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6日,下午天晴,温度零下2度左右,能见度佳。
从洪范池镇,过书院泉,继续南行,到达东峪北崖村,穿村而过,过桥,沿着河沟上的窄路前行,见有桥通往村庄。驱车过窄桥,到达南崖村旧村村边。
东峪南崖村("崖"字在当地按地名异读作
yái)简称南崖村,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洪范池镇东南面的大寨山下的东扈峪中。明洪武年间立村,因村址坐落于在扈山山峪南侧,故名东峪南崖。又因为春秋时期的古扈国遗址就位于这里,也称东扈峪村,据史料记载,宋代已有此村。南崖古村近年见于报道宣传,似乎连当地村民都不太清楚。是一个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
村子三面青山环绕,群峦起伏,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东依大寨山省级森林公园,去往大寨山省级森林公园的道路穿村而过,西靠云翠山省级森林公园,属于丘陵间沟壑地形。
当地民风淳朴,村中名胜古迹众多,保留有大量的古民居、古桥、古街巷、古桥、古井、古树、古城墙、古庙、古祠、碑刻、石雕等等古老的东西,并且大部分文化古迹原汁原味且保存完好,目前保留有明清建筑300余户,房屋2000多间,主要集中在村西部的万家街、高家街、崔家街三条街道和10余条胡同中。这些建筑中,现在保存完整的有好几处,包括辛家大院、高家大院、万家大院,还有辛家楼、武举楼、文昌阁、关帝庙等。大部分风格都是明朝。
东峪南崖村现在还没有进入开发保护,无人管理,一切处于原始状态,无指示牌和介绍,全凭自己寻找,当然也不收没票。现在进入,映入眼前的大多是断壁残垣、满目荒草杂生,老树静立,古宅高深、荒废的院子,长满荒草、乱七八糟、倒塌围墙,残存的大门,摇摇欲坠的房顶,到处可见残破不堪,耳边寂静无声,脚下荒草没脚,整条旧街空无一人,以至于行走在古村中,让人倍感凄清,产生恐惧之感。然而这些具有平阴特色的带着浓厚历史气息的建筑却是摄影家、美术创作人、艺术创作人眼中的宝贝,尤其是近年来新修了公路,交通变得方便起来,使得这个地处偏僻、宁静的山村也热闹了起来。
2014年,东峪南崖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济南境内的第二个中国传统村落。
2015年,东峪南崖建筑群被评为山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驱到达南崖村旧村村边,西望云翠山
村边崔家街西头的桥边停好车, 一条窄巷伸向东方。这条窄巷似乎名字叫崔家街。
石墙、土屋、石阶路、看起来似乎到了某个时代,
左右看眼前便赫然出现一片片废弃的房屋。
这些房屋多以石头为框架,用黄土夯成,白灰沙石房顶是平的
房屋极具地方特色,与平阴中南部其他山村的石屋不一样,也与平原地带的土坯房不同。
其自成体系,是鲁西南的典型代表。
墙壁被风雨侵蚀,土层剥落,露出点点石子,兀自伫立,顿觉荒凉。
大多是断壁残垣、古宅高深、荒废的院子,
沿着胡同往北走
胡同狭窄,两侧高墙。
这家似乎住着人
沿石阶路继续行走
到达古村精华
走出胡同到达一处河道,河道底部铺着长长的青石板路,这里就是古村的精华所在地。长长的青石板路,石桥,楼阁,拱门等尽在眼前

