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艳阳天
艳阳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81
  • 关注人气: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生命教育的感悟

(2010-12-31 14:22:28)
标签:

生命教育

分类: 教学反思

对生命教育的感悟

                      实验小学   王新团

通过学习生命教育的资料,我知道了生命教育的起点是保全生命并拥有一个健康的生命。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对人的关怀就开始了,对生命的保全开始了,教育也就开始了。从生命教育的发展来讲,它的要求不仅是为了解决儿童、成人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问题和身体的保全问题,它更多的是要去追求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去追求幸福,去追求自由!因此说我校开设的生命教育这个特色很好,它将会影响整个学校的各种课堂教学,甚至会影响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和氛围。

我认为实施生命教育应该有六个基本条件。

    第一个条件,用生命对待生命。用生命体验对待生命体验,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以心换心、用心育心。把教师和学生看作是物器的交换,知识容器的交换,那便不是生命教育。

    第二个条件,理解与爱。生命教育是以理解儿童开始的,是以理解人的成长开始的。我认为生命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爱的教育,是一种理解的教育。生命教育的实施过程对于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三个条件,尊重与关怀。宽容而不纵容,放松而不放纵。人的成长无非是两条途径——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无论是教给学生有字之书,还是让孩子们去体验无字之书,最根本的还是理解与爱,这是两个底线,也是教育两个基本的内在条件,没有这两点,一切教育都要变成说教。李尔有一个理念就是:世界上没有一个问题儿童,只有问题成人,甚至是整个人类。看到他的话语,我感到自己的心脏在砰砰地跳。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究竟如何看待每一个孩子,我们尊重他们吗?我们关心他们吗?其实,每一个人一生都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不可再生的履历性成长资源,但是我们学校和老师对这种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视而不见,还百般训斥、讽刺。面对学生的错误他们通常有两个办法,一是处罚学生,再就是把学生的家长找来谈话,其实这些办法恰恰说明了老师的无能。学生犯了错误,一定要求助于家长吗?有这个必要吗?生命教育一定要以尊重、关怀、理解、宽容为基础,这是最基本的,这是教育自身的条件。

    第四个条件,感化与感召。生命教育应该是一种感动的教育。教育的最大力量是什么?是感动力、感化力、感染力、感召力,是精神的感召力、思想的感召力,这是生命教育尤其需要去实践的。生命教育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感动、充满感染、充满感化、充满感召的。我们怎样去感动孩子,用什么去奉献给孩子?我觉得答案只有一个基本的东西——宽容、仁爱,宽阔的胸襟、真情、真挚的言说和虚心的倾听。

    第五个条件,整合与拓展。生命教育尤其强调资源的整合、理念的整合、行动的整合、时空的拓展。

    第六个条件,谈话与反思。我认为每一个老师都不应是一个宣讲者,不是来发号施令的,而是要与学生谈话的,与学生交心的。只有谈话才能够引起自己的反思合学生的反省,只有内省的教育,才是最有影响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率的教育,要允许孩子去内省、内悟。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心灵与心灵约会的关系。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去感召、感化、感染学生。这样才能够把一个孩子、一个懵懂的少年培养成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和健全的人。

    另外,生命教育还需要学生文化。没有学生文化的学校不是生命教育实验学校。我认为学生文化需要最基本的三个概念、三种特征,即所谓三童原则。第一,童趣。李尔说过:所谓人的自由发展,就是让每个学生有获得自由的权利,有寻找兴趣的权利和空间自由。所以,他认为一切学校教育都应该以兴趣为基点,生命教育实验学校一定要有趣味、有雅味、有情味。而且我认为这几点是逐渐升华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发笑,趣味的最高境界是有人情味、有情趣、有雅味。第二,童真。不要用社会上复杂的东西来污染孩子们纯真的童年,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是一个圣洁的殿堂,实施生命教育的学校应该有这种情怀和追求。第三,童心

总而言之,教育,生命,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不可,人因为有了生命而生动,教育又给人注入了新的生命之泉。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学技的发展极大的拓宽了人们生活的空间和领域,教育在关注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也要关注人的发展。教育家陶行知多年前就曾说过:“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名誉,人命贵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国才站得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