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日起石又名义气石或一气石,位于长岭以西,泉心河南岸。因在石上可以望日出,故名。该石如巨岩突起,攀缘石缝勉强可登,穿过石洞与石夹缝,盘旋到顶。 2003年青岛市史志办编写的《崂山志》。其中谈到日起石:“位于黄山村西北,长岭以西,泉心河南岸。因在石上可以望日出,故名日起石。”据说在此处有摩崖石刻“义气石”等字,因年代久远,字已模糊不清,崂山石刻没有记载。
《崂山志》记载:日起石又名一气石,在长岭西,由天茶山北去支脉,巨岩突起,缘石峰强挤上,穿洞与石夹缝,盘回至顶。池大小不一,大者深不测,鲦鱼游泳。其南根洞窟甚多,大者平旷敞朗,巨岩穹窿堂皇深入容数百人,名清风洞又高石屋。清初有尼名广住,字大方者,独居此,苦修十八年。洞前尚存弥罗庵故墟。
高石屋洞很大,高约两米,纵深四五米,宽约三四米,洞口有石墙垒砌,估计以前有门有窗。洞里有石床,有锅台。另外据山友们发现在高石屋东5米上方处有石刻,石刻原文为: 义气石,天成观,十方常住,陈含清施山场一处,张教鹤施山场一处。石刻的存在证明了此石崮实名义气石,原有天成观,天成观建立后,有叫陈和清和张教鹤的各捐献私山一处,成为庙山,供应道士的生活问题。但本人寻找,未见任何石刻,也许树木灌木遮挡的缘故。
一般认为清风洞即为高石屋,但容纳数百人,似乎又不说通。另外在高石屋的下面,西面3米处,有一洞,似乎比高石屋大很多,能够容纳比高石屋多得多得人,似乎应该为清风洞。
清风洞和高石屋洞前是三面高山围起的一处大平地,叫簸箕岭。残留的废墟有人工建筑的痕迹,应为天成观或弥罗庵遗址,天成观创建于明代,后为弥罗庵。清代胶州僧尼广住大师幼时多病舍身出家为尼,清朝嘉庆年间,得到胶州邓夫人和白云洞道士资助,在天成观的废墟上建起了新的庙宇。内中供奉弥勒佛和罗汉,山民称此庙为“弥罗庵”。张开明先生的《崂山九宫八观七十二庵考》有弥罗庵的记载。广住大师在日起石下清风洞清修十八年后合十趺坐而化。据史书记载:大方禅士,名广住,字大方,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二月生,胶州王氏女,幼时多病舍身出家为尼。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四月来到崂山,受胶州邓夫人和白云洞道人的资助,在崂山长岭村西北日起石下清风洞(又名高石屋)清修十八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三月十五日,合十趺坐而化。鉴于她德行高洁、苦行坚毅的意志,白云洞道人葬其于洞下,为其筑石塔。
据说附近有葬广住大师而立的石塔,塔解放后还在,后被毁,只留塔基和不多的条石,淹没草木中。但寻找,未见。2008年崂山研究学者房振兴在天成观西附近,发现了“大方”禅士墓塔。墓塔由灰色崂山花岗岩雕凿,六角形,有2米多高,下粗上细,最大处直径有1米;石塔造型优美,属于亭阁式建筑;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由5块石制构件组成,做工精细,花纹装饰美观,属于小巧玲珑型的石塔,在崂山中是罕见的。另有说法:白云洞道人感佩广住大师高洁葬其于洞侧,为其筑石塔,在白云洞供养牌位并在雕龙嘴村立碑。似乎广住大师并没有安葬在日起石附近,而在白云洞。
【清咸丰元年大方禅士碑】 清代咸丰元年为公元1851年,碑原立在崂山雕龙嘴,碑为胶州进士匡源所立,碑文亦由匡源撰。文为:“师名广住,号大方,胶西王氏女也。父讳纪新,母法氏。生于乾隆丁亥二月初七日子时,幼多疾,施灵应庵为尼。性喜静,与侪辈成,泊如也。嘉庆乙未游京师,受戒西山,遂如南礼大士,归,誓志清修。戊寅四月,振锡入崂山,初居摩日岭前镇武殿,后徙一气石。石,□绝人迹,师独居洞中,了无恐怖。冬夏一衲,日惟正襟危坐而已。时胶西邓太夫人深通佛理,甚敬师,岁给饩粟。山中诸寺观,亦乐为供养。阎道人空虚者,往来为之护法。居十八年,预示寂期。道光乙未三月十五日戌时,合十趺坐而化。白云洞为置龛,葬之石侧。阅十余载,鲜有知者。咸丰建元春三月,余偕张君锡福、邓君和度、高君兰成,游山访其墓。念师苦行坚卓,渐就湮没,欲为表之。其族人王君旦等,忻然为之立石,而张君与高君梓业,始终经纪其事者,皆不易得也。张锡福赞曰:‘海山苍苍,宇宙茫茫。一片真如,无显无藏。倏尔厌世,舍引皮囊。来也何自,去也何乡。广住不住,是名大方。大方大方,山高水长。’”
日起石、天心池、 清风洞、高石屋,天成观、弥罗庵、石塔到底如何,众说纷纭,一团迷雾。
日起石
日起石上的天心池,非常著名
日起石下高石屋
是一处天然石洞,上为高大无比的崂山花岗岩,
由此处攀登
看到洞口,中间有巨石隔开,看样子,似乎是一大一小两间。
这是左边的一间
右转,看到大间
洞口胖的石壁
外看洞口,
南向,放眼望去,

到达洞口
进入洞内
洞内有人居住过的痕迹,现在也有垃圾
原路返回,旁边另有一洞,
进入洞内,高达宽敞
“大方”禅士墓塔(来源于 青青岛社区 )
日起石下的广住大师的石塔,只留塔基和不多的条石,淹没草木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