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2017-09-05 18:06:47)
标签:

天后宫

妈祖庙

天妃宫

天后宫庙会

青岛市民俗博物馆

分类: 山海青岛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2017年9月2日,天阴,温度25度左右,能见度佳。
       “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一座寺庙的历史,比一个城市的历史还要悠久。先于城市出现的寺庙、道观,是城市史前的文化化石。天后宫,俗称中国太庙, 古代青岛沿海各个贸易口岸所建的天后宫有10多处,基本上都是明清两朝先后建立的。目前青岛仍保留的天后宫有青岛天后宫、即墨金口天后宫、崂山沙子口天后宫。现在的青岛天后宫,位于青岛市前海栈桥风景区内的太平路19号。
       “祭拜妈祖”是汉族民间的传统,不论是渔船作业还是扬帆初始,人们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妈祖庙”在南方沿海非常普遍,但在北方,只有青岛的渔民延续了妈祖文化,“天后宫”是中国最北的、北方唯一的“妈祖庙”,是青岛渔民出海前祈祷、祭神的场所,每年春秋两季,渔民出海前逢会,前来朝拜许愿,热闹非凡。
      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是一处集天后文化、海洋文化和民俗文化于一体的著名人文景观,也是青岛前海风景线上的一处极具民族风格的古建筑群,历500多年风雨淘洗而幸存至今,弥足珍贵,堪称青岛口历史变迁的一个生动缩影。现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 
      天后宫初建时称“天妃宫”,由胡家庄“胡善士”捐施土地,建成正殿三间和东西配殿——龙王殿、督财府。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宫内主持宿义明募集捐款进行初次维修,并扩建后院两厢,使天后宫后进院落初具规模。至今保留着的天后殿外廊和牌楼门所用的四根八棱石柱,尤能代表明代建筑风格。院内两棵银杏树亦为明代所植。
     1726年,雍正御笔亲书“神昭海表”匾额赐予青岛天后宫。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后地方长官春秋致祭天后,对青岛天后宫再次进行维修,并在前院中部增建戏楼。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山东建立东海关,同治四年青岛建立分关,六月开始又一次重修天后宫,并重建戏楼。现存同治四年《募建戏楼碑记》记述了当时重建戏楼的情景:“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天后殿前旧有戏楼遗址,而栋宇全无,不堪适观……”。天后宫楼重建后,成了青岛口群众的一处文娱场所。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再次重修,现保存有修庙碑记:“盖闻天后以孝成神,以慈爱民,仁护海国,泽洽波臣,而旅客商人云集于此者,尤赖其鸿波不扬,惊涛顿息,故无不念以酬圣德焉。墨邑青岛口旧有天后行宫以妥神灵,不过粗具规模,未足以壮观耳……宏舸连舳,巨舰接舻,乃增其旧制,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阶级,节税耀新,金碧腾辉,可谓威镇四海……。今将众商捐资,诸船施助并督理之人勒于石,以垂永远。”从碑记来看,捐款者皆为富商和船主,可以看出这时青岛口已是“旅客商人云集于此”,较为繁荣的海港了。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天后宫又曾重修,又购置香火地二十亩,规模越来越大,今太平路小学一带均属庙产范围。 
     1897年,德帝国主义侵占青岛后,将天后宫一带划为欧人区。周围村庄尽被拆除。当要拆毁天后宫时,激起青岛商民无比义愤,群起反抗。德国提督慑于中国人民的威力,于是决定将天后宫从欧人区迁往中国人居住的鲍岛区,并在馆陶路一带拨给地皮准备搬迁。可是未及迁徙,德日易帜,日本占领青岛后,再未提及天后宫迁徙一事。
     1939年,青岛商民集资对天后宫再次进行扩建,将戏楼钟鼓楼由前院中部向前延伸迁至现址,并在西院增建了殡仪馆。至此,天后宫经过七次重修已形成相当规模,共有殿宇十六栋,建筑面积一千二百多平方米,成为青岛市区唯一一处保持了明清风格的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 
      新中国建立后,青岛天后宫交文博单位管理使用,多次在其中筹办文物展览。
      文革动乱期间,天后宫遭遇天灾人祸。殿内神像被砸毁,戏楼双层飞檐琉璃瓦被砸掉,两侧小门上“海不扬波”、“威武显灵”的匾额不翼而飞,门口旗杆遭到雷击,庙会被禁止,天后宫面目全非。戏楼、大殿、配殿以及东西厢房尚存。
      1965年,天后宫用作市南区文化馆和少年宫的办公地。
      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将天后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青岛市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通过一号议案,决定《尽快修复并合理利用天后宫》。修复工作自1997年2月26日动工,主体工程当年年底竣工。天后宫共有庙宇 16栋,建筑面积 1100多平方米,仍保持清代雍正时的建筑面貌。并将其辟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
      1998年,天后宫进行大规模整修, 并从福建复制了丢失的雍正皇帝御赐的匾额,并引进名贵树种。1998年1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
      1999年,天后宫庙会恢复。
      2000年,钟鼓楼恢复。
      2009年底至2010年初,民俗博物馆对天后宫戏楼进行了修缮。
     现在青岛天后宫现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为二进庭院。其有正殿、配殿、前后两厢、戏楼、钟鼓楼及附属建筑共计殿宇16栋80余间,是一处典型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古建筑群。除戏楼为琉璃瓦盖顶,其它建筑物均为清水墙、小灰瓦,且经苏州式彩绘点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在整个青岛地区的古代建筑中,青岛天后宫的建筑艺术和彩绘艺术都是首屈一指的。

