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2月5日,天晴天蓝,能见度非常好,寒风凛冽。
今闻寒冬日,北九水现冰瀑奇观,难得一见,急驾车去北九水。到时已经是下午13点,尽管艳阳高照,但寒风吹在脸上,仍觉刺骨。本次旅游路线:自驾车由汉河入->经南九水
->内一水->太和观->双石屋->检票口 ->
内四水->冷翠峡->潮音瀑->折回内四水上行->四水垂帘->人造天桥->凉亭->原路折回->双石屋>旅游公路->卧龙村->海滨公路。
北九水景区内历经2个多小时的徒步,总里程:6km。看冰瀑主要在四水俱化潭、七水冷翠峡和九水潮音瀑。



北九水景区游览地图

自驾车过内一水的“滚水桥”,右拐上行,左边有一道观,为太和观。
太和观
太和观,又名北九水庙,位于北九水的涧北,与北九水疗养院隔水相对,由此西北为外九水、东南为内九水。太和观北倚卧龙山,苍松修竹,古木澄潭,构成了幽雅寂静的环境。太和观创建于明代天顺二年(1458年),正殿祀真武,在大殿东壁嵌有《重修九水庙碑记》,字已漫漶不清。大殿石柱有一幅楹联,左为“龙扇初开四大天兵分左右”,右为“珠帘才卷二十八宿列东西”,字径约15厘米。另有诗刻嵌于太和观东壁,保存完好,刻石长可1米,诗为山东抚军崔应阶之《玉鳞口》七律,此为其真迹。清代乾隆年间,知县叶栖凤在太和观厢房设“石屋书院”,供即墨县一批生员在此攻读,道光中期废止,直到民国初期,观中之西厢房仍存有该书院的大量古书。青岛解放后,在太和观旧址设九水小学,现改建为九水饭店。清初莱阳文人孙笃先有《太和观》诗为:“茅屋倾欹柴户闭,绕门修竹几竿遮。道人十日九不在,游客空来踏落花。”

内二水

双石屋停车场对面的山峰像什么?
将军崮

双石屋
太和观东南约1公里,北山坡有两巨石相临,此处有村名双石屋,是一个景色幽深的小村。其北有高山,即大劳崮,崮顶两岩对峙,瀑从峡间飞下,如长剑倚天,涧水东流为异云河。在双石屋村东河谷大石上,刻有“江山如画”四字,字径1米。清代胶州著名文人王大来有《双石屋访华山人》五言律诗:“一流合众派,千里响春雷。水逐千峰转,人穿九曲来。天光随笠小,树色到门开。采药山翁去,夕阳犹未回。”
郁达夫的七言诗
在路侧巨石上,还刻有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七言诗,幅高4米,该诗为郁达夫1934年游崂山所作。

步云桥
1994年4月28日在村中建造了一座石桥,取李白游崂山诗中“飞步登云车”之意定名为“步云桥”,桥头立一石碣,镌刻有209字的《步云桥记》。缓步桥上,拾取四周景色,别有一番情趣。


内三水
这里是内三水。内三水右边这块大石头,边上有个圆形的小水池,一般不太引人注意,但它却有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叫“螺儿石”。传说刚结婚的小两口,到这儿来拿一块小石头往小水池里扔一下,如果第一下正好扔准了,就会生个又白又胖的大儿子。

鹰愁涧
在这个峡谷中,从前栖居着许多鹳鸟,峭壁和山崖上多鸟窝,故三水这段河涧又名“鹰窠河”,亦名“鹰愁涧”。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秋,著名文人高凤翰游北九水时,写有《鹰窠涧》五言律诗,镌刻在内三水涧中巨石上。


无极潭
“ 无极”取自于《老子.第二十八章》“复归无极”。老子认为水性最接近于道性,提醒人们学水修道,才能恢复到与道一体,回到朴素纯真状态,执守中道。老子说的“守中”即“无极”。


