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3月24日,崂山天晴,能见度极佳。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感崂山太清宫名气较大,决定一游。
本次旅游路线:大河东停车场->旅游大巴上行->太清宫
->垭口->青山村->索道站->旅游大巴下行->大河东停车场。
本次游览历经近1个半小时的徒步,总里程:3km。
大河东停车场

坐车到达太清广场

翠绿的海水犹如翡翠

买票进入太清宫。游览图

前行10米,左右为元辰阁和元君阁
“元君阁”位于元辰阁的对面,座西面东。也是太清宫的新仿古建筑,整个建筑高大雄伟工艺精湛。元君阁翘角飞檐歇山顶式仿古建筑,中国的仿古建筑建造工艺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元君阁门上的横匾,上书“元君阁”三个金色大字。
元君阁供奉的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全称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华北最受崇拜,因为她的"老家"在山东泰山。
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按道家之说,男子得仙称"真人",女子得仙称"元君"。泰山玉女,上通乾象,降临下土,坤道成女,故名"天仙玉女",又因神女身穿碧衣红裙,所以全称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的右边是送子娘娘,古代人们认为生儿育女是送子娘娘恩赐的,她能保护子孙后代平安成长。
左边是眼光娘娘,传说眼光娘娘能治疗各种疾病,保佑人们眼明心亮、身体健康。由于大殿禁止入内,送子娘娘和眼光娘娘的供台比较小,所以没有拍下来。
殿内两边供奉的是"八仙",这是碧霞元君左侧供奉的八仙:蓝采和、何仙姑、张果老、铁拐李。碧霞元君右侧供奉的八仙:吕洞宾、汉钟离、曹国舅、韩湘子。

前行见崂山太清宫,也称仪门。"仪门”其实就是原来太清宫的正门,也就是山门。那时“元君阁”和“元辰殿”等还没有建。“仪门”的中门只有真龙天子可以通过,所以一年到头都是大门紧闭。

在“仪门”的东侧有一棵古树,名曰“汉柏”,距今已经2110年了。


“仪门”中门上方横匾是杜颂琴所题:“崂山太清宫”五个金色大字。
太清宫内的殿宇共分三个院落。东面是三官殿,为三进院落.
太清宫垂花门楼扁额,进入此门为三官殿的第一院落
这是位于横匾下面的“轩辕黄帝出巡”图。

进入后,回看洞天福地牌匾。

进入院中,迎面一个崂山绿石,上刻“崂山太清宫”字样。院子的左侧又一棵高大的“山茶花”,树龄已经410年了。如今依然枝繁叶茂,鲜红的花朵挂满枝头。

白山茶
第三院落,也就是三官殿正殿。进入院门,迎面一棵“白山茶”,又名白耐冬。树龄410年,花季春天,花大重瓣,白色如玉,为山茶树之珍贵品种,太清宫独此一棵,观赏价值级高。以前它的对面有一棵红色的山茶花“绛雪”,开花时节,它与绛雪一红一白,交相辉映,争芳斗艳,实为太清宫隆冬季节的一大奇观。但是“绛雪”已经回天无术枯死了,我们再也看不到这个奇观了,后来太清宫把位于“三黄殿”的一棵600年的山茶花命名为“绛雪”,以对应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香玉》故事。

三官殿
正殿建筑属单檐硬山式砖木结构,殿内中奉天官大帝,左奉地官大帝,右奉水官大帝,左侧奉雷神普化天尊,右侧奉真武大帝,另有卫道护法的四大元帅壁画。
三官殿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距今有2100多年。最早为西汉御史上大夫张廉夫来崂山隐居时所建。殿内供奉三官神像,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道教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说。三官实际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3位部落首领尧,舜,禹的化身。三官殿主要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也就是我们的三位祖先尧、舜、禹。相传尧敬天爱民,上应天象,风调雨顺,被人尊为"天官"。舜在位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被尊为"地官"。大禹继承父业,三过家门而不入,治理了水患,理所当然地被尊为"水官
"。
殿内正中供奉的“天官大帝”,供台两侧有一对联,上联:有求必应保子孙下联:一帆风顺来求财。
天官大帝左侧是怒目圆睁的“水官大帝”。
三官的来历比较久远,就道教本身来说,在道教创始人创立道教时,经常为百姓治病消灾,使用的就是与三官相关的"请祷法"。就是先让病人承认有罪,然后将病人的姓名和服罪的意思,写在纸上,一式三份,一份藏在深山石缝中,交给天官;一份埋在地下,交给地官;一份投入水中,交给水官。如果三官接到信息就能为病人赐福、赦罪、解厄。
天官大帝左侧是慈眉善目的“地官大帝”。
三官殿的东西两侧墙壁上悬挂着四位“元神”画像,这是西侧的画像。
传说尧生有八彩眉毛,因敬天爱民,上应天象,天下风调雨顺,被后人尊为天官;舜长有双瞳孔的眼睛,因当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被尊为地官;禹因治理水患而被尊为水官。而道教文化传说中河图洛书的故事就与大禹治水有关。据说当时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大禹临危受命婚后第四天就率众治水,并且三过家门而不入。各种方法都用过了,大禹始终没有找到治水的良策。这天,他发现一只五彩的神龟出于洛水,背上的图案如同文字。。。这就是洛书的由来。在道家所研究的阴阳五行中,五行相克的道理取自洛书。传说大禹从河图洛书中悟出了宇宙万物的生克关系后,万事通达,掘九河,开九山,治九州,终于制服了浩荡的洪水。道教对于天地水三官的供奉也体现了道家对于大自然的崇拜,道家所倡导的也正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蒲松龄塑像