青岛的天后信仰,是由于青岛口与闽粤苏鲁海上贸易日益发展,从福建传播而来的。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天后宫的宫门
       天后宫大门其实是个戏楼,称为青山大戏楼,大戏楼为两层楼阁,金碧辉煌,门前一把大旗杆和两只大石狮和五彩缤纷的立面装,显得青岛天后宫十分气派;二楼中间悬挂的“天后宫”巨匾下面为波浪式的房檐,意为“进得门来,应无戏檐(戏言)”,也就是说拜妈祖不能当儿戏。据说这座戏楼内装饰有文房四宝、希世古懂、各种用具,可惜不对外开放。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进入内,有岫玉白菜一座
       一块价值160万的玉白菜,这么大的玉白菜实属少见。玉白菜旁边还有一棵人参。白菜谐音百财,加上人参,便是才不离身的意思。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穿过宫门,进入第一院落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过了戏楼,就进入到二进制的场院。
左右两边是传统的寺庙建筑钟楼和鼓楼。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两个石碑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前为药王神殿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小殿堂供奉药王孙思邈。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民间艺术展厅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桂花树
      大桂花树,因其花为朱红色,亦称“朱砂桂”,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满树桂花香溢四处,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右边为送子娘娘
      小殿堂供奉了送子娘娘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民间展厅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卖艺术品的店铺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中间有大鼎一座
      大鼎有一个缺口,从缺口可以看到里面一个半径30厘米的圆形方孔钱,方孔钱的方孔里挂着一口小钟,用硬币掷,掷响小钟便财源滚滚站在鼎着的龙的前方掷硬币方灵验。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前行,到达第二进门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门内还立两块石碑,
记载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天后宫的情景,是了解青岛历史的重要资料。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青岛天后宫正殿,正殿内供奉咱们的主角——妈祖,
      妈祖像是由整条樟木雕刻而成的,且是在妈祖故里莆田开光分灵的,高2.8米,是目前世上最大的木雕神像之一。整个正殿内显得庄严肃穆。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两边还雕塑有妈祖的护将“千里眼”和“顺风耳”。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顺风耳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右边为龙王殿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龙王为东海龙王敖广,敖广面目狰狞,面色为黑色。《西游记》中东海龙王面色红润,为什么身为四海龙王之首的东海龙王会是黑色脸呢?相传,古代人民耕地要下雨,大旱之年,人们求雨无方,便将龙王像放在太阳下暴晒,以此求雨。因此,龙王在现在庙中的形象为黑色脸。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左边为督财府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院落中的两棵大银杏树
      里面的雌雄二棵银杏已有500多年历史,据说与天后宫同年龄,与中山公园“会前村”旧址的古槐,人民大会堂的赤杨,都是岛城历史上弥足珍贵的“活文物”。

山东游记之青岛天后宫

附件  妈祖文化和庙会
      天后宫内供奉的女神是“妈祖女神”。天后亦称妈祖,据传原姓林、名默,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3月23日,祖籍福建莆田湄洲屿。据说林默自幼聪慧贤良,乐于助人,有预知气象变化、驱邪治病和泅水渡海的本领,常在惊涛骇浪中救助遇难船舶,极受远近人们的敬重和爱戴,被尊为“龙女”、“神姑”。她为专一行善,矢志不嫁,28岁重阳节那天登湄洲峰顶再未返回,人们传说她“羽化”成仙,就在此地立祠祭祀,称“通灵神女”。北宋时期湄洲湾一带海上贸易十分兴旺,航海者终年浮家泛海,随时可遇海难。传说当时有一名叫三宝的出国贸易商人,在启航前曾到神女祠拜祷许愿,三年海上往来,化险为夷,且获巨利而归,于是捐重金重修庙宇。据记载,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给事中路允迪奉命出使高丽(今朝鲜),途遇飓风,船只将覆,舟人急忙祈天求庇,空中忽现祥光,一朱衣女神飞舞桅端,瞬间风平浪静,转危为安。路允迪惊讶万分,询问部下是何神灵相救?船上一位福建莆田藉保义郎李振告知是湄洲神女搭救。路允迪深信不疑,还朝奏报朝廷,宋徽宗即下诏赐湄洲神女祠以“顺济”庙号。后经莆田藉丞相陈俊卿及地方土绅大力提倡,航海者广加传扬,又经历代朝廷褒嘉,自宋至清几百年间,先后36次叠奖褒封,封号由2字累加至64字,爵位由“夫人”而“妃”,而“天妃”,而“天后”,而“天上圣母”,直至无以复加。朝廷的累累封赐,民众的代代敬仰,最终树立了天后作为海神至高无上的地位,使这一信仰逐渐超越福建传播全国,并随华人漂洋过海而走向东南亚及世界各地,成为颇具世界影响的“海上女神”。    
       青岛天后宫民俗庙会俗称青岛大庙庙会,是集祭祀、文娱、歌舞、商贸于一体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青岛天后宫民俗庙会属于道家庙会。天后宫始建于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初称“天妃宫”,是青岛市区最早的庙宇之一。每年春秋两季渔民出海前逢会,人们前来朝拜许愿,热闹非凡。天后宫庙会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