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游记之济南佛慧山问佛探险

标签:
济南大佛头黄石崖游记佛慧山 |
分类: 泉城济南 |
2014年10月23日清晨,温度低,晴,薄雾,能见度尚可。
先走一段水泥路后,见开元遗韵牌坊,脚底下路变为石头路。
景区正在修建中。
见岔口,左行可到开元寺遗址(后来才知道,当时天黑,未看到,以至于后来为了找它,我不得不从黄石崖石刻折回来口,多走了1倍的路,千佛山只好取消)。
前面为环山公路,通往很远很远,右上为上坡石路,可达春风渡和大佛头。凭感觉向上。
这就是春风渡?
渡口右边,沿着凿出的石阶往上走
,这一段比较陡,爬上去后很快就到大佛头了。新修的山路直到大佛头,通往大佛头的山路在危险的地方加上了护栏。
山路上有一石刻很卡通,
有人认为左上的乱石洞组成个寿字,您看呢?
一堆佛像,不知为何,济南的佛像,不论官阶大小,那一派系,总是成堆放在一起,倒也其乐融融,倒也方便了跪拜者,一拜一群,这么多菩萨保佑,一定平安无事。原因为何?
右中见抬头见寿的石刻,看起来蛮象,但不知有没有经过人工雕凿
大佛头旁边的摩崖石刻
1979年即被定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处登高望远的好去处。佛龛向上,可达山巅,于上观景极佳。鳞次栉比的城市楼宇,透澈如镜的明湖,九曲蜿蜒的黄河,“齐烟九点”的秀姿,尽收眼底。
佛龛外东侧石壁上,有北宋景三年镌刻的方形密檐浮雕塔两座,体态玲珑,风格典雅
正前方月台维修碑文
大雄宝殿
大佛头造像
佛像西侧石壁,刻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重修题记。东壁勒“大慈大悲”四个大字,亦为明人题书。
来一张远景,不清楚
网上找张清楚地
大佛头造像西侧有两条路,一条路向上到山顶,另一条路向西,可下山或到大佛头西北的罗庵寺岭。
大佛头的西边沿环山小路继续往西。
到此岔口,向下可达黑风口。向上登顶。
我想登顶,就沿着此路向上攀爬。
爬到头,有几百米石墙阻路,山顶上的建筑,听说是山东省传输局的。不得入,沿石墙东行至柏油路。
站在石墙门外的马路上,恰逢旭日东升,赶紧拍几张。我暂且命名为“佛慧旭日”吧,希望以后能作为佛慧山的一大景观。
回头看看佛慧山顶
沿着这个悬崖边,顶着大风,一路西行。
南面的野路隐约可见,注意危险。就是这样的路,路在何方?
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悬崖边上走过来,险不险?
佛慧山南面的群山,城市的边缘再次南扩,何处是边。
看一看,是不是很高
佛慧山西面对面的山。像是梯田,一条路盘在山间,伸向远方。
城市的扩张,永不停息?
看看右前方的罗袁寺顶
路变得好走了些
环绕一圈,又回到岔口,向下到黑风口。
向下。
看看正前方的罗袁寺顶
向下前行约200米,见即心亭和清风台。此处为四个岔口,正前方就是我下来的路上行右拐可达大佛头。左下下行,见公路右转直行到头可达开元寺遗址。右下向西可下山到达山下马路。后面可经过千米画廊后到达黄石崖石刻。
黑风口(清风台)
罗袁寺顶
右边,据一位长者介绍,叫做螺丝顶,顾名思义,山势颇像螺丝一样,愈往上愈加尖陡,状如螺丝般。山巅一架高耸的信号转播塔,亭亭玉立。南望,则是宽旷的大峡谷;北眺,即见千佛山。昔日感觉还算可以的千佛山,在此处远望,感觉如临脚下,颇有点儿“登泰山而知天下阔”的味道。有道是,山外青山楼外楼。
沿此路攀岩向上,登顶可达罗庵寺岭,前行可以到千米画廊和黄石崖,
从罗庵寺岭看大佛头,左中隐约可见,由于逆光,一直未能照清楚。回头看从大佛头来的路,还是很险要的。
千米画廊
“千米画廊”位于罗袁寺山北坡360米处,依托沿线奇峰峭壁和丰富的植物景观建成,总长1.2公里,是济南市近郊海拔最高的山崖游览景观步道。“在这里可以俯瞰济南全景,能见度好的时候还能看见黄河。”此外,“千米画廊”沿线建有12处观景平台和4处廊亭及坐凳等休憩服务设施,市民可全方位欣赏美景。“北望可以俯瞰济南市内全景,因为‘千米画廊’所在山头海拔要高出千佛山80米左右,还可以看到千佛山南麓遍山的红叶。”
向前行
远望环翠亭
上方一溶洞,有人居住?
