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求职就业市场就业岗位公共就业中国财经 |
分类: 就业危机 |
“一个社会市场化改革的失败,端赖于它是否能够成功地、最终地建立“要素市场”以及最关键地,建立一个有效的“劳动”市场(汪丁丁,2002年)。
2009年11底,中国政府公布城镇新增就业1013万人,可预期完成全年1200万的目标。但就业形势的持续好转并不等于完全改变人们的就业信心。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最近发布的《2009年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它表露出两个重要的问题:
一、居民对就业机会的评价首次出现下降:
就业机会评价得分较低仅为44分,而且改变了2006年以来的增长趋势,今年首次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44.9分→46.5分→50.2分→44分),其中城镇居民对就业机会的评价略高于农村(46.9分和42.3分)。
这让我们看到了就业市场出现了一个危险的信号,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的同时,就业市场只对一部分人起到作用。在此,我们可以引用“柠檬原理”,说明就业服务的市场有可能崩溃。
如果企业发布了不真实的就业岗位信息,与求职者获取的就业岗位信息存在距离;这就产生了就业岗位信息的真实性是不对称的,求职者逐渐对就业市场失去信心,这不排除一些职业介绍中间服务机构可以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对买方进行欺骗,在就业介绍过程中隐藏信息的一方会对求职者产生损害。
这将导致一个严重的结果:就业市场的优胜劣汰发生扭曲,高技能的劳动者被挤出市场,而低技能的劳动者却留在市场,极端的情况是就业市场会逐步萎缩直到消失。这是因为高技能的劳动者由于不能得到相对应的就业岗位而退出市场,而市场只留下低技能劳动者而长期滞留于就业市场。
这种情况还进一步证明了就业市场存在的这样一个结局:弱势群体的就业难问题尤其突出。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调查显示,城镇蓝领务工、个体户和下岗无业人员三类就业困难群体对就业机会的评价普遍较低(44.5分、46.4分和44分),尤其是下岗无业人员。在校大学生对就业机会的评价同样较低为47.6分,略高于平均水平。
假如上述分析的结论成立,可以引证目前就业市场存在的以下问题:
一、新增就业岗位减少,长期失业人员增多
由于经济向内需型转型,十大产业振兴计划调整又将使产业梯队向西北移动,东南沿海城市的企业将面临更新换代,势必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根据中国全国青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2005年4月联合调查结果,中国各个年龄段和各种文化程度的青年都存在失业问题。失业青年中,职业中等教育水平的初中文化水平的青年比重高,分别为37%和30%。长期失业是青年失业的主要特点。
2008年10月份到2009年6月份,全国企业岗位流失率为8%,推算大约有620万人失去工作岗位,而新增就业750万人,增减相抵,仅增加130万个工作岗位。
二、企业招工困难,高素质人才短缺
虽然全球性的经济低迷使此前紧张的劳动力市场有所放宽,但企业将面临节能降耗、突破关键技术、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限制过剩产能,加快技术创新、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
从行业看,招工困难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鞋帽制造业、机械工业,以及有一定技术要求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产品制造业,这些行业有招工困难的企业占比均超过50%。部分原因可能是让全球工厂厂长们抱怨不已的熟练技术工人的长期不足。据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调查,77.8%的企业认为招工最主要的困难是招不到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其中出口型企业的比例高达84.7%。来自中国偏远地区的农民工不太可能拥有这类技能。
三、就业歧视依然存在
我国当前就业歧视的主要领域有民族、宗教、政治面貌、残疾人、户籍、性别、年龄、健康、外貌身高、性取向等十来种。企业单位的要求并非都是歧视,但有相当一些是有歧视性的。如就业中提出学历、工作经验、资格证书的条件大部分可能是合理的,健康有部分可能是合理的;但是实施时,户籍、性别、年龄、外貌身高等要求基本上没有合理性,大部分可认定为歧视;而民族、政治面貌、性取向虽然表现比例不高,但是还出现不同程度的歧视。所以以上十来种歧视为我国就业歧视的主要领域,其他学历、工作经验等为非主流歧视,只有在某些情况下构成歧视。
虽然,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成功抵御了就业危机,但在目前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管理,尤其对促进经济增长转型具有较大的作用。在 2008年1月1日国务院就公布实施《中国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加强职业供求匹配,提高职业介绍的成功率,发挥职业介绍主渠道的作用。
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应该鼓励社会积极兴办就业介绍机构,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相互补充。目前要加强对民办职业介绍机构的规范,发挥就业服务机构的最大效用。政府还需要提供更完善的反就业歧视公共服务。通过就业信息和就业培训的社会化,提高就业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率,对于弱势群体则要在制度、政策和执行层面上做到有力的就业扶持,进而推动我国就业状况的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