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改革需要务实与注重公平

(2009-03-19 15:57:16)
标签:

两会

杂谈

2009年两会热点话题调查系列报告之三

 

    新年伊始,《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教育改革再次从国家的议事日程走向公众的视线。2月6日,教育部根据征求结果向社会公布了“20个教育重大关键问题”,并继续向社会各界请求解决思路和方法。在教育改革涵盖的若干专项性议题中,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机制改革,对于公众来说尤其利益攸关。

    2009年2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搜狐新闻中心联合进行的“2009年两会热点话题:教育”针对京沪穗三地居民的电话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减负与农民工子女就学成为基础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而在高等教育领域,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时的公平性问题日益显现出来。

 

 中小学生减负与农民工子女就学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调查显示,在4分制基础上,受访者对于我国教育改革的综合评价为2.32分,可以说仍然没有达到及格标准。其中中小学生减负和农民工子女就学(2.24分和2.20分)得分很低,而在教育部公布的20个教育重大问题中,这两项也都赫然列于其中。在基础教育的现状和改革方面,参与调查的北京、上海和广州受访者的评价比较接近,当然其中也有些微的区别。比如广州受访者对于素质教育(2.50分)和农民工子女就学(2.39分)的评价会高一些,上海则在中小学生减负(2.35分)方面评价较高等。

    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在全国范围而言仍然是一个复杂问题。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为解决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推出了很多整治办法,并且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上,政府、学校与家长已逐渐形成共识,但制约素质教育的瓶颈仍然存在,减负改革不经意间常常演变为新的竞争点,这也说明应试教育其实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完善考试评价制度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标准,是实现真正减负的基础。

    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基本上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能免除基础教育教科书费用,二是在城市不能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后者是问题的核心,其实这牵涉到很多现实问题。比如说目前全国有16个省市是有自主命题权的,因此农民工子女在接受高中教育时会存在高考移民和自主命题的障碍。当然更深层次来说,农民工子女就学主要牵涉到我国的城乡户籍问题,可以说,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彻底解决依赖于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实现。

教育改革需要务实与注重公平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下的公平性日益显现出来

 

    始自1999年5月份的高校扩招则将高等教育推向了快速发展时期。资料显示,1999年~2008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数从92.4万增加到5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0.5%增加到23%。这种改革方向在某种意义上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59.6%的受访者也明确表示高校扩招是件好事情,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高等教育。

    当然,蕴涵在高考制度及教育资源分配中的公平性,及现行大学制度下的就业、人才素质问题,也在逐步显现出来。比如对于2004年以来扩大推行的高考自主命题,公众对于自主命题的质疑和非议并不是因为这种方式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而是对它的公平性存在疑虑,调查显示只有38.7%的受访者表示自主命题很公平。事实上利用高考自主命题,教育资源充沛的发达城市脱离了高考统一的分数控制原则,而教育资源稀缺地区的考生则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

    因此,作为利益攸关者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对于高等教育领域的自主命题、扩大招生等改革措施的支持态度(34.8%和46.5%)其实都低于非大学生群体,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评价大学生群体素质时,大学生群体的自评水平也不如普通居民对他们的评价水平,认为自身素质比较或非常差的比例为66%,略高于普通居民的63.7%。

 

教育改革需要务实与注重公平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将对2009年到2020年的教育发展做出安排,这对我国将来的教育走向甚为重要。因此,对教育的财政、师资、教学方式等进行改革的同时,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性、不公平性等问题及潜在的人才发展模式等予以重视,同时进行诸如城乡户籍等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大有裨益。

 

技术说明:本次调查于2009年2月2--8日采取CATI电话调查系统,针对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1042位18-60周岁常住居民进行电话访问,在95%置信度下本次调查抽样误差为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