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崂山明霞洞位于昆仑山南边的玄武峰下,是一个天然石洞,海拔650多米,是一个花岗岩叠架洞,原来是上清宫的一处别院。明霞洞北依昆仑山之玄武峰,巍峨险峻,青松苍郁,奇峰环峙,南望远山外,海平如镜。其极顶为“北大顶”,上有小池,大旱不涸,名为“天池”。明霞洞东北1公里有一山峰,海拔766.3米,名万年船。由此再北去,经桑石屋、白石头窑可达海拔981米的天茶顶。明霞洞奉道教全真金山派,现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上清宫北登山,约行1.5公里即到明霞洞。






天池晴波


题刻“天半朱霞”。
“半天朱霞”题刻。在巨石之右,草书,邵元冲书。
“霞朱半天”四字,也有人念作“天半朱霞”,意思都是指朝霞映红了半边天。

题记刻石“孙真人紫阳疏”。
疏刻于明霞洞左侧,文为:“臣居东齐海滨,潜踪崂山上清宫明霞洞,修行五十余年,大悟千百遍,小悟不可以计数。自得道之后,每思皇王浩荡之恩,无由寸报,旦夕实切遑遑,忽闻朝廷差官,诏取天下玄文秘录,同洽并参,辞别师斗蓬张,遂即下山上京。至景州娘娘庙,天降大雪,七日七夜方晴,感刘知县会见,请留数月,同至千佛顶龚头村,修盖丛林一处。至嘉靖三十七年,功事完毕,赴京白云观,坐钵堂一年,造释门宗卷八部六册。阁老翟公銮、少卿龚公中佩者,二人具本呈进御览,敕封护国天师府左赞教,掌管真人府事。海岳真人,嘉靖庚申岁,秋八月望前二日,复将灵宝秘诀,清净真一,玉帝敕命,上药三品,自升而降,行坐运筹,水火既济,金液大还丹药,为真人供事,太常寺少卿龚中佩者,具本呈进御览,表臣之忠孝,勤慰圣心,得沐恩光宠褒。至癸酉岁春三月二十六日,复将皇经备述其始末玄奥,集成四帙,并及诸书丹诀,总二十六册,令徒子孙至鸾,具本呈进御览,于二十七日奉圣旨,这所进至秘留览,孙至鸾赏银千两,礼部知道。窃惟叨冒恩宠优渥,思欲补报,今将各经书,广行刊刻,流布传通。上祝圣寿无疆,永赞皇图悠久。海岳真人傅刻。”傅刻之“傅”字与“敷”字通用,乃陈述之意。此石刻,占明霞洞石之大半,字尚可扪读,疏中所述甚详,对研究崂山道教之发展,有参考价值。



陈沂的游记
游记为嘉靖十二年,其与即墨人蓝田同游崂山五日而写下的《鳌山记》,其中对于明霞洞的描写原文大致如下:“有北峰,峻极。山半隐隐台殿,至则陡峭攀绝,僧垂木阶下,乃援而升。有石洞,额大书明霞洞......";

题刻“明霞洞”。
明霞洞由巨石构成如厦,洞口南向,清代初年洞塌,洞额将埋及土中,刻石仍在,字径约40厘米。字为邱处机于金大安三年(1211年)题写。



诗刻“孙真人紫阳诗”。
诗刻于孙真人行觉题记之后,诗为:“隐迹云林不记年,冲虚清淡妙中玄。留经世远开迷海,阐教功多度有缘。派接七真辉玉性,丹成九转涌金莲。俄惊解化乘风去,常使同心思惨然。”
诗刻“持赠孙真人还元一首”。
诗为:“唐代真人思邈仙,同宗玄裔得家传。青蛇海上知无异,黄鹤楼中妙不传。炼已精修无上道,清音忠进至玄篇。停看不日丹成就,玉册旌书上九天。”隆庆三年(1569年)孟秋,文渊阁太傅翟銮题。
明霞洞
明霞洞洞额镌“明霞洞”三字,为邱处机于金大安三年(1211年)手书。洞原来高大宽敞,明代陈沂游记中记载:“其中空,洞如厦,环石如堵,前户后牖。”据《胶澳志》记载,金代大定二年(1162年)曾将此洞修筑为庙宇。清康熙年间,雷雨中山洞倒坍,大半陷于地下。 现今洞额"明霞洞"三字为清代书法家王序所题。




过此门,进入第二院落


夏天时节,门旁墙上有凌霄花盛开


地上有山丹百合


第二进院落

主殿为玉皇殿

玉皇殿前耐冬


主殿玉皇殿

重修后的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两侧分别为托塔天王和太白金星,东西两边为四大天王,十分神气,甚是威武。


玉皇殿左侧为龙王殿和玉液泉
自玉皇殿顺窄廊东去,有一袖珍殿堂,内奉东海龙王,龙王座下有一仙泉——
玉液泉,此泉常年水流不涸,清甜可口,夏凉爽宜人,冬温热十分。
千百年来,宫中道士吃水主要依靠不易察觉的三口水泉。这三口水泉分上、中、下三泉。其中位于神龛下面的上泉最为著名,被道士们称为“玉液泉”。这口水泉,泉水终年不涸,水质清冽甘醇,是道士们敬茶待客的上品水。
龙王神位下的玉液泉最为著名

玉皇殿右侧,西去,可到达第三进院落

门旁有620年紫薇树一颗

主殿为斗母宫
原斗母宫,建于元代。明代更名为“明霞洞”。




其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