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县位于山东省西南,是著名的玫瑰之乡和圣药阿胶的始产地。平阴之名,始见於《左传》,因处于古东原之阴而得名。平阴地处泰山断凸带西翼,虽无名山大川,却挺拔峻秀,碧岩幽谷,风景秀丽。共有山头848座,大寨山最高达494.8米,黄河沿境内42公里。境内有浪溪河、玉带河、安滦河、龙流河、锦水河。有洪范龙池、翠屏山、文庙、云翠山、大寨山、海棠园、龙山、尖山胡庄教堂等圣境。
一、平阴泉水
平阴诸山,几乎山山有泉,泉泉淙涌溢流。当数洪范池镇,历来有“洪范九泉”之称,尤为著名的是洪范池、东流泉、扈泉、白雁泉、拔箭泉、丁兰泉等。其中洪范池为“洪范九泉”之首,最负盛名。
平阴县各泉水:
1、姜女池 洪范池镇镇政府驻地
2、天池泉 洪范池镇天池山顶
3、墨池泉 洪范池镇云翠山
4、天乳泉 洪范池镇大寨山
5、白雁泉 洪范池镇白雁泉村
6、拔箭泉 洪范池镇白雁泉村
7、莲花池 洪范池镇白雁泉村
8、丁 泉 洪范池镇丁泉村
9、狼 泉 洪范池镇狼溪河水库
10、长沟泉
洪范池镇洪范水库上峪中
11、白沙泉 洪范池镇书院村西
12、南 泉 玫瑰镇南泉村
13、北 泉 玫瑰镇北泉村
14、杨枝泉 玫瑰镇翠屏山
15、有本泉 玫瑰镇翠屏山
16、浸润泉 玫瑰镇翠屏山
17、向阳泉 玫瑰镇翠屏山南坡
18、朝阳泉 玫瑰镇翠屏山东坡
19、落阳泉 玫瑰镇翠屏山西坡
20、马跑泉 孝直镇马跑泉村
21、汇 泉 孝直镇马跑泉村
22、东拔箭泉 孝直镇湿口山村东南
济南七十二名泉平阴县有
1、洪范池 平阴县洪范池镇政府驻地
2、书院泉(东流泉) 平阴县书院村
3、扈 泉 平阴县云翠山北崖下
4、日月泉 平阴县云翠山元代南天观遗址
石门
石门山之石门,是周代人工开凿的古隧栈道,是县境内时代最早的古代建筑。石门历二千五百多年的风雨沧桑,现仍残存有高三米,宽五米,长近二十米的一段。石门不仅是穿越石山的古隧道,亦是一处诱人的景观。薄暮时,反光绝佳、赤霞从空中投射,如长虹之亘天,曰之:“石门晚照”,为县八景之一。
永济桥
东阿镇老城内,横跨狼溪河上的永济桥,是座大型栱形石桥。原名狼溪桥,嘉靖三十三年,更名永济桥。现存桥为明万历年间所建。桥为单孔栱形青石桥,宽五米,长五十米,上筑桥栏,栏由望柱,栏板扣结而成。柱上有立雕坐狮八对。石狮子身上还刻着小狮子,有的还科着石猴。雕琢精细、形象逼真,大小挟依、神态各异,乃石雕之精品。栏板浮雕花卉纹饰。
平阴县菩萨山天香寺
菩萨山又名龙山,位于山东省平阴县孔村镇张山头村西北,海拔263米。山体自西向东,宛若一条游龙昂首奔腾而来,形成东面高耸险峻,西部逶迤绵长的山势。
在佛教盛传中国的唐代贞观年间,山巅之南就设立了“普济院”,建有菩萨庵、奶奶庙和望岳坊。明代成化二年(1466)重修普济院。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又建弥勒阁,配置了石马和一座山神小庙。住进了尼姑住持江亮和弟子海广等。山前的“怀抱”之地,建有“天香寺”,住有僧众,一直传宗到1949年,寺后山崖下有“白衣洞”。
