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之崂山揭开太清宫地界背后故事

(2017-06-26 16:50:30)
标签:

太清宫界

太清宫

分类: 崂山文化
      太清宫也称下清宫,是崂山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处道场,初建于公元前140年,距现在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其范围包括上清宫、明霞洞等。历史上由于崂山地产之争经常发生,为避免起纠纷,政府多以刻石为凭。

        民国年间太清宫监院周宗颐编纂的《太清宫志》一书,书中详细描述了太清宫的地界。从中可以看出,太清宫曾经的地界确实很大,仅山场就有东、西和南窑三处。其中对西分看山庵及山场四至描述是:

   “八水河庵、砺庵子、阴凉涧庵、嵖峨庵、半截岗庵、流砬庵、俗呼愁后、天门后庵。本宫西山,古有至界字据九处,西至梯子石顶、陡口子、豆腐石;西北至天门山、洪冠顶、大平石上刻立太清宫界石字据;东至玉皇庙庵子东河底为界;南至大海;东北至花花浪子,有大立石,上刻立太清宫界石字据;东北头河上流,有道士屋、猪尾石,上刻立太清宫东北至界石字据;北至大平顶,大平石上刻立太清宫界石字据;东南至八水河西崖,大立石上刻立太清宫界。”

       周宗颐编纂的《太清宫志》一书中,还有一段重立界石碑记:

     “敕谕劳山太清宫藏经所原有供奉香火山场地土四至,兼窑头脚庵山场地土四至。经两院及两道并本府委掖县县丞潘英、本县刘应旗,踏勘古四至,东至张仙塔海,南至海,西至八水河,北至北山后底分水河,共地壹百二十七亩九分六厘,并至内山场松柏杂树,俱供香火,不许居民采樵,违者禀官究罪。众此合行致牒,栲栳岛巡检刘默,即便亲诣太清宫,查照四至分明,速立界石,以为看守藏经、供奉香火之资,毋使民间混争,永为遵守施行。
万历卅一年三月十二日,莱州知府龙文明,本府署县事海防同知谈诉,仝立界石八处。
一、八水河西崖刊立界石字据
二、上柏茂林河东河西,刊立两界石
三、面山庵子后路两旁,刊立界石字据
四、面山后大路上,东曰东坡,上下刊立两界石
五、分水大河南崖路傍,刊立大字界石字据
六、分水河底大石桥左右刊立两界石
七、分水大河东头村前,河南崖刊立界石
八、分水大河东头河南,戏台东南海崖顶,刊立界石字据
共立界石八处,永远遵守,不许损失,如有故违,损毁界石字据者,禀官究办。北至面山庵子后,东山路口顶,以东西分水大河为界;路口以东分水大河底,东流直至入海为界;路口以西分水河底,西流并八水河,南流直至入海为界;分水河以南山场地土:东至海,西至八水河上头、上清宫前,南流入海,皆是本宫供奉香火之庙产,并无民居。”

       太清宫内宫界四至刻石。

       在太清宫三官殿通往三清殿的夹道旁石上刻有一段文字,记载着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太清宫复宫后,莱州府判明的太清宫之属地四至,文为:“太清宫供奉敕谕藏经香火山场地二四一亩。东至张仙塔,西至八水河,北到分水河,南至大海。奉来州府知府龙并两县委官查明至内为全真道士看守之资及脚庵一处,俱供香火并无民地,永不起科。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三月二十一日立。拙子贾性全等重新石匠石中珩”。此刻石为官府所立。并由即墨县令刘应旗“躬诣察勘得地一顷二十七亩有奇”,作为 “供奉藏经地土”。此刻石为官府所立,以避免后世当地农民与太清宫争地而引起纠纷。

文化之崂山揭开太清宫地界背后故事

 

  在上清宫院外东北角有一石崮,有石刻的田亩地契文书,其内容精确记录清嘉庆十五年时量清的庙产数目。

文化之崂山揭开太清宫地界背后故事

  文化之崂山揭开太清宫地界背后故事

 在去上清宫的路边。

文化之崂山揭开太清宫地界背后故事
 

“海印寺西北界”   (即太清宫西北界)

      这块石刻的,“海印寺”三个大字霍然在目,这块石刻未被破坏,可能是道士们的疏忽。但“海印寺”上面还有两个字被铲掉了,很像“敕建”二字。说明憨山和尚也是有皇宫背景的。

