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之崂山那罗延窟

(2015-03-18 14:04:59)
标签:

文化

崂山

那罗延窟

分类: 崂山文化

文化之崂山那罗延窟    

      那罗延窟位于崂山东麓的那罗延山,是一处天然石洞。那罗延窟位列崂山十二景第九景,在梵语中,“那罗延”是“金刚坚牢”的意思。由于此窟由花岗构成,与梵文的那罗延名实相符,因此僧侣们称此窟为“世界第二大窟”。为崂山名景之一——“那罗延窟”。   

       那罗延窟在距华严寺西1.5公里处,是花岗岩崩塌洞,宽约8米,高30米,深36米,四壁削立,底石光平,顶有圆孔,天光射入。洞内崖壁上的题刻,为民国二十二年六月(1933年)。

       窟门北向,踏梯石始可上,窟内南壁上有薄石架出约丈许,好像阁的复板,相传很久远的年代,有个西方哲人在窟中说法,这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那罗延窟”。据记载,达观禅师和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都曾在此坐禅,此即崂山十二景的“那罗佛窟”。那罗延是梵语坚固的音译。清代文人蓝立世诗云:“华严之西那罗窟,穿衣怪石竟鸆H。游人晓起理轻策,云梯直上蹑鹏鹘。”

        那罗延窟名称的起源很早,据《华严经》记载:“东海有处那罗延窟,是菩萨聚居处。”据历史典籍记载,明代高僧憨山在五台山修行时,从《华严经》上看到记载,从五台山不远千里来到崂山,在那罗延窟里坐禅修行两年多。  
       但据现代地质学研究证明,崂山的所有洞穴都与第四纪时期古冰川运动有关,那罗延窟也不例外。第四纪早期气候寒冷,崂山的大部分地区为冰川所覆盖,冰体渗入那罗延窟附近的节理缝隙后,由于冰冻作用不断膨胀,使节理裂隙增大,冰川滑移时,就把岩层中的花岗岩块带走,成了一处特殊的古冰川遗迹,留下了今日所见到的洞穴。如此巨大的花岗岩洞在国内尚不多见。

     《华严经》中记载:“震旦国有一住处,名那罗延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那罗延窟位于那罗延山的北坡,是一处天然的花岗岩石洞,四面石壁光滑如削,地面平整如刮。石壁上方凸出一方薄石,形状极似佛龛。洞顶部有一浑圆而光滑的洞孔直通天空,白天阳光透入洞内,洞中十分明亮。
         据《憨山大师年谱疏》记载,憨山在五台山修行时,从《华严经》上看到有关那罗延窟的记载,遂不远千里来到崂山,在那罗延窟坐禅修行两年余,原来想在窟旁建寺,后因地域限制,不宜扩展,更觉得建筑材料运输、施工等多方面都有困难,才易地太清宫处建海印寺,引起一场长达16年的僧道之争。因此窟结构独特,并载入宗教典籍,所以被誉为崂山名景之一——“那罗延窟”。

  石壁上方突起薄石一方,形似佛龛,洞顶有一个深圆的洞孔,光亮由洞孔透入,照得窟内十分亮堂。据佛门弟子传说,“那罗延佛”就是在这座石窟中修炼功德圆满后,凭巨大法力冲破圆孔成佛升天的。“那罗延”系梵语音译,意思是“坚牢”。这座洞窟通体为花岗岩结构,其坚牢程度可想而知,但当年不知什么原因竟形成这样一个巨大石窟。僧侣们称之为“世界之二大窟”。据<<憨山大师年诱疏>>记载: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2年)4月8日,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由五台山慕名而来,在此窟内禅修二年。窟周围山高谷深,风景绝佳。

       

经华严寺,沿石板路行走约半小时,即可远望那罗延窟

文化之崂山那罗延窟

 

那罗延窟是个天然的石洞,洞口开阔,给人以一副高不可攀的感觉,四壁光滑,底面平整,宽约七八米,高三十余米,深约二三十米。
文化之崂山那罗延窟

从洞中看外面的世界。

文化之崂山那罗延窟
平台距洞口不到五米,还有人在崖壁上凿了蹬脚孔,可以攀登了。沿洞洞攀上,入洞

文化之崂山那罗延窟

文化之崂山那罗延窟

      洞顶有一浑圆而光滑的洞孔,天光由此投入洞中,颇似火山喷口。  据说这个洞原来没有孔,那罗延佛在成佛前带着徒弟在此洞修炼,当他修炼成佛后,凭着巨大的法力将洞顶冲开一个圆孔升天而去,才留下这么个通天的圆洞。
      攀进洞后开始向上约呈六七十度的倾角,可以攀爬,角度越来越大,脚下的摩擦力越来越小,一不小心滑下来可不是闹着玩的啊,要是有两个人的话,还可以相帮着攀上上面一级,又可以前行几米了,没有专门器材要想爬上洞顶是不可能的。望着上面很陡的洞顶,只能歇脚停手下来出洞,顺原路返回。
文化之崂山那罗延窟


文化之崂山那罗延窟

 

附记1 那罗延窟记【清】黄宗崇
  环大海,绝群山,可二十里,而为那罗佛窟。二崂之胜以百数,兹与八仙墩其最也。窟居南山之枝,北出而突,为危岩,石根深蔚,若门梯,层石两折而上,其中空洞,宛若堂奥。其上高数丈,若大佛龛,中可容数十人,不能上,望见之,螺旋上开,仰首蔚蓝,如井中观。命童蹑窟之巅,视窟中仅见其半,以比八仙墩之裂山坠石而成者,盖又奇焉。信古佛之遗迹耶!每怪造物者之于奇特名胜,必置深幽之处,似不欲炫其奇。今观兹窟与墩,皆避迹绝海之滨,跫然空谷,寂寞于樵夫牧竖之登陟而已。噫!知愈希,其奇益甚,又安识夫山经所载,不更有异境也!自古奇伟灵怪之观,固不系乎人之知与不知也。
  【作者简介】 见黄宗崇诗《九日同游九水二首》。本文选自周至元《崂山志》。

附记2 华严洞

     由那罗延窟顺涧北上,在绝壁下有一山洞,名华严洞。洞口东向,可俯瞰大海,洞前有平地,相传是明代黄宗昌初建华严庵的旧址。从这里沿径西上,再行1公里就到明道观。明代黄宗昌《崂山志》记有:“华严洞,在那罗延窟涧北,洞东向,石壁万仞,沧海在足下,沐日浴月之胜,举目得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