天香寺建筑占地约3500平方米,南北长70米,东西宽50米。寺内南北设墙两道,分成中、东、西三处院落,中大两小。寺门、大殿、钟楼、影壁、碑刻立于中院。东西两院分别相对各设院门,院内均有建筑。西院有禅堂,建造精细,是僧人坐禅修行之处。东院有住舍,建造简陋,是僧人食宿之所(西院古时曾有人设馆办学)。寺门高大,远远望去,门额镶嵌的石雕横匾上“天香寺”三个大字清晰可见。大佛殿是天香寺的中心建筑,美轮美奂,堪称千古一绝。
平阴县贤子峪三泉庵
贤子峪三泉庵,位于平阴县城东南5公里的东蛮子村北。此处东南北三面环山,谷口西向。蜿蜒数公里的山峪幽深寂静。《平阴县志》有“曲涧潺潺,古木蓊蔚”之记载。
三泉庵建于贤子峪东侧的半山腰,庵门坐北朝南,两侧各有石狮一只。庵内正殿为观音堂,坐北向南,东西三间,平顶硬山,前抱厦。房顶四周有女墙。前有八棱石柱两根,上有平面磨光浅浮雕刻花卉图案,覆莲坐柱基上,格窗木门。上7级台阶进殿,殿内有观音等塑像及壁画。
庵东侧有“伏魔殿”,为长宽各4米的正方形石结构建筑,攒尖叠石顶,朝西的门楣上有篆书斜刀阴刻“伏魔殿”三字。殿内顶端有涡旋雕刻图案。庵内有明正德、嘉靖年间创建、重修观音堂建筑的石碑4通。其中有《重修观音堂记》的碑文,记叙了此处的景色。“视山之美而茹,摘木之鲜而食。坐石临流,逍遥倘佯······。”“椒杨成列,佳水向莹,生香不断,玉树连云,向阳而垂,甘露遥峰,倚空映日······。”恍若人间仙境。
在与三泉庵相对的峪南山腰处,还有一处送子观音堂,
为一间,坐南朝北,木石结构,正六边形平顶建筑。室内南墙上方刻有“白云阁”三字,落款为“甲戌怀二甫建”6字,为平地阴刻隶书。
邢台佛教网
贤子峪内多泉。三泉庵西的东山脚下有一井泉,泉水因从一巨大的石缝中涌出,又名抱珠泉。在泉旁凿石为池,水从山根的石缝中涌出入池,满池后溢出顺峪向西流淌,长年不涸。水盛时流水有声。居民多由此取水饮用。泉东的山坡上,过去植有桃树、杏树,春季桃杏花盛开,十分美丽,雨后又有山水顺崖流下,故叫桃花流水,亦为此处一景。绕庵外山坡北行,在庵东北的石崖上,有贡生题诗的摩崖石刻,还有“绕寺寻花”几个大字。峪中的北山南侧山腰处有南岳泉,群众称为大池,池北依山凿挖,池南垒石挡水。农民多用来浇灌园田。南岳泉西10余米的山崖下又有一泉,因涌水量较小,无名。再向西的谷口处,有一处山崖,巨石突兀十分险峻。上山的小路原从石下通过。石崖上书有“寒山石径”,乃是此峪映入游人眼中的第一景观。
贤子峪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林木茂盛,浓荫蔽日,古木甚多,越显幽静清新。有古诗曰:“树密法王殿,云深仙子栖。白衣贲远酿,红叶书新题。”由此可见一斑。据有关资料记载,此村始建于明代,由明代贡生张宗旭兴建,后发展为村,村中石屋、院落仍保持明代建筑的风貌和格局
平阴县分香岭泰山行宫(石佛寺)
分香岭泰山行宫,又名石佛寺,位于平阴城南12.5公里的玫瑰镇北石硖村东的灵芝山中部分香岭上。始建于
明,重修于清道光、光绪年间和民国时期。
泰山行宫,坐北向南,占地6000余平方米,古建筑有
泰山行宫、玉皇阁、天王殿、真武庙、阎王殿等殿阁房屋
40余间。庙内殿阁巍然,碑碣林立,柏荫蔽空,十分清幽
壮观。
相传,此处农历三月三日有庙会,届时来此游山观光 的人们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