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要沙漠,也不要"绿色沙漠"

标签:
城市画报沙漠绿色沙漠文化 |
分类: 媒体报道 |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cshb/200904130079_13066.jpg
自2002年起,山水便将示范有效的社区保护模式当作中心的重要策略。2005年,中心开始用小额赠款的方式贯彻这一思路。那些参与此项目的社区保护者,也是中心所有项目中特别有故事的一群人。
“我喜欢白色上面再加一点白
就像是白色的岩峰上歇落一只纯白的雏鹰
我喜欢绿色上面再加一点绿
就像是绿色的核桃树上歇落一只翠绿的鹦鹉
我喜欢红色上面再加一点红
就像红色的檀香木上歇落一只红色的凤凰”
这段德钦弦子歌词被印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自然的守护者”社区保护基金小额赠款项目通讯第1期》封底。自2002年起,山水便将示范有效的社区保护模式当作中心的重要策略。2005年,中心开始用小额赠款的方式贯彻这一思路。那些参与此项目的社区保护者,也是中心所有项目中特别有故事的一群人。
例如云南德钦卡瓦格博神山脚下的布村,有一位名叫斯那都吉的老人,他年轻时曾是这片区域公认的“神枪猎手”,据说只要被他瞄准的目标就没有逃走的可能,他捕杀过的野生动物大大小小不下500只。但是1986年,他突然生了一场大病,用老人现在的话说,就是“疯了20多天”。在那些生病的日子里,他“看见”了很多动物,黑熊、马鹿、獐子、山驴、岩羊……都是他曾经捕杀过的猎物。老人想这也许是自己年轻时打猎的行为激怒了神山卡瓦格博,生这场病就是神山对他的一次“教育”,因此病好之后,他不再打猎,并且在当地成立了“卡瓦格博传统文化及生态保护协会”,他用藏族传统的文化和信仰开展自然保护事业。2003年,他还用上访的方式,成功阻止了一家企业到德钦县城附近开采锡矿,挽救了布村周围13个社区的水源。老人经常说,如果我们懂法律,就要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也常常在社区组织的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村民大会上讲述自己的经历,并且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圣地卡瓦格博秘籍》。
2008年上半年开始实施的社区保护基金小额赠款项目共有36项,其中“青海湖农场普氏原羚羊保护社区项目”与一位名叫阿合洛的当地老人有关。阿合洛从小在青海湖边长大,青海湖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普氏原羚栖息地,数量已不足1000只。阿合洛从1997年开始坚持对普氏原羚的保护。当周围的牧户为了防止普氏原羚与自家牲畜争吃牧草,带着狗、骑着摩托驱赶普氏原羚时,阿合洛坚持让普氏原羚和自家的牛羊一起散步、吃草,有时候别的原羚群也会跑来,为了保证日益增多的原羚食草量,他还用自己的退休工资在别处租草场放牧,每年要因此一项付2万元租金。
从2005年起,山水正式以小额赠款的形式支持像阿合洛与斯那都吉这样有愿望、有兴趣主动保护家乡环境的个人和社区,截至2008年7月,近70个遍布四川、青海、云南的草根组织或乡村居民通过该项目保护了约80万公顷的生物多样性区域,涉及35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包括了大熊猫、普氏原羚、藏羚羊、雪豹、滇金丝猴等物种。
除了“社区保护基金小额赠款项目”以外,“保护成效监测项目”、“神山圣湖项目”、“森林多重效益项目”、“反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项目”等都是CI-山水的重要项目。其中“森林多重效益项目”针对大面积人工树林的树木种类单一、树龄及树高接近、过于密集、树下缺乏中间灌木层及地表植被的具体状况,指出了这种“绿色沙漠”在引起土壤贫瘠、地下水位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等方面的严重生态后果。提示了我们“植树造林”并不是那么想当然的一件事。而该项目组在云南腾冲的森林恢复项目于2007年获得全球第一个CCB多重效益金牌认证。(CCB是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项目标准的简称,符合这一标准的森林,按照我们并不规范的理解,至少应该是仅选用当地乡土树种,针阔混交,并且为珍稀濒危物种提供栖息地的森林。)
在山水的宣传手册上,有一段黑体字格外醒目——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生命的丰富多彩,它以各生态系统为表现形式,提供了维持人类生活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人类改造生态系统的速度和范围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迅速和广泛,对生态系统的压力正在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丧失。
而在山水的网站上,他们这样描述自己的使命——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相信,乡村社区是自然保护最天然的同盟军,要留住中国的青山绿水,必须要依赖生活在其间的基层乡村社区、并能通过保护自然为他们带来福祉。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使命,是从中国西部开始,为社区保护美好自然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专业解决方案,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