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产车,你心动了吗?

(2009-11-02 15:59:49)
标签:

杂谈

   金融危机之下,全球车市一遍低迷。但是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我国汽车工业还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国产自主品牌汽车在车市的表现可圈可点。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国内汽车厂家提供的数据,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国产车销量自今年3月份以来连续6个月突破百万大关,今年1-7月国产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10万辆和718万辆。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9年5月完成的一项针对城市白领阶层的调查结果表明:计划在未来一年内购车的城市白领中,考虑购买国产自主品牌汽车的比例超过了四成,国产自主品牌在城市白领购车族中赢得了一定的呼声。

    超过四成的城市白领会考虑购买国产品牌汽车

    当今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享受的商品价值越来越好,花费的成本越来越少。面对国产车,国人不再是吹毛求疵,“近”而远之。随着国产车在外观上的不断推陈出新,在产品质量与创新方面的巨大投入,国人开始逐渐接受国产车,国产车消费也呈现递增之势。本次调查显示:在未来一年内有购车计划的城市白领中,四成以上(40.7%)会考虑购买国产自主品牌的私家车。

 

http://www.horizonkey.com/pic/1145/1145-1.gif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考虑购买国产自主品牌私家车的城市白领中,中等收入群体 占了较大的比例。不难看出,由于在价格方面的优势,国产车对收入水平中等的购车群体的吸引力较大,而大部分高收入群体 对国产车的兴趣度并不高。另外,在接受国产车的人群中,男性购车者的比例要高于女性,年龄在40岁以下人群的比例较高。

 

 

http://www.horizonkey.com/pic/1145/1145-2.gif

 

    比亚迪最受青睐,奇瑞紧随其后

    国产车开始被国人所接受,在面对众多的国产自主品牌的时候,哪些品牌能够获得购车者的认可呢?在被问及会考虑购买的国产品牌时,比亚迪以39.5%的选择比例位居第一,奇瑞以38.1%的中选率紧随其后,吉利、中华分别位列第三和第四。

    无论是比亚迪,还是奇瑞,他们都在创造着奇迹,也因其在产品创新等方面的优势而获得更多购车者的青睐。比亚迪的快速成长有赖于它的自主创新思维,从制造手机电池起步到进入汽车制造与销售领域,比亚迪已经在整车制造、模具开发及车型开发方面已经逼近国际领先水平;奇瑞在发展战略上从关注于核心技术研发,再到高中低端的多品牌营销战略,最终取得了市场的认可。可以看到,比亚迪、奇瑞在2009年1-8月的销量分别达到了24万辆以上,特别是比亚迪的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攀升,累计销量增幅达到了184.85%。

http://www.horizonkey.com/pic/1145/1145-3.gif

 


http://www.horizonkey.com/pic/1145/1145-4.gif

 

    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考虑选择国产自主品牌私家车的人群中,在性别与年龄分布上也呈现出一些特征:比亚迪的男性购车者比例远高于女性购车者,而奇瑞的女性购车者比例相对较高,吉利的男性购车者与女性购车者的比例基本持平;在年龄分布上,比亚迪的购车者中24-30岁的较为年轻群体比例较高;而奇瑞的购车者中40-45岁的中年群体比例较高。

 

http://www.horizonkey.com/pic/1145/1145-5.gif

 

 

http://www.horizonkey.com/pic/1145/1145-6.gif

 

    在国家提倡自主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自主研发的国产汽车品牌应运而生。国产车在经历了改革、引进、提高的发展历程之后,产品质量与进口车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产品的创新化设计逐渐吸引购车者的眼球。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汽车市场,国产车开始获得越来越多购车者的关注。然而国产车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对着很大的挑战,消费者的日趋理性,同类产品差异化程度的逐渐缩小,使国产车厂商不得不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要赢得更多的消费者,使“心动”变为真正的“行动”,还要苦炼内功,提升产品质量与国际化接轨的同时,创造属于自身特有的品牌价值,做好品牌定位与推广工作才是时代之需。

    技术说明:本次调查采用定点拦截访问方式,于2009年5月4日-5月13日,在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青岛、大连、武汉、南京、成都和深圳等10个城市进行,共获得有效样本3295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