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0月23日清晨,温度低,晴,薄雾,能见度尚可。
山东省济南市千佛山对面东南,有一座山,叫佛慧山,俗名“大佛头”,因为山上有一座大佛头造像。山上有座济南最大的石刻佛像,建于宋朝,高约10米,故又名大佛头,是济南市1979年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大佛头的来历,中央电视台2008年的“走遍中国”节目中的“走进济南”第六集曾经有一期专题。通过其考证,结论是,大佛头是宋朝时期所开凿。当时曾经试图在这里凿造一座完整的佛像。但是佛头完工后,发现其下方的石质不行,所以放弃了,只留下大佛头。
旧日济南八景之一的“佛山赏菊”就是这里。据说每逢秋季,山上漫山遍野的野菊花点缀在青松翠柏之间,可说分外好看,明朝人边贡在《九日登佛山》诗中曾赞曰“背领丹枫直,垂岩紫菊肥”。
佛慧山山海拔460米,山势峭拔,巨石危立,涧谷萦回,与千佛山隔旅游路相望。现在属于市中心了。佛慧山从前一直是一座野山,由于它是免费的,所以一直是济南人爬山野游的好去处。其北面的千佛山是济南的名胜之一,古迹众多。但是佛慧山比千佛山更高一些,形体也更大。千佛山只有一两座山头,但是佛慧山连在一起的山头足有五六座,略有连绵之壮美。
明万历年间,济南知府平康裕在山上建巨大石柱,像橛子,俗称为“橛山”。又因像支笔,又雅称“文笔峰”或“文壁峰”。古人迷信风水,认为济南城地势低洼,地下多水,像一条船,如果不把它牢牢系住,将来便会被水漂走,所以在此山上立了巨柱,作为系“船”的石桩,把济南城这条“船”系牢。
济南市政府将千佛山风景名胜区建设改造工程列为2013年为民办实事之一。由千佛山景区(原千佛山公园)、佛慧山景区等5大景区组成的千佛山风景名胜区改造工程,两大核心景区之一的佛慧山景区预计2014年完工。将黄石崖、开元寺、大佛头将成主打景点。佛慧山景区的景点从开元寺入口起为开元胜境坊、开元遗韵、空谷寻幽、揽胜轩、开元寺文化展室、开元寺遗址、春风渡、大佛头、卧云洞、文峰塔、黑风口,而从黄石崖入口则为望佛亭、一线天、环翠台、乐缘亭、碧峰云台、摩崖石刻遗址、罗袁寺顶。在这些景点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三大历史名迹:开元寺遗址、大佛头造像、黄石崖石刻造像。
正值秋节,红叶点点,自觉佛慧山有其奇妙之处。佛慧山虽比不得名山大川,但是满目翠松苍崖,小有壮美之色;数步峰回路转,不无清幽之气也。
古人云:佛慧山上石径斜,峰回路转见桃花,数步转隐繁华景,满目翠松伴苍崖。
未来规划前景
千佛山景区与佛慧山景区、蚰蜒山景区、金鸡岭景区、平顶山景区之间,通过空中景观走廊跨越旅游路连在一起,规划为一个大千佛山景区。在旅游路上有三个入口可供游客进入景区,包括开元寺入口、黄石崖入口、西北入口,其中在黄石崖入口、西北入口则配建停车场。
多年来,曾闻其名,从未爬过。第一次爬佛慧山,本来今日计划从皇宫大酒店---“开元胜境”牌坊----开元寺遗址----大佛头----黑风口----黄石崖-----千佛山穿越。
但由于第一次爬佛慧山,且天黑,路不熟,走了很多路,由于时间紧张。最终线路为旅游路-----皇宫大酒店(开元寺入口)---“开元胜境”牌坊----“开元遗韵”牌坊----春风渡----大佛头----向西环山路----清心亭交叉口向上登顶-----沿铁塔北面石墙折折向东-----铁塔门口东面公路----南面崖壁上野路向西环形------清心亭向下-----清风台----黑风口----千米画廊东尽头---望佛亭----黄石崖造像----向西到头折向上----千米画廊西尽头------黑风口(清风台)-------向下至公路-----沿公路东行至尽头-----开元寺遗址-----开元寺遗址东小路-----清风台----观音崖-----悠然亭----石桥---古城龙壁----开元遗韵”牌坊---“开元胜境”牌坊----皇宫大酒店(开元寺入口)
以上路线环绕大佛头一圈半,大佛头黄石崖东西往返2次,行程近10公里。
建议旅游路线为皇宫大酒店(开元寺入口)---“开元胜境”牌坊----“开元遗韵”牌坊----见石桥左转---悠然亭-----观音崖-----清风台----开元寺遗址----春风渡----大佛头----向西环山路----清心亭-----清风台----黑风口----千米画廊东尽头---望佛亭----黄石崖造像----黄石崖入口
佛慧山景区导览图