悬崖峭壁。
环翠亭
一线天
望佛亭
山路陡峭,向下右转可达黄石崖造像,向下下山。
聚仙台
半山腰看望佛亭
通往黄石崖造像的山路
黄石崖佛教造像
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南,罗袁寺顶山阴。此山海拔350米,造像分布在距山脚500米处的悬崖平台上,因岩石呈黄色,故称黄石崖造像。造像范围长40米,呈一字形排列,造像区域最高高度5米,最低高度70厘米。开凿于北魏正光四年(523)至东魏兴和二年(540)。全部造像集中在天然石窟及左、右崖壁上。洞窟内造像32尊,立式8尊,坐式17尊,飞天7个。最高者156厘米,最矮者11厘米。洞外造像68尊,其中飞天9尊。最高者78厘米,最矮者7厘米。造像服饰着敷搭双肩袈裟外衣,跣足。衣纹多用直平阶梯式刻法,刀法纯熟洗练,均为高浮雕。此处尚有北魏至明代题记8则,北魏正光四年(523)、孝昌二年(526)、孝昌三年(527)、建义元年(528)和东魏元象二年(539)、兴和二年(540)造像题记6则,北宋宣和三年(1121)及明天启元年(1621)2则。黄石崖造像为济南最早的石窟群,是研究山东佛教的重要史料。造像头大部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虽然千佛山和黄石崖都有佛教的摩崖造像,但黄石崖的时代却比千佛山早得多。黄石崖是北魏至东魏的造像,距今1400多年。而千佛山则是隋代的造像。而且黄石崖造像在全山东的石窟摩崖中也是最早的作品,因而在山东的石窟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在全国的石窟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主窟外西侧南石壁上,由西向东,依次有若干摩崖造像:石崖正上方佛像镌刻于北魏正光四年,是此处乃至山东最早的造像,位置相对较高,因此保存也最完好;全部佛像,皆作禅定说法姿态。
岩壁上的很多佛像都被破坏了,尤其是佛头,同其他地方一样,可惜了。
西面中间有一窟,佛像一尊,侍者两尊。刀法滑腻,服饰着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面目则已无法辨认。
石崖下方正中为坐式佛像二尊,左为侍者二尊,上面有五个飞天;两肩较窄,露脚赤足。正中右下手还有立式佛像上下三排,上面也镌有飞天;这些造像,刻工精细,层次分明。
黄石崖造像保护规划方案
黄石崖石刻造像,也是佛慧山重要古迹。规划中一方面疏理造像北侧乱石,防止碎土乱石坍塌,砌两道挡墙回填土补植绿化提升黄石崖造像周边环境。另一方面,为了减少游客对古迹的人为破坏,景区将在观景平台栏杆的西侧增加玻璃幕墙,防止游客进入造像区域,玻璃幕墙高1.5米不影响游客观赏造像。通过观景平台可以观看黄石崖造像四个区域的石窟和造像。
黄石崖造像向下可直达黄石崖景区门口,对面就是千佛山南大门。犹豫了一会,继续前行。
前面路的尽头,看到千米画廊,向上直行,准备原路返回寻找“开元寺遗址”
向前下山
又见俯察亭
又见仰观亭
红叶点点
又回到了黑风口岔道,左下山道折下到开元寺。
遇见公路,顺着这条路,一直走到开元寺遗址
济南开元寺遗址,位于千佛山东南佛慧山峰下深涧内。据记载,开元寺始建于唐,重修于宋,原名佛慧寺,后改为开元寺。
历经沧桑,寺宇已倾圮,石雕佛像亦多残损不堪,唯唐宋以来各代题刻尚较完整地留存于崖壁间。
开元寺遗址,已经一片平地了,只有西侧还有一段石墙,四周的佛造像破坏严重,有一些摩崖石刻,字迹还依稀可辨。开元寺原名佛慧寺,古开元寺本在济南市区内今县西巷附近,后因明朝初年官府征用寺院土地,将开元寺僧人迁往佛慧寺,佛慧寺遂更名为开元寺。
这尊佛像俗称“小佛头”,不要以为保存得完好,其实是用水泥修复的。
院周岩崖,雕凿唐代造像多尊。遗址内多数摩崖造像被毁,但有一尊坐佛神态怡然。它是何时造像?
崖壁石隙中,山泉渗滴,名曰“甘露泉”。夏日,这里绿荫覆盖,气温清凉,历代游客多来此消暑,试茶品茗。
有个叫徐桂馨的,民国时期人物,留有多处题刻,保留完好。
看对面的黑风口,可见即心亭。
路标
前行向下,见一石洞,一堆佛像汇聚,观音崖?观音洞?观音菩萨在何方?
沿栈道下行
左方去悟德斋
向下见悠然亭
过石桥,回到原路,下山。
远远看见开元遗韵牌坊
开元遗韵牌坊
这是开元寺大佛头景区大门牌坊,开元勝境,济南老书法家王仲武先生题写,两侧楹联由已故济南著名学者徐北文先生撰书,“文笔峰高,斯文不坠;开元寺古,重开生机。”走在旅遊路上,被鱼翅皇宫和自留地两家饭店的招牌挡着,很难发现!
附记1 卧云洞
附记2.佛慧山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