老圩子门
沿河道底部铺着长长的青石板西行,穿过门洞,到达河道,走出村,到达村外
回看老圩子门---城门。
如果站在河对岸看,你会发现,东峪南崖村成了一座城堡,河道成了护城河,河对岸的高高的城墙向南北延伸,保护着村庄,只有中间的石头拱门,成了全村唯一进出通道。据说为了防范土匪及盗贼侵入,整个村落四周有高墙围靠。当把这个寨门一关的时候,外人是进不来的。进门后,各自的家族也都有小的寨门。时期惨遭破坏严重,现在依然还残留着古村建筑防围设计的遗迹。
老圩子门修建于清康熙22年(1682年),青石拱门借着地势修建于一条河道之上,雨季时下面是泄洪的水道,整座阁门就成了一座桥梁,枯水期阁门就是村民进出村子的通道。走进拱洞抬头望去,门洞很深,规整的青石层层堆砌,块块青石严丝合缝,修建得十分牢固。
青石板路
城门下一条很长的青石板路,一公里左右,碎石板被磨得锃亮,仔细观察时发现,这石板路是一截一截的,据说历史上南崖村有一条村规,谁犯了错就要被罚修一段石板路。目前保留的这段1000米左右的青石板路也成为古村的标志之一。
文昌阁
拱洞的顶端上嵌一块石碑,上面书写着“文昌阁”三个大字,落款只有时间并没有书写人。文昌阁分为上下两层,下面的拱洞是古时进出村子的唯一通道,上面是文昌庙,庙内供奉着文昌大帝。
文昌阁
从门洞中进入村内,沿旁边的石阶上行到达文昌阁,靠近西侧的一面修建的就是文昌阁。
文昌阁是东峪南崖老村的标志性建筑,文昌阁和城门为连体建筑,阁内塑像为新修。
文昌阁
南崖村的这座文昌阁外墙全部用石头修建,屋顶为硬山顶,垂脊正脊俱全,青黑小瓦覆顶。正脊上装饰有缠枝牡丹的雕刻造型。
文昌阁的建筑特点为全部都是石头圈住而成的。里头没有任何木料,包括门、窗跟屋顶都是石头圈起来的,这在山东地区实属少见。
文昌帝君
走进殿内才发现,其实这是一座无梁殿。庙内供奉着文昌大帝。神像是近年新塑的,一地的香灰。
文昌帝君是古代掌管文化和考试的一位神仙,很多村中都修建有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而且大多数的文昌庙与村子的大门相结合,即下面是门上面是庙,故称合称:文昌阁。
石供桌
殿内正中是一座石供桌,从颜色和造型看这应该是老物。供桌正面雕刻着各种图案,两个边上雕刻成案几腿的图案,中间分为五个方格,上面两格略大,下面三格稍小。下面三格中雕刻的是一般的吉祥兽,而上格中分别雕刻的是大象和狮子,两种动物相向而立,背上驮着火焰瓶。大象是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是普闲菩萨的坐骑,似乎应该是佛教寺院中的遗物。
高家祠堂
在文昌阁的南面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古建筑,是高家祠堂。位于文昌阁南侧,创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高家祖上为孔子72贤的高柴,高柴
,字子羔,齐国人。小孔子三十岁(《家语》作四十岁),孔子赞他明大义善保身。高姓的辈分依孔家而论。
绕到前面看,三开间的大殿,。大殿原来是文昌阁的附属建筑,后来经村里公议后譬为了祠堂,供奉历代祖先。现在这里杂草丛生,已无肃穆和不可亵渎的庄严感,也不再举行祭祖的仪式。
屋檐下立有一块古碑,光绪八年所立《高氏祠堂碑记》。从碑文的记载上看,这处建筑是村中的祠堂
到达立交桥
河道上,有一座桥,因河道也兼街道,下面青石板路直通城门,所以桥便称做立交桥。立交桥上通南北,下通东西。桥身全部采用大型青石叠砌而成,历尽风霜雨雪,未曾损坏。桥北头有桥头堡,桥的正东原有高家的大戏台。此桥应建于清朝初期,具体年代不详。
此桥背后还有个感人的孝亲故事:据传高家高老太喜欢看戏,有一次雨后到河道东头的戏台子看戏时崴了脚,于是高家子孙们修建此桥,为的就是方便高家老太出门看戏。
南崖村古建筑主要分布在高家街、万家街和崔家街。每条街道都独立完整又相互连接,街头建有大门,中间有围墙。顺着石板路,进来以后左边是高家,右边是辛家。高家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的高柴后代,而辛家在明朝时期曾经出过武举人。
先看高家街
高家街保留部分围墙,围子门造型为拱形,由巨大的石块雕刻而成,雕有草叶龙。围墙下部为石块磊成,上部为黄土夯成,顶部有沿。
古村大户人家的巷门,

漂亮的大门
简单的石雕

在这个地方使用青砖,看起来是个大户
折回河道处
沿胡同,回到右边是辛家。
进入一家院落,

石槽、石磨等石件


武举人故居遗宅
直接左拐进一条胡同,看见一处荒废了的院落,一截一截厚厚的土墙在风吹雨淋的侵蚀下成了断壁残垣,院子里长满荒草,穿过几个院落,尽头处的房屋竟保存完好。

武举人故居遗宅
西侧是一座石基青砖的二层小楼,木制门窗呈黑褐色,拱形门檐上方青砖青瓦的出厦相当精致,整体看起来非常精致。


正屋是石基夯土结构,

转到另一个位置,看看

古井
小楼西有一口古井,架着铁制的辘轳,井台是以石碑铺就。
东峪南崖村目前保留下来的这种老井有20多眼,这些古井现在大都能使用,其中以高家井最为古老,独块的井台石上磨出了32道沟。房前屋后或者小巷当中随处可见,这是因这里地此处浪溪河一条支流的最上游,地表下有一层吸水石,所以村内随便找一地方就能打出水井。


这是村委会
“东峪南崖建筑群”的石碑,
路边刻有“东峪南崖建筑群”的石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