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财经土地户籍制度三线中国 |
分类: 宏观经济 |
回想起二战后的日本泡沫经济,也根植于日本的“土地神话”,如同所有的神话故事一样,土地神话是“事实上不可能存在,但大家都相信是真的”。
中国的城市化率目前只有46%左右,投资者需花更多的钱购买防范物价上涨的“保险”,人民币升值会进一步提高在华房地产投资以美元计算的回报率,因此,这个“土地神话”在中国土地上应敛,即“土地的价格绝对不会下降”。
这使公众产生强烈的房地产预期,让中国政府在房价问题上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一面是保持持续的房地产增长,而价格较为低廉的信贷又对此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另一面是如果信贷成本过于低廉导致房地产和股市泡沫。政府先后出台了房贷优惠、行政控制及税收调节、降低廉价房首付比率以及增加对豪华房地产项目的征税等手段,甚至上调利率阻止国内投机性势力兴风作浪。
但仅靠这些政策并不足以防止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严重泡沫。投资者和投机者仍然把宝押在房地产价格会不断上升上面。
其实,中国房地产的拐点很快到来,中国将启动以推动城镇化为目标的户籍制度改革。
高涨的房价现在已经使京沪等一线城市的普通就业者苦不堪言,许多留驻在大城市的企业也是骑虎难下,因为普通就业者的工资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在大城市实现自己的购房梦,即使增加了工资,也未必能够安营扎寨。
目前,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则会有效剥离附着在一线城市户口上的种种特权,显著减少大城市户口的“含金量”,降低这些城市对就业者和企业的吸引力,使他们更愿意迁往中小城市。
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不少中、小城市的宜居、宜商环境实际上已具备了承接大城市企业和就业人员的能力。随着就业机会和就业人员从大城市分流,社会对一线城市住房的各类需求也会随之降低,这里的房价将得到遏制。
更重要的是,如果户籍制度改革能率先获得突破,将会对其他大中城市的户籍改革起到巨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将会改变房地产的人流和资金流越来越集中的局面,真正推动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发展,使中国的城市化走上更健康的轨道,从根本上抑制城市房价的过度上涨。
因此,推动目前房地产的力量来自于二、三线城市的土地市场。随着东部地区的土地资源逐渐被开发利用,剩余的可开发土地变得日益稀缺。反映土地稀缺程度的土地价格也水涨船高,推动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一些低附加值产业的利润被压缩得所剩无几,被迫转移到土地价格较低的地区。
不仅如此,中国二、三线城市还存在住宅地产项目存在投资机会。中国的城市化以不断增加的比例增长,在中国部分地区地产价格屡创新高之际,投资中国房地产业的机会存在于二、三线城市的大众住宅地产项目和一线城市的商业地产项目中。
应该看到,中国是土地公有制的国家,但在土地的使用上,并没有体现土地共有制的属性。在公共财政还没有得到落实的情况下,土地增值的部分以土地出让金的形式进入政府预算外收入之后很大程度上演变为少数人的私有财产。为什么开发商成为中国暴富的群体?根本原因在于土地增值的收益中的很大部分被他们所占领。
国务院法制办全文公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折射出中国城市运行的系统性问题。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地方政府“赖以生存”的土地出让金和不动产税等问题。
从理论上说,这些问题是根据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原则,但地方政府将作为经营性用地的土地使用权进行出让获得的收益如何分配,在现实操作中,这些问题却存在着土地利益分配不公。
因此,房地产的“最后晚餐”来自于二、三线城市,但存在的问题是土地利益分配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