今早起打的到达山下开元胜景牌坊下,不到6点,天还很黑。牌坊隐约可见字迹,过了牌坊,见鱼翅皇宫酒店的东墙上写着自己的广告。
先走一段水泥路后,见开元遗韵牌坊,脚底下路变为石头路。
景区正在修建中。
继续前行沿着凿出的石阶往上走

见岔口,左行可到开元寺遗址(后来才知道,当时天黑,未看到,以至于后来为了找它,我不得不从黄石崖石刻折回来口,多走了1倍的路,千佛山只好取消)。
前面为环山公路,通往很远很远,右上为上坡石路,可达春风渡和大佛头。凭感觉向上。
这就是春风渡?

渡口右边,沿着凿出的石阶往上走

,这一段比较陡,爬上去后很快就到大佛头了。新修的山路直到大佛头,通往大佛头的山路在危险的地方加上了护栏。

山路上有一石刻很卡通,

有人认为左上的乱石洞组成个寿字,您看呢?

一堆佛像,不知为何,济南的佛像,不论官阶大小,那一派系,总是成堆放在一起,倒也其乐融融,倒也方便了跪拜者,一拜一群,这么多菩萨保佑,一定平安无事。原因为何?
右中见抬头见寿的石刻,看起来蛮象,但不知有没有经过人工雕凿

大佛头旁边的摩崖石刻
1979年即被定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处登高望远的好去处。佛龛向上,可达山巅,于上观景极佳。鳞次栉比的城市楼宇,透澈如镜的明湖,九曲蜿蜒的黄河,“齐烟九点”的秀姿,尽收眼底。

佛龛外东侧石壁上,有北宋景三年镌刻的方形密檐浮雕塔两座,体态玲珑,风格典雅

正前方月台维修碑文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由石头垒砌,估计全国也不多见。
大佛头造像,开凿于北宋年间,气象庄严,1923年增建石窟保护,高9米,平面方形,拱门上方镌刻清末御史张英麟书“大雄宝殿”。像西刻“李思重……万历丁未三月吉日重妆”;像东刻明人李伯春题“大慈大悲”。

大佛头造像
佛龛之内就是闻名齐鲁的“大佛头”——佛祖释迦牟尼如来塑像,于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开凿,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为单体摩崖造像。就崖凿刻,高7.8米,宽5.35米,半身式,方圆脸,眉间饰白毫相,天庭饱满,下巴丰圆,气韵生动,雄伟壮观,法相庄严。因仅刻胸肩以上,俗称“大佛头”。


佛像西侧石壁,刻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重修题记。东壁勒“大慈大悲”四个大字,亦为明人题书。

来一张远景,不清楚

网上找张清楚地

大佛头造像西侧有两条路,一条路向上到山顶,另一条路向西,可下山或到大佛头西北的罗庵寺岭。
大佛头的西边沿环山小路继续往西。
到此岔口,向下可达黑风口。向上登顶。
我想登顶,就沿着此路向上攀爬。

爬到头,有几百米石墙阻路,山顶上的建筑,听说是山东省传输局的。不得入,沿石墙东行至柏油路。

站在石墙门外的马路上,恰逢旭日东升,赶紧拍几张。我暂且命名为“佛慧旭日”吧,希望以后能作为佛慧山的一大景观。




回头看看佛慧山顶

沿着这个悬崖边,顶着大风,一路西行。

南面的野路隐约可见,注意危险。就是这样的路,路在何方?

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悬崖边上走过来,险不险?

佛慧山南面的群山,城市的边缘再次南扩,何处是边。

看一看,是不是很高

佛慧山西面对面的山。像是梯田,一条路盘在山间,伸向远方。

城市的扩张,永不停息?