步月廊
通向“三清殿”的通道,一排石桌石凳拱游客休息,通道名曰“步月廊”。


“龙头榆”
在“逢仙桥”石阶旁,逢仙桥北端,有古榆虬枝盘曲状如游龙,有一株宛若苍龙的,树高15米,树干最粗处为3.7米。树龄已有1100余年,居全国古榆之冠。字刻于树旁石上,字径30厘米,另有小字一行,文为:“唐天甲子李真人哲玄手植”。青岛市杨慕唐行书。
“摸摸老龙头,一世永无愁;摸摸老龙尾,做事有头有尾;摸摸老龙背,长命到百岁。”走到太清宫的“逢仙
桥”旁,导游总是会以这样的开场白来介绍眼前的这棵1100多岁的老榆树,因其树形特别,犹似龙头,被人们
称为“龙头榆”。
此树高
18.8米,树围 4.1米。相传植于唐代,据记载,此树是五代时崂山著名道士李哲玄亲手所植。李哲玄
来到崂山后,在原有的“三官殿”和“三清殿”基础上,又建起了“三皇殿”,进一步完善了太清宫的建筑布
局,并率领宫中道士重修道路,栽植树木花卉,整理泉池及水排沟渠,使太清宫的园林提高到当时国内同类庙
宇的最高水平。而“龙头榆”旁有一大石,刻有“逢仙桥”和宋太祖赵匡胤敕封崂山道士“华盖真人”的记事
。相传刘若拙在一个大雪后的除夕清晨,在此处遇到一位老人,交谈一番后,觉得老人的学问高深。待老人离
去时才发现半尺深的积雪上竟没有老人行走的脚印,方知遇到了仙人,而这仙人,正是这“龙头榆”修炼成仙
的化身。
这棵弯弯曲曲的老榆树,因为它是唐朝道长李哲玄亲手栽植,所以把它称为"唐榆",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榆树叶面上有一层沙质,摸上去比较粗糙,所以它的学名叫"糙叶树",又因为它树干盘曲,形状似龙头,又被称为"龙头榆"。现在这棵树高约19米,树冠东西长25米多,南北约33米,遮荫面积达一亩多地。
“龙头榆”是太清宫的标志性景观,游客在这里总要详细观察评头论足。

海印寺遗址
位于崂山太清宫三清殿门前,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为明朝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所创建。当初规模气势宏伟,香火旺盛。后因庙产纠纷与太清宫道士诉讼于官府,直至宫廷,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万历皇帝降旨毁寺复宫,现仅存残基和堆积在残基上的加工精细的花岗岩旧石料。地基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海印寺遗址,明万历十三年憨山大师建海印寺於宫前,二十八年降旨毁寺复宫”

绛雪
过神水泉,前行,可达太清宫西面是三皇殿,为长方形院落,并排有两座殿堂,主殿是三皇殿,东配殿是救苦殿,西配殿是耿祖祠。院落内还有名闻天下的绛雪和汉柏凌霄。院中两棵带有灵性的千年古树,让游客浮想联翩流连忘返。
三皇殿院内东侧的一株,“山茶花”,树高冠大,几乎占据了半个庭院,即《聊斋志异》中所描述的花仙“绛雪”,此树树龄已超过610年,为崂山耐冬之最,树高6米,胸径56.9厘米,冠幅8.7米,现仍枝叶繁茂,生长旺盛。花期自11月上旬到来年6月中旬,雪天仍花红如火,蕊黄如金,叶绿如翠,是崂山珍贵古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题为《香玉》的小说,其中穿红衣的花神“绛雪”,即指此树。如今,树前立石勒“绛雪”二字,以供观赏。
传说是明朝的崂山道士张三丰从长门岩岛上移植过来的。国内植物学家对这棵山茶评价极高,认为它是国内山茶树中最大的之一,属于国家级的古树名木,作为青岛的骄傲当之无愧。这棵耐冬开的是单瓣红花,当花盛开时,每朵花在开放时都贴到了叶面,好像在树上落下一层厚厚的"红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来太清宫后,见到这棵耐冬花红似火,热烈而庄重,恰好上清宫中有一株白牡丹,花朵硕大,灿烂似锦,经过他的想象两株花变成了对爱情和友谊坚贞不渝的女子:绛雪和香玉。这棵树就是蒲松龄老先生《聊斋志异》"香玉篇"中"绛雪"的化身。"绛雪"就是红色的雪的意思,随着《聊斋志异》的流传于世,这棵山茶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连环洞”
在劈石洞略西之幽静处,有东西两洞口,洞内相通,可容数人,传为明代张三丰及宫中道士修真处。字镌于东洞额上,横排隶书,字径80厘米,书。


可达混元殿
供奉太上老君
混元殿在太清宫的现代供奉神仙仿古建筑中,规模是最大的。

建设中的高达38米的老子露天神像

崂山诗刻

出太清宫,向垭口等去
远观瑶池和蟠桃峰



到达垭口
狮子岩

青山渔村牌坊

远观青山渔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