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仙府位于峡口庙村对面的烟台山半山腰, 峡口庙村紧靠S214省道,因其地南北诸山,劈分如峡,故名峡口,为东入仰口之要道。峡口庙村原有庙,为崂山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创建于唐代。该寺为唐代普丰和尚所建,初名大悲阁,内祀如来。明代由寂云和尚重修,清嘉庆年复又重修,祀观音,移佛像于后殿。1939年时尚完好,住持为能隆和尚,有僧4人。1959年时该庙已倾圮,1966年拆除。现阁已倾圮,在附近新建了供奉胡三太爷的北京仙府,当地人仍称为峡口庙。在北京仙府的东面的下方,新的峡口庙正在重建中,规模很大,部分主体已完工,已进入彩绘贴金阶段,现没有开放。
北京仙府防火期有人把守,一般说来,只要说自己去烧香还愿,还是能够进入的。
烟台山,此山虽小,但如访当地旧居老者,则颇有故事。烟台山为地图标注,所谓官名。想其定为古烽火台而来,而观此山所辖位置之险要,古代应为沿海重要的军事要地。当地人又称此山为围子山,围子的来历应为山顶至今尚存的石寨。沿着村中的小路迤逦而上,山不高但陡峭,汗流浃背后达到山巅,可看到一座巨大的石寨。寨墙高约二米,依山势围山而建。崂山有许多山头有这样的石寨,大多为清捻军时所留,有说为捻军的山寨、有说为当地百姓防捻军而修建。
烟台山山顶另有一奇石,名“嘎噔石”,顾名思义、风起石动,形摇声朗,发出“嘎-噔,嘎-噔”的响声。此石是东南-西北走向的巨石,而细说起来,其石来历及传说颇有传奇,从远处看该石昂头向海,形似巨龟,更为神奇的是其背上上驼着一个大大的石刻“寿”字,石刻痕深,蕞尔小山几成不毛之地,竟有如此形神俱佳之石刻,不免令人啧啧称奇。而石刻的来历也有说法。
传说唐朝初年,李世民发兵东征高丽,到了海边,与征剿的目的地隔海相望,兴致勃发,谈笑风生间,猛低头,豁然见脚前一巨岩,酷似一东南西北走向、正欲纵身入海的海龟。世民与众臣都认为,遇龟乃祥兆,遂命内侍取来文房四宝,在那石龟背上写下一个大“寿”字,这字一直保留至今。此为民间之传说,此寿字应为当年驻守石寨的人所刻。
围子山侧有深涧就是有名的“万人坑”,解放战争时期,以附近柳沟村王存俭为首的还乡团捉捕地下党及无故百姓,多驱赶于围子山顶侧深涧毕命,涧内尸骨成堆,惨不忍睹。后人称此峡谷为“万人坑”。七十年代附近的村民小学经常组织学生来忆苦思甜,而现在山高草密,万人坑只剩下在课本中的名字了。
即墨清代贡生黄肇颚《崂山艺文志》言起仙台也在此地,曰“台圆如突,先九世祖墓在焉。”,在山顶看不出有墓的痕迹,但山顶其形态确如台圆如突,莫非真有大墓在焉?
从青岛出发,沿滨海大道过仰口隧道,前行到岔口,左转S214公路,前行到峡口庙村

从公路上远看北京仙府和新修的峡口庙

从此处上山

继续上行

远看北京仙府

近了

穿过山门


到达北京仙府



功德碑

推门进入

正中供奉胡三太爷


右边胡三太奶

左边老姑

旁边胡金莲和胡金英

旁边四仙姑和董仙姑

出门,从左边石阶路向上,又见一狐仙庙,里面供奉胡三太爷


倒也省事

继续上行,到达一个平台


神水泉
附近村子的人来此烧香,临走时都灌上一些泉水带走


观海亭

继续上行,到达一个石洞
山洞,胡仙洞,狐仙洞

抬头看

向山下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