看看右前方的罗袁寺顶

路变得好走了些

环绕一圈,又回到岔口,向下到黑风口。

向下。

看看正前方的罗袁寺顶

向下前行约200米,见即心亭和清风台。此处为四个岔口,正前方就是我下来的路上行右拐可达大佛头。左下下行,见公路右转直行到头可达开元寺遗址。右下向西可下山到达山下马路。后面可经过千米画廊后到达黄石崖石刻。

黑风口(清风台)
黑风口,现改为清风台,可能觉得黑风口名字不太好听吧。
“黑风口”实为两山峰之间一峡谷。左边一条坡度足有40度左右的狭窄山路,通往佛慧山。

罗袁寺顶
右边,据一位长者介绍,叫做螺丝顶,顾名思义,山势颇像螺丝一样,愈往上愈加尖陡,状如螺丝般。山巅一架高耸的信号转播塔,亭亭玉立。南望,则是宽旷的大峡谷;北眺,即见千佛山。昔日感觉还算可以的千佛山,在此处远望,感觉如临脚下,颇有点儿“登泰山而知天下阔”的味道。有道是,山外青山楼外楼。
此山海拔350米。山上旧有“乐缘寺”,因此该山亦俗称“乐寺顶”,后以讹传讹,演化为“螺丝顶”或者“罗袁寺顶”。而黄石崖正是该山山阴的一处悬崖,上有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至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的摩崖造像若干尊。


站在清风台上,向东看对面的山。


不知谁的石刻


沿此路攀岩向上,登顶可达罗庵寺岭,前行可以到千米画廊和黄石崖,
从罗庵寺岭看大佛头,左中隐约可见,由于逆光,一直未能照清楚。回头看从大佛头来的路,还是很险要的。

千米画廊
“千米画廊”位于罗袁寺山北坡360米处,依托沿线奇峰峭壁和丰富的植物景观建成,总长1.2公里,是济南市近郊海拔最高的山崖游览景观步道。“在这里可以俯瞰济南全景,能见度好的时候还能看见黄河。”此外,“千米画廊”沿线建有12处观景平台和4处廊亭及坐凳等休憩服务设施,市民可全方位欣赏美景。“北望可以俯瞰济南市内全景,因为‘千米画廊’所在山头海拔要高出千佛山80米左右,还可以看到千佛山南麓遍山的红叶。”



向前行



远望环翠亭

上方一溶洞,有人居住?

悬崖峭壁。


环翠亭




一线天
又名柳叶沟


看看罗袁寺顶

远观望佛亭

望佛亭


山路陡峭,向下右转可达黄石崖造像,向下下山。

聚仙台

半山腰看望佛亭

通往黄石崖造像的山路

黄石崖佛教造像
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南,罗袁寺顶山阴。此山海拔350米,造像分布在距山脚500米处的悬崖平台上,因岩石呈黄色,故称黄石崖造像。造像范围长40米,呈一字形排列,造像区域最高高度5米,最低高度70厘米。开凿于北魏正光四年(523)至东魏兴和二年(540)。全部造像集中在天然石窟及左、右崖壁上。洞窟内造像32尊,立式8尊,坐式17尊,飞天7个。最高者156厘米,最矮者11厘米。洞外造像68尊,其中飞天9尊。最高者78厘米,最矮者7厘米。造像服饰着敷搭双肩袈裟外衣,跣足。衣纹多用直平阶梯式刻法,刀法纯熟洗练,均为高浮雕。此处尚有北魏至明代题记8则,北魏正光四年(523)、孝昌二年(526)、孝昌三年(527)、建义元年(528)和东魏元象二年(539)、兴和二年(540)造像题记6则,北宋宣和三年(1121)及明天启元年(1621)2则。黄石崖造像为济南最早的石窟群,是研究山东佛教的重要史料。造像头大部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黄石崖石刻历史比千佛山还早。如今在黄石崖上随处可见的佛教造像,对于济南市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历史遗迹。相传,秦时黄石公曾隐居在这里,又因山岩呈黄色,顾名“黄石崖”。据史料记载,北魏正光四年开凿,先后历时17载,至东魏兴和2年才全部完工。它随山就形,分布崖壁与天然洞窟内,建成时,共有造像57尊,其中菩萨28尊,最大的高约1.5米,小的仅20余厘米。
虽然千佛山和黄石崖都有佛教的摩崖造像,但黄石崖的时代却比千佛山早得多。黄石崖是北魏至东魏的造像,距今1400多年。而千佛山则是隋代的造像。而且黄石崖造像在全山东的石窟摩崖中也是最早的作品,因而在山东的石窟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在全国的石窟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这些造像在唐武宗李炎时期大部分遭到破坏,文革时期也难逃厄运,1996年又出现岩崖崩塌,部分佛龛造像和题记滚落山崖,目前已没有一尊完整的佛像了,造像头部大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是被盗,佛像数量也比原来少多了,而且有不少涂鸦,很扫游兴。
黄石崖的全部佛像,皆作禅定说法姿态。石刻刀法纯熟洗练,均为高浮雕,具有明显的北魏艺术风格。
据说这黄石崖附近曾有一座“乐缘寺”,此山那时称乐缘寺山,但史料基本没有乐缘寺的详细记载,遗迹在哪里也无法确定。但正是由于有了乐缘寺,后来才演绎出诸多的山名,如罗袁寺顶、罗庵寺岭顶、螺丝顶山等名字。
北魏为北方的鲜卑族创立,魏孝文帝虽然倡导穿汉服,但这里的大多数佛像仍有游牧民族胡服装束的影子,衣着肥大,身穿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平直阶梯式衣纹,两肩较窄,面庞清瘦,露脚赤足,特点十分鲜明,有别于其他佛像石刻。
此处尚有北魏至北宋题记11则,其中北魏8则犹为出色,魏书苍劲潇洒,工整豪放,具有由篆向楷书演变的北朝时期特点。造像题记者,有皇室贵族、地方长官、僧尼、善男信女等,都是为了给帝王、法界众生、师僧、父母、眷属祈福。

