应昌。最后一次修缮是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登州参将孔有德(原为明将,为毛文龙旄下的参军),奉命援辽,后叛明,窃踞登州,后又败逃东北。其残部王秉忠仍固守水城,城破又退据蓬莱阁。蓬莱阁遭到严重破坏。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新任太守陈钟盛进行了修缮。入清以后,先后修建了三次,一是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知府杨本昌、总兵刘清,因高阁欲坠,危梯不登,进行了重修。阁外增修了回廊,阁之东、西宾日楼、海市亭皆久废而更立。杨本昌作《重修蓬莱阁记》。二是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七月,“风雨暴作,阁前山城忽坠十余丈,阁亦岌岌欲坠焉”,知府豫山募资修缮。同治六年此次修缮完工,将阁前的苏公祠迁至三清殿后今址,又于避风亭西建“澄碧轩”。三是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登州府同知雷树枚,又倡建灯塔于阁东北,取名“普照楼”,后毁,1958年重修,加高过阁。甲午战争期间,日舰炮击蓬莱,弹中仙阁后墙壁,至今伤痕可见。阁的一层内壁也遭震落,粉壁上南海才子招子庸所绘的墨竹图从此消失。1929年春,军阀张宗昌、褚玉璞与刘珍年在胶东对峙。张、褚盘踞蓬莱阁上,致使文物古迹遭受破坏。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日军飞机轰炸蓬莱,炸毁天后宫前戏楼。1947年冬,进攻胶东的国民党军队盘踞蓬莱阁上,因修工事和烧火做饭,使阁上大量的匾额、楹联损失殆尽。建国以后,国家多次拨款维修,至1965年,蓬莱阁古建筑群基本上恢复原貌。在“”的冲击下,蓬莱阁塑像全被拉倒,许多碑文被砸得漫漶不堪。从1973年至1987年,国家先后投资150多万元,进行修缮和重建。又请全国著名书法家题写了匾额,使蓬莱阁建筑群旧貌换新颜。近几年来,国家文物部门和蓬莱市委、市府不断地增加投资,除加强蓬莱阁的修缮、保护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旅游景点,使蓬莱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