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2015-03-26 17:12:28)
标签:

文化

崂山

山村

马鞍子旧村

分类: 崂山文化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马鞍子旧村在流清河村北,流清河水库的西北,三面环山、一面朝海,海拔100多米,是一个盘踞山顶的小山村。这里周边怪石嵯岈、松竹茂密、涧水潺潺、空气清新、风光秀美,因村后有一块巨石酷似披挂马鞍的战马,故名马鞍子村。村民均为王姓。
   据说距今约一百五六十年前,马鞍子村山上的这片山林归小河东村一大户人家所有,为了不被盗伐,大户就雇佣了本村的王明卷等两人先后来到这片荒山野林开荒造田、盖屋看山。后来两人各自娶妻生子,繁衍后代,至今已传到第七代。
        1971年沙子口人民公社决定在此修建一座水库,公社所属38个生产大队上千名青壮年劳动力轮流涌向这里,开始了“愚公移山”式的艰苦创业。经过10年的大干苦干,位于马鞍子村村下的这座水库终于落成。  
       1994年春到1995年冬天,由沙子口镇政府、村集体和村民个人三方出资,在烟云涧村西0.5公里处建起了总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的马鞍子新村住宅楼,居住在山上的50余户村民全部迁到了山下,结束了长达150多年的山民生活。 村子虽搬迁,村子周围的果树却保留下来,樱桃、桃树、杏树、苹果树、梨树、枣树、柿子树等也是比比皆是。
       上世纪八十年代蓝水老先生在重游马鞍子村时,忆起当年和周至元一起游崂山,在马鞍子村过夜时写了一首诗:“五十年前同看山,晚来借宿扣云关。故人久卧松楸下,老我犹来宿此间。”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马鞍子旧村处在一处极佳的风水宝地。“凡宅左长流水,谓之有青龙;右边饶长道,谓之白虎轩;前有浅池塘,谓之朱雀临;后方靠丘陵,谓之玄武地,为最贵地。”“青龙宜紧不宜迫,案山要近明堂卧。”风水宝地的构成,不仅要求四象毕备:玄武垂首,朱雀欣舞,青龙环绕,白虎驯伏。还要求北面主龙脉要绵延不绝,南方朝案山远近呼应,左右两侧护山拱卫,中间的明堂地势宽敞,且有流水瀑布环抱,玄武方向的山峰垂首不语,朱雀方向的山脉欣喜歌舞,左之青龙山势要起伏,右之白虎山形要柔顺,这样的环境就是“风水宝地”。此村三面环山、背靠巍峨雄浑巨峰,南面朝海、东面流清河从村左面流过,折到村前,被大坝阻挡,形成流清河水库,而在堪舆学中,水主财,成聚财之气。从而形成了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的绝佳风水格局。正所谓:“靠山起伏,高低错落,曲曲如活,中心出脉,穴位突起,龙砂虎砂,重重环抱,外山外水,层层护卫。”因此从居住环境生态学来看,正是理想的建村居家之所。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流清河水库,也叫东风水库,修建于1971年-1981年,距离海边1公里左右。水库大致呈南北走向,岸线曲折,皆为花岗岩山体,大坝建于水库南部,双曲拱形石坝,坝高68米,长200米,库容量270万立方米。2006年水库进行加固和扩容,真是“高峡出平湖”,不但解决了崂山南部居民的吃水问题,还给崂山旅游增添了一个新的旅游景观。 “流清河水库”有“崂山第一石坝”之称。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马鞍子村的山上有一块被雷电劈成两半的巨石,这两块石头被人称为“左青龙”、“右白虎”。前倾的一半石头压在前坡两块与其差不多大小的石头上,形成了一个天然石洞。相传在马鞍子村两位王氏先祖到来之前,曾有道士居住在此洞中,山洞的前后有道士用过的石臼、石碾等用具,石壁上有道士的石刻。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过流清河水库大坝,前行不久,即可到达马鞍子旧村。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一座漂亮的小楼,可能有人居住。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继续前行,村内果树比比皆是,此时正值樱花盛开,抬眼望去,整个村子坐落在花丛中,但寂静无声。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沿着村中的小道上行,路的两边是盛开的樱花树,花香迎面扑来,耳边却是嗡嗡的蜜蜂声。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看到盛开的桃花,此情此景,不由得想起了唐朝崔护诗的那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映入眼帘的满目是花儿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怒放的樱桃花朵挂满枝条,花团锦簇,洁白如云,吸引着蜜蜂起起落落忙碌不已。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沿着村中的小道,上上下下,漫步在村中,好像回到了某个时代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山村的小道上长满了野草, 房屋被当地村民放弃。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一片旧像遍布着历史的沧桑。
看着这些断壁残垣,心中不由感慨,似乎好像丢了什么东西,又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进入一家院门,只见院中杂草丛生.房屋大半坍塌,屋顶的苇箔散乱耷拉着,陈旧寥落的景象令人惋惜。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辗转来到村后,路旁一块酷似马鞍的石头,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马鞍前桥高后桥低,和真正的马鞍差不了多少,酷似披挂马鞍的战马,就是马鞍石。也许多少年后,马鞍子村已不复存在,但马鞍石仍旧诉说着一个崂山山村的兴衰史。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文化之消失的崂山山村马鞍子旧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