先了解的地理知识


临近山腰,有天然石台,难以攀登,称“天台”。天台上面悬崖探出,犹如厦檐。台上壁间,依山就势,镌有造像若干尊。主要是佛陀、菩萨和飞天像。至于具体数量,每本书上记载的均不一样,有人说是52尊,煦平则说是75尊,李永祥教授认为有85尊,还有人说是92尊,不一而足,乱七八糟。至于造像分区,亦有多种说法,基本是五区和六区之分:

黄石崖东侧有一天然洞穴,是造像群中的主窟,洞高4米多,宽约2米,深约3米。洞内顶部有一缝隙,雨季清流渗出,称“潋泉”。洞穴内西壁有几尊较大的立像,与真人仿高,赤足立于莲花座之上,左右为侍者。西壁上还有数个小佛像,只是头部均被破坏,不知其本来面目。洞穴内东壁一组为坐像,一组为立像,左右均为侍者,当年一定是风采无限。佛像背后,雕有圆形头光、舟形身光、火焰大背光等,外饰卷草、梅花如意、二龙戏珠等图案。佛像之上雕配有半圆形高浮雕飞天,着裙裾,披飘带,持乐器,乘风起舞,潇洒俊秀,风度闲雅,形态窈窕,楚楚动人,其雕刻艺术,可与大同云冈石窟媲美。真是“不图今日眼,获见古精神”。西壁立像,衣饰流畅自如,平直阶梯式衣纹,刀法细腻。可惜头部均不知失于何时——真有些龙门石窟的感觉。




主窟外西侧南石壁上,由西向东,依次有若干摩崖造像:石崖正上方佛像镌刻于北魏正光四年,是此处乃至山东最早的造像,位置相对较高,因此保存也最完好;全部佛像,皆作禅定说法姿态。



岩壁上的很多佛像都被破坏了,尤其是佛头,同其他地方一样,可惜了。
西面中间有一窟,佛像一尊,侍者两尊。刀法滑腻,服饰着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面目则已无法辨认。

石崖下方正中为坐式佛像二尊,左为侍者二尊,上面有五个飞天;两肩较窄,露脚赤足。正中右下手还有立式佛像上下三排,上面也镌有飞天;这些造像,刻工精细,层次分明。

出潋泉洞东侧南石壁上有一小石窟,雕佛像一尊、侍者二尊,均风化模糊不清。也不知是谁留下的久远回忆。斯人已去,空留其窟,让人遐想无限……


此处尚有北魏至北宋题记11则,其中北魏8则犹为出色,魏书苍劲潇洒,工整豪放,具有由篆向楷书演变的北朝时期特点。造像题记者,有皇室贵族、地方长官、僧尼、善男信女等,都是为了给帝王、法界众生、师僧、父母、眷属祈福。








黄石崖造像保护规划方案
黄石崖石刻造像,也是佛慧山重要古迹。规划中一方面疏理造像北侧乱石,防止碎土乱石坍塌,砌两道挡墙回填土补植绿化提升黄石崖造像周边环境。另一方面,为了减少游客对古迹的人为破坏,景区将在观景平台栏杆的西侧增加玻璃幕墙,防止游客进入造像区域,玻璃幕墙高1.5米不影响游客观赏造像。通过观景平台可以观看黄石崖造像四个区域的石窟和造像。





黄石崖造像向下可直达黄石崖景区门口,对面就是千佛山南大门。犹豫了一会,继续前行。

前面路的尽头,看到千米画廊,向上直行,准备原路返回寻找“开元寺遗址”