内四水
从内三水上,境渐高,路越纡,景色也愈奇。乔松满谷,流水淙淙,云雾缭绕,山峦时隐时现。涧对岸有一峰如削,秀出云端,从东南方飘来之云雾往往被此峰分切,故名“斩云峰”。1980年夏季一场暴雨中,此峰被雷击而腰截,如今只存峰尖的下半截。另有观景亭高耸于南岸,该处河南岸山中有石门,高如城墙,人可穿行其间,以此为亭名。在亭旁卧石上刻有“石门亭”三字。
内四水有齐物泉、自取潭、俱化潭、中虚潭、斩云峰和风凰峡、双水石和象石等景点。
这里有一条循环线,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去蔚竹庵的指引牌。沿内九水河谷可从两条线路游览蔚竹庵:一条是从这里的内四水向上沿山谷上行,走过几座悬索桥,就进入了一个翠竹葱郁、古树参天的清静世界——蔚竹庵。游完蔚竹庵,沿山路向上绕行,又可到达观景台。后向下绕行,便进入“北九水画廊”的尽头——潮音瀑。然后可沿九水游览线返回。也可以先沿山路游完九水,之后从潮音瀑走循环线去蔚竹席,再返回。
自取潭


石门亭
从山外上行到内四水,右边岩石高耸突兀的地方建有一座亭子,边上石壁有镌刻的大字“石门亭”,可惜石壁被落叶所覆,已少有人可观得此名。其名缘于亭上方的一座天然石门。石门横跨山涧,涧为风口,立此门下,但闻风声阵阵,自门中如水川流而过,故蓝水名此门为“风石屋”。其门水绕山前,风水相和,别有意趣。此为一门,可名其为“风”。

俱化潭
“俱化”取自《庄子外篇·山木》:“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内五水
去五水途中,南岸悬崖垂石如裳,望之如士大夫拱手相揖,刻有“大夫石”三字。内五水山谷尤狭,涧南悬崖陡壁高约100米,色赭黄,石纹纵横有致,斑驳绚烂,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因其色彩如凤似锦,故名“飞凤崖”,此三字镌刻在谷中圆崮上。飞凤崖下有“凝碧潭”,清极而色碧。
内五水有养生泉、有间潭、得鱼潭、飞凤崖等景点。


得鱼潭


有间潭


飞凤崖
稍偏东有座山峰,夹在两座突出山峰中间的地方,活像一只凤凰,正展开翅膀,凌空欲飞。这就是有名的飞凤崖,这处景观被称为“丹凤展翅”。说起这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来,还有个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哩!古代的峪山属即墨县管辖。传说很早以前,有个姑娘模样俊俏,心灵手巧,绣花的手艺远近闻名,绣花花香,绣鸟鸟飞。县官费尽心机想霸占她,可是派了3个媒婆都被撵了出来。于是,这个县官想出了一条毒计,限她3天之内绣出一件皇上穿的龙袍,上面要有“二龙戏珠”,珠要会滚,龙要会飞。绣成了,他可以向朝廷进贡,升官发财;绣不成,就要派兵抢人。谁知道这位姑娘只用了两天就绣成了。县官把龙袍抖开一看,没想到两条金龙张牙舞爪扑了上来,一下就把他的胸膛抓开,掏出了他的黑心,驾着云彩飞走了。皇上听说这件事后,勃然大怒,派兵包围了姑娘的家。这时候,姑娘正在绣一只凤凰,还剩下一只翅膀上的3根翎毛没绣完,忽然听见门口人喊马叫,大吃一惊,绣花绷子掉到地下摔散了。转眼间,绣锦上的凤凰驮起姑娘就从窗口飞上了天空,因为有只翅膀没绣完,所以飞着飞着力气不够用了,只好在这儿落了下来,变成了这座“飞凤崖”。您看,那“凤凰”到现在还在抖动翅膀想飞向天空呢!






