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日,天阴,温度25度左右,能见度佳。
“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一座寺庙的历史,比一个城市的历史还要悠久。先于城市出现的寺庙、道观,是城市史前的文化化石。天后宫,俗称中国太庙, 古代青岛沿海各个贸易口岸所建的天后宫有10多处,基本上都是明清两朝先后建立的。目前青岛仍保留的天后宫有青岛天后宫、即墨金口天后宫、崂山沙子口天后宫。现在的青岛天后宫,位于青岛市前海栈桥风景区内的太平路19号。
“祭拜妈祖”是汉族民间的传统,不论是渔船作业还是扬帆初始,人们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妈祖庙”在南方沿海非常普遍,但在北方,只有青岛的渔民延续了妈祖文化,“天后宫”是中国最北的、北方唯一的“妈祖庙”,是青岛渔民出海前祈祷、祭神的场所,每年春秋两季,渔民出海前逢会,前来朝拜许愿,热闹非凡。
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是一处集天后文化、海洋文化和民俗文化于一体的著名人文景观,也是青岛前海风景线上的一处极具民族风格的古建筑群,历500多年风雨淘洗而幸存至今,弥足珍贵,堪称青岛口历史变迁的一个生动缩影。现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
天后宫初建时称“天妃宫”,由胡家庄“胡善士”捐施土地,建成正殿三间和东西配殿——龙王殿、督财府。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宫内主持宿义明募集捐款进行初次维修,并扩建后院两厢,使天后宫后进院落初具规模。至今保留着的天后殿外廊和牌楼门所用的四根八棱石柱,尤能代表明代建筑风格。院内两棵银杏树亦为明代所植。
1726年,雍正御笔亲书“神昭海表”匾额赐予青岛天后宫。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后地方长官春秋致祭天后,对青岛天后宫再次进行维修,并在前院中部增建戏楼。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山东建立东海关,同治四年青岛建立分关,六月开始又一次重修天后宫,并重建戏楼。现存同治四年《募建戏楼碑记》记述了当时重建戏楼的情景:“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天后殿前旧有戏楼遗址,而栋宇全无,不堪适观……”。天后宫楼重建后,成了青岛口群众的一处文娱场所。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再次重修,现保存有修庙碑记:“盖闻天后以孝成神,以慈爱民,仁护海国,泽洽波臣,而旅客商人云集于此者,尤赖其鸿波不扬,惊涛顿息,故无不念以酬圣德焉。墨邑青岛口旧有天后行宫以妥神灵,不过粗具规模,未足以壮观耳……宏舸连舳,巨舰接舻,乃增其旧制,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阶级,节税耀新,金碧腾辉,可谓威镇四海……。今将众商捐资,诸船施助并督理之人勒于石,以垂永远。”从碑记来看,捐款者皆为富商和船主,可以看出这时青岛口已是“旅客商人云集于此”,较为繁荣的海港了。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天后宫又曾重修,又购置香火地二十亩,规模越来越大,今太平路小学一带均属庙产范围。
1897年,德帝国主义侵占青岛后,将天后宫一带划为欧人区。周围村庄尽被拆除。当要拆毁天后宫时,激起青岛商民无比义愤,群起反抗。德国提督慑于中国人民的威力,于是决定将天后宫从欧人区迁往中国人居住的鲍岛区,并在馆陶路一带拨给地皮准备搬迁。可是未及迁徙,德日易帜,日本占领青岛后,再未提及天后宫迁徙一事。
1939年,青岛商民集资对天后宫再次进行扩建,将戏楼钟鼓楼由前院中部向前延伸迁至现址,并在西院增建了殡仪馆。至此,天后宫经过七次重修已形成相当规模,共有殿宇十六栋,建筑面积一千二百多平方米,成为青岛市区唯一一处保持了明清风格的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
新中国建立后,青岛天后宫交文博单位管理使用,多次在其中筹办文物展览。
文革动乱期间,天后宫遭遇天灾人祸。殿内神像被砸毁,戏楼双层飞檐琉璃瓦被砸掉,两侧小门上“海不扬波”、“威武显灵”的匾额不翼而飞,门口旗杆遭到雷击,庙会被禁止,天后宫面目全非。戏楼、大殿、配殿以及东西厢房尚存。
1965年,天后宫用作市南区文化馆和少年宫的办公地。
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将天后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青岛市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通过一号议案,决定《尽快修复并合理利用天后宫》。修复工作自1997年2月26日动工,主体工程当年年底竣工。天后宫共有庙宇
16栋,建筑面积 1100多平方米,仍保持清代雍正时的建筑面貌。并将其辟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
1998年,天后宫进行大规模整修,
并从福建复制了丢失的雍正皇帝御赐的匾额,并引进名贵树种。1998年1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
1999年,天后宫庙会恢复。
2000年,钟鼓楼恢复。
2009年底至2010年初,民俗博物馆对天后宫戏楼进行了修缮。
现在青岛天后宫现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为二进庭院。其有正殿、配殿、前后两厢、戏楼、钟鼓楼及附属建筑共计殿宇16栋80余间,是一处典型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古建筑群。除戏楼为琉璃瓦盖顶,其它建筑物均为清水墙、小灰瓦,且经苏州式彩绘点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在整个青岛地区的古代建筑中,青岛天后宫的建筑艺术和彩绘艺术都是首屈一指的。
青岛的天后信仰,是由于青岛口与闽粤苏鲁海上贸易日益发展,从福建传播而来的。
天后宫的宫门
天后宫大门其实是个戏楼,称为青山大戏楼,大戏楼为两层楼阁,金碧辉煌,门前一把大旗杆和两只大石狮和五彩缤纷的立面装,显得青岛天后宫十分气派;二楼中间悬挂的“天后宫”巨匾下面为波浪式的房檐,意为“进得门来,应无戏檐(戏言)”,也就是说拜妈祖不能当儿戏。据说这座戏楼内装饰有文房四宝、希世古懂、各种用具,可惜不对外开放。
进入内,有岫玉白菜一座
一块价值160万的玉白菜,这么大的玉白菜实属少见。玉白菜旁边还有一棵人参。白菜谐音百财,加上人参,便是才不离身的意思。
过了戏楼,就进入到二进制的场院。
左右两边是传统的寺庙建筑钟楼和鼓楼。
两个石碑
前为药王神殿
小殿堂供奉药王孙思邈。
民间艺术展厅
桂花树
大桂花树,因其花为朱红色,亦称“朱砂桂”,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满树桂花香溢四处,
右边为送子娘娘
小殿堂供奉了送子娘娘
民间展厅
卖艺术品的店铺
中间有大鼎一座
大鼎有一个缺口,从缺口可以看到里面一个半径30厘米的圆形方孔钱,方孔钱的方孔里挂着一口小钟,用硬币掷,掷响小钟便财源滚滚站在鼎着的龙的前方掷硬币方灵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