向前下山

对面千佛山可看红叶点点



前行见虫迹石灰岩



前行见层理构造


又见俯察亭


又见仰观亭

红叶点点


又回到了黑风口岔道,左下山道折下到开元寺。

遇见公路,顺着这条路,一直走到开元寺遗址

开元寺遗址
济南开元寺遗址,位于千佛山东南佛慧山峰下深涧内。据记载,开元寺始建于唐,重修于宋,原名佛慧寺,后改为开元寺。
该寺历史悠久,据《续修历城县志·金石三》载,寺址石壁上遗有“大隋皇帝”字样的残字,由此可知,隋朝时期佛家便涉足于此。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又建“佛慧寺”。北宋景佑年间重修。明初,济南城内开元寺被官府占用,僧众徙居于此,遂改称“开元寺”。开元寺三面环山,松柏笼罩,藤萝垂蔓,异常清幽。原有正殿5间,东西配殿各3间,宋代丁香数株。
殿后北壁上,凿有上下石室多间。昔日,儒生多于此读书。石壁西首有镇武洞,凿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邻洞下方依山雕龟像,蛇绕其颈,设计奇特,造型古朴。
历经沧桑,寺宇已倾圮,石雕佛像亦多残损不堪,唯唐宋以来各代题刻尚较完整地留存于崖壁间。
开元寺遗址,已经一片平地了,只有西侧还有一段石墙,四周的佛造像破坏严重,有一些摩崖石刻,字迹还依稀可辨。开元寺原名佛慧寺,古开元寺本在济南市区内今县西巷附近,后因明朝初年官府征用寺院土地,将开元寺僧人迁往佛慧寺,佛慧寺遂更名为开元寺。

先看看摩崖石刻



“长生泉”

这尊佛像俗称“小佛头”,不要以为保存得完好,其实是用水泥修复的。
院周岩崖,雕凿唐代造像多尊。遗址内多数摩崖造像被毁,但有一尊坐佛神态怡然。它是何时造像?
原来佛像的背景还有一些彩绘,2012年佛像被人刷成金色现在都看不出来了,破坏了佛像的原貌。金粉对佛像或许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也可能对石质文物造成损坏。化学金粉一干就容易剥落,外观更难看。佛慧山以石灰岩为主,开元寺遗址的佛像除了被人为破坏外,本来就有自然侵蚀的情况,如果给佛像刷金粉用的材料比较劣质的话,很可能对佛像造成进一步破坏,修复起来也会比较难。


崖壁石隙中,山泉渗滴,名曰“甘露泉”。夏日,这里绿荫覆盖,气温清凉,历代游客多来此消暑,试茶品茗。



无处不在的各种佛








有个叫徐桂馨的,民国时期人物,留有多处题刻,保留完好。

开元寺遗址保护规划方案
规划对开元寺遗址进行严格的原址保护管理。清理出开元寺地基遗址,展现出开元寺的建筑布局,为防止地基遗址被踩踏破坏,每处地基遗址周边设置1米的保护范围。开元寺遗址内有两处现状泉池:甘露泉和长生泉,两泉也将进行景观提升。同时开元寺遗址西侧空地利用挡墙雕刻义净法师一生的传奇经历,恢复静虚亭。据悉,“静虚亭”的命名渊源取自《易经》,亭名蕴“忍耐兊制,静待时机”之意。亭外对弈情景雕塑,沿途设置石灯、壁刻。为了避免有人攀爬触摸石刻造像,在遗址外围设置游览步道,市民只能沿路观赏遗址和石刻造像。


断壁残垣旁下有路向东折向北前行
看对面的黑风口,可见即心亭。

路标

前行向下,见一石洞,一堆佛像汇聚,观音崖?观音洞?观音菩萨在何方?

沿栈道下行

左方去悟德斋

向下见悠然亭

过石桥,回到原路,下山。


路旁莹心亭

路旁古树

路旁古城龙壁

远远看见开元遗韵牌坊

开元遗韵牌坊


路旁菊花

“开元胜境”牌坊
这是开元寺大佛头景区大门牌坊,开元勝境,济南老书法家王仲武先生题写,两侧楹联由已故济南著名学者徐北文先生撰书,“文笔峰高,斯文不坠;开元寺古,重开生机。”走在旅遊路上,被鱼翅皇宫和自留地两家饭店的招牌挡着,很难发现!


鱼翅皇宫酒店

超长婚车

登山起点十字路口

附记1 卧云洞
开元寺西,密林深处石壁下,隐藏着一个天然石洞,名“卧云洞”。传为开元寺卧云和尚修炼之处。洞形上窄下宽,高约7米,深30米左右。内有题记,钟乳石奇异。岩隙滴水叮咚,积为小潭,又沿洞底小溪潺流。洞口上端,缀以山花,垂以柔枝。洞穴四周,䌷岩峭壁,林木交葛,深奥清幽。
附记2.佛慧山植物




2014年10月24日第一次修改
2015年5月12日第二次修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