内六水
山道随水势弯弯曲曲,水随山转,人傍水行,至内六水更入佳境。南岸道旁有一潭碧水,名“镜天潭”,潭旁有一巨石,上平如台,台上置石桌、石凳,名为“观音台”。居台上,可领略此处的奇异风光,能望见六水南岸的天印石,又称“马首是瞻”。涧北有赭黄色崖壁拔地而起,高数十米,状如船帆,石纹纵横相缀,在阳光下灿烂似锦,名“锦帆嶂”。另在内六水北岸峭壁40米高处,刻有“山高水长”四字,字径1.5米,为北九水最大的刻石。
内六水有坐忘泉、得意潭、无己潭、不滞潭、锦帆峰、镜天潭、天印石、马首是瞻等景点。

锦帆峰
左边这个巨大的峭壁,像船上高高挂起的一面风帆,所以叫“锦帆峰”,也称“锦帆溢彩”。


得意潭








不滞潭





内七水
过七水亭,谷更加陡峭,两侧石壁之岩石呈青黛色,山上长满黑松,翠绿如滴,景色幽深,古称“冷翠峡”。峡谷内一崮突起,上刻“冷翠峡”三字。涧内又一处悬崖峭立,几与云接,仰望令人目眩,名“连云崖”。连云崖旁有一岩,似利剑直插青天,此岩与连云崖之间是一道狭窄岩缝,整个悬崖仿佛摇摇欲倾,仰视惟见游云而逝,人行其下,惊恐不已,莫不频频抚顶回首再三。1957年,朱德元帅和罗瑞卿大将漫游此处时,将之定名为“一步三回头”。
内七水有道遥泉、餐霞潭、一步三回头、大龙门、二龙门、卧鱼峰、鱼鳞峡、饮露潭等景点。
冷翠峡





































鱼鳞峡

二龙门


月城




内八水
内八水有金华谷、迎客僧、宰相石、清心潭等景点。
过冷翠谷东上便是石门峡,峡两岸崖高数十米,对峙如门,故名。入峡后为大龙门,古称“大崖门”,讹传为“大衙门”,俗称“大牙门”,清代张鹤改称为“大龙门”。由大龙门东去,出口即为“二龙门”。两门之间,山峰弯曲似弓,翠嶂环抱如城堞,故壁上镌有“月城”二字。月城俗名圈子里,明代黄宗昌《崂山志》记有:“圈子里,四面皆绝壁,西入东出,水从中流,游人叫号,如瓮中音。”出月城,在峡南岸凹洞内刻有“鱼鳞峡”三字,深秋时节,峡谷两侧花盛叶黄,又名金华谷。

清心潭
“清心”出自《庄子.在宥》说:皇帝问广成子如何治身可以长久时,广成子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
道之极,昏昏默默。心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道家认为:清静是天下的根本,否则就不能很好的生存,但也不是让人清心寡欲,而是要保持一种心态。


金华谷
冰挂





内九水
内九水有许由泉、洗耳潭、潮音瀑等景点。
过金华谷,东南攀登而上,就是内九水。有峡谷广亩许,三面峭壁凌空,东南方有一道瀑布从石壁凹处飞流而下,跌入峡谷,形成碧潭,名为“潮音瀑”。