文化之崂山揭开太清宫地界背后故事

文化之崂山揭开太清宫地界背后故事

 旁边还有刻字。

“...登莱青兵備道李莱州府正堂邓即墨县正堂李委鳌山司处巡检邹和鼎重立太清宫西北至界”

 在去上清宫的路边。 “重立”的背后也有故事。


文化之崂山揭开太清宫地界背后故事

“太清宫北至分水岭东西路界”

文化之崂山揭开太清宫地界背后故事
  
分水岭至上清宫之间
这是又一块太清宫北至分水河界,刻字比较清晰。这块石头上明确标明了三个年代刻下的界标。

文化之崂山揭开太清宫地界背后故事

明朝万历十八年二月
文化之崂山揭开太清宫地界背后故事
 清朝嘉庆七年十月
文化之崂山揭开太清宫地界背后故事
 
清朝嘉庆九年八月
文化之崂山揭开太清宫地界背后故事

 南天门山口处的大石上。
     文为:“太清宫界”, 旁边有石刻大字“南天门”和,离此石刻北100米有“太清宫至”石刻。

    此石刻青岛晚报刊登后,引起有关专家的重视,崂山地方史专家王瑛伦先生写文《太清宫西界解谜》揭开答案:“市民宋立嘉和他的朋友们在崂山南天门和北天门之间的一座山梁上(此地叫做天门口)发现了一处“太清宫至”的界碑,这比史料记载的太清宫庙产向西扩大了5公里。这确实是一个喜人的新发现。
  “太清宫至”界碑的发现使太清宫西界变复杂了,出现了三条不同的界线。一条是刻记在太清宫内明朝万历28年文书规定的八水河界。再一条是八水河西山坡上五处“太清宫界”石刻的连线,这条界线现在文献上尚缺记载和说明,但它实际存在,使太清宫西界向西扩展了约1公里。这第三条就是新发现的“太清宫至”了,它实际上是把太清宫西界由八水河向西延伸到了天门涧,扩大了约5公里。这是怎么形成的呢?似乎是难解的谜。但2004年6月26日牟孝勣先生于八水河意外发现的“正堂程判”碑,却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正堂程判”碑,共有319字,其中31字辨认不清。它是光绪十年官府对八水河至天门口十里山场归属的一个判决词。碑头横刻“正堂程判”四字,正文第一行开首即为“勘讯得崂山八水河至天门口东西约十余里,山岭重叠,其间并无……”此处的天门口就是“太清宫至”界碑所在地。碑文接着说明了在这块山场上所发生的事情和官府的判决。这里原本是官山,可是太清宫道人以历年完二分粮的办法“影射”该山为庙产,犯有“影射之罪”;而“愚民”将山上树木砍光,使其“濯濯焉”,犯有“擅伐之罪”。最后官府为了照顾各方利益,“秉公酌断”,将这十余里山场作为十分,“以八分仍归官山,许居民人等取草牧放”;“以二分作庙产,准道人管业”。最后强调其“四至立石为界”。
  正堂程判碑明确告诉我们,太清宫道人私自扩展了庙产,将八水河至天门口的十里官山强占为己有。为什么说到“天门口”呢?判词开始就告诉我们,官府经过审讯和实地勘察道人把界碑就刻在天门口,即现在发现的“太清宫至”刻石。再根据这块界石不太规范的字迹,我们可以推断,“太清宫至”这四个字是太清宫道人私自刻的,绝非官府所为。时间只能在明朝之后,道人开始完二分粮之时。如果说明朝为太清宫定界前就有此界石,不会判道人犯有影射罪,只能说其私自恢复明朝官府定界前的边界。八水河西山坡上的多处“太清宫界”刻石,就是光绪十年官府为太清宫扩大的那“二分”庙产所立的四至界石了。
文化之崂山揭开太清宫地界背后故事

文化之崂山揭开太清宫地界背后故事


 

在化化浪子石刻旁。文为:“太清宫界”,“ 化化浪子”

 

文化之崂山揭开太清宫地界背后故事



文化之崂山揭开太清宫地界背后故事

 在烟袋锅山口的巨石上。文为:“太清宫界”。

文化之崂山揭开太清宫地界背后故事

文化之崂山揭开太清宫地界背后故事

在北光光雕顶山口的巨石上。文为:“太清宫界”。

文化之崂山揭开太清宫地界背后故事
在北光光雕顶卧驼峰的巨石上
文化之崂山揭开太清宫地界背后故事
梯子石古道旁的的巨石上。文为:“太清宫界”。
文化之崂山揭开太清宫地界背后故事


文化之崂山揭开太清宫地界背后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