潮音瀑
潮音瀑是北九水的尽头,四面峭壁环绕,东南高壁裂开如门,瀑布从此泻下,山谷轰鸣,声如澎湃怒潮。清代山东抚军崔应阶有诗赞曰:“何处崖万壑雷,高峰云静石门开。盘空舞雪飞泉落,扑面银花细雨来。碧水澄潭湛洗涤,青松白石任徘徊。支筇未尽游观兴,樵唱遥从天际回。”
有关史料记载:鱼鳞峡,峡谷广亩许,三面峭壁凌空,东南方一道瀑布从石壁裂处三折而下,跌入一潭碧水中,轰鸣震荡,名“潮音瀑”。潮音瀑又名“鱼鳞瀑”,位于九水画廊终端。以水声似潮、水形象鱼鳞而得名。
潮音瀑从悬崖峭壁之上分三折而泻;第一折落差约6米,第二折落差约5米,第三折落差约10米,织成一幅宽约5米的水帘,直泻崖下清潭。三折飞流方向有异,恰如空中飞卷长练。 潮音瀑瀑水凌空而下,一波三折,瀑水飞泻的声音犹如澎湃的潮水,所以被誉为“岩瀑潮音”。枯水季节,瀑布显得温和优美;盛水季节,它奔腾澎湃,气势豪迈,声音好像滚滚的怒潮。它的源头是峪顶——巨峰北侧的天乙泉。
瀑布的第二折,瀑水冲进一个山洞,再翻涌出来注入靛缸湾。这个石洞到底有多深?传说没有底儿。据说从前有一位看护山林的老人,一直想探探石洞的深度,便在山上用镰刀割了很多藤条,光搬就搬了3天。他把藤条一根根接起来,拴上石头投进洞里,结果藤条全用完了也没探到底。谁知两天之后,藤条竞从十几里外的东海边露了出来。你说它有多深?
瀑下清潭直径约22米,深5米,形如缸,色靛蓝,清澈见底,碧蓝如靛,称“靛缸湾”。
东边石壁上刻有黄苗子的诗:“游踪不到鱼鳞峡,不识峪山风景奇。三面苍崖萦碧树,千重涧水汇清溪。我初目眩疑迷幻,泉作琴音引梦思。觅句艰难终未惬,故应写出无声诗。”
右边石壁上“空潭泻春”4个字是邵元冲的手迹。邵元冲是国民党元老。
潮音瀑旁建有石砌仙舫一座,是为纪念在此牺牲的抗日战士。



洗耳潭
瀑布旁陡壁上,镌刻着“潮音瀑”三个大字,为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叶恭绰手书。



观瀑亭
观瀑亭,位于崂山北九水潮音瀑旁边的一座小山顶上,是一座六角形的石料凉亭。 1933年,时任青岛市市长的沈鸿烈,指示在西崖顶上建了“观瀑亭”,并题“观澄”石匾,供游人在亭中观瀑听潮。文人骚客题诗赞道:“九水九曲走潺缓,险峰对出一线天;更有佳景奇绝处,珠帘三叠落碧潭。”
盟史记载: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于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秘密成立。民盟在青岛筹建组织,始于1946年春。民盟总部和民盟华东执行部,先后指派陈仰之、罗致、薛强生、葛春霖、刘新民等人,到青岛开展工作。1947年5月,革命志士陈仰之等五人,在崂山北九水鱼鳞峡观瀑亭,秘密举行会议,建立了民盟在山东地区的第一个地方组织——青岛民盟干部会。陈仰之为主任。这也是青岛地区最早成立的民主党派组织。青岛民盟地方组织的成立,为华东地区民盟的发展,为民盟争取民主的斗争,增添了一支重要的战斗力量。同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11月民盟总部被迫宣布解散,民盟组织活动随即转入地下。青岛民盟组织一方面发展盟员充实力量,另一方面努力与南京、上海和香港的民盟总部取得联系,接受指示,开展工作,迎接解放。至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时,全市有盟员51人,编为4个小组。同年8月成立了民盟青岛支部临时工作委员会。陈仰之为主任委员。1953年5月,召开第一次盟员大会,选举产生民盟青岛支部第一届委员会。童第周当选主任委员,正式纳入地方组织建制。1956年8月召开第二次盟员大会,改支部为委员会,正式成立民盟青岛市委员会,选举产生民盟青岛市第二届委员会。1963年前直属民盟中央领导,直至民盟山东省委成立后改属民盟省委领导。历届主要负责人有陈仰之、童第周、冯雁忱、曾呈奎、张正斌。现为第十二届委员会,王修林为主任委员。






















沿旅游公路驱车下行,过外九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