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为成人的社会歪曲了“考试”的本来意义,儿童都会是热爱考试的人。
人在一个比较纯粹的状态下,关注自己会远远多于关注外界,因为自然界的法则是:如果你不关注自我构建,那么外界也不会关注你。儿童都懂得这个法则,所以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儿童对外界发生了什么兴趣不大,但对自己的内在发生了什么却十分敏感。因此,在这个阶段,你会发现儿童极度“自私”:他们拼命为自己汲取食物,构建自己的营养系统;拼命夺过别人手中的玩具,构建自己的感觉系统。我以前曾经认为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原始表现,但现在我认为这恰恰是人性中的“善”必须经历的阶段。一个不关注自我的人是没有能力关注他人、惠及他人的,扯远了。
如果你对自己足够感兴趣,那么你会对自己发生的变化也很热衷。没有谁会像儿童这样总是充满惊奇和喜悦,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发展日新月异。有什么办法能测试出这些能力发展的进度呢?一个时刻坐在婴儿车等待的孩子是无法知道自己的进展的,只有一个办法:考试。自己给自己考试,自己命题,自己布置考场,自己填写考卷,自己监考,自己判卷子,自己承担考试结果。当然,大部分孩子也会喜欢跟其他人分享自己的考试结果。双双会两眼放光却假装慢条斯理地向我宣布:“妈妈,双双会自己喝热水,没有烫到。”也会一边磁牙咧嘴地摇晃脑袋,一边拱我向我发泄:“啊啊啊!扣子没解开!啊啊啊!没解开没解开!”
于是,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如果我们安静地坐在小区的长椅上(不过貌似这个时间大部分人都在办公室里上班……),观察室外那些大大小小的孩子,你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玩耍。有一个比较大的男孩奋力爬上三四米高的栏杆,还把腿吊在半空,他已经有了足够的力量和协调性,他现在挑战自己的平衡能力,看看一条腿是否能够支撑身体;两个快上幼儿园的女孩一个跟着一个走在窄窄的马路牙子上,两个人都双臂平伸,左摇右晃,看来她们还不是很熟练;还有个个子不高的小女孩在秋千上已经荡了一米多高了,还在要求着:“姥爷!再推我!”;一个两岁左右的男孩捏着一根长长的柳条,对准井盖上的小眼,测试自己能不能准确地将柳条塞进小洞;一个一岁大的孩子使劲儿摆脱奶奶的双手,想自己独自走路;婴儿车里一个几个月大的宝宝,大声地嚷嚷,咿咿呀呀地说个没完……还有很多的孩子,沉浸在他们自己的玩耍中。你以为他们只是在玩,但这些玩耍形式上是玩耍,实质上却是考试。
双双在用穿袜子测试手脚协调能力。
双双在使用刀测试自己眼睛和双手协调能力。
双双想知道自己腿部的柔韧程度。
所有那些认为是成人塑造了儿童的人可以继续这样认为,因为他们自以为儿童经历过的考试仅仅限于卫生站的婴儿智力筛查、幼儿园的跳舞表演以及小学校里的期末考试。而实际上,儿童自己进行的考试要远远比这些内容覆盖面更广、考察程度更深。儿童通过考试了解了自己目前的成长阶段,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儿童似乎更关心优势),确立信心,并依据这些感觉来构建那个叫做“自我”的东西。这种自我考试的思维习惯养成以后,随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就成了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有什么可惧怕的呢?所以,儿童的“玩耍”有多么重要就不言而喻了。那些快到学龄的孩子的家长,现在可以明白,上一年中规中矩的学前班与再无忧无虑地玩一年幼儿园的区别了,又有点跑题。
而成人赋予儿童的考试却感觉似乎没有那么优美,这就奇怪了,从小就从考试中走来的我们为什么会害怕走进考场呢?
记不清是陶行知前辈还是陈鹤琴前辈说过一个例子:“鸡都是爱吃米的,但是你抓一只鸡,按住它的头强迫它吃米,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吃的。”自发进行的考察项目和成人进行的考察项目不一定一致,我想这是一方面原因。再多说两句,儿童的考试项目与成人的考试项目究竟哪个重要也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儿童的考试由于其所处年龄的特殊阶段,都是考察儿童在身体、感觉、情绪、精神等形成人格的重要方面;成人的考试大部分是认知层次的,如何透过认知去渗透能力层次都是个问题。
另外一方面,成人对考试目标的误解已经走得越来越深了。
“考好了这次给你买超人!”“考一百给你一百块钱!”为了考察当时的自己是否超越了过去的自己,是一种高贵的追求,用外在的物质奖励去淡化内在追求,实质上是成人对考试的庸俗化。
好比孩子正在欣赏天鹅,你却煞费苦心地把它解释为鸭子,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容易厌烦。
“这次语文你就跟张三比,能比张三考得好就有希望全班第一!”成人已经习惯了把成功建立在比较之上,没有了和更差的人的比较,我们甚至不敢肯定自己是否是成功的、幸福的。于是,这样的价值观蔓延到对待考试的问题上,用别人的成绩去衡量自己的成绩也就不奇怪了。然而,所有跟别人比的考生最后都失去方向、后劲不足,只有自己跟自己比的人才会永恒地拥有目标和动力。这个道理太多具体的名人的验证过,但是家长们还是不敢应用在自己孩子身上,也许他们认为,自己孩子成绩差、起点低,自己只跟自己比不如跟更好的孩子比来得快。这算是种功利主义吧。但是这种思想最大的问题在于,相比别人他们瞧不起自己,不屑于和自己比。于是,一个内心深处已经承认自己不行的人,“不行”就会变成这个人的事实。
“错这么多题!怎么搞的?”说这话的成人可能已经忘记考试的本来意义了。考试不是家长赖以虚荣的工具,而只是对自己真实情况体现,有了错题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学习。那些从马路牙子上摔下来的孩子不会浪费时间考虑这个问题,他们会立刻站起来重新走上“平衡木”;那些说话还不清晰的孩子也没时间想这个问题,他们忙着继续呜鲁呜鲁说个不停。孩子天生就是很清楚考试的目的的,只是成人把他们弄糊涂了。
准备结束此文的时候,发现双双正穿着她爸的大拖鞋,踉踉跄跄地走来走去,假装在滑旱冰。这种平衡游戏她自己玩了好几个月了,仍然不厌倦。只是现在她走得比刚开始的时候从容多了。看着她认真地进展着自己的平衡能力测试,我很难想象当她走进校园,面对那样的考试时,又会是个什么心态呢?
文/钟毛毛
中国第一家以夏山自由精神发展为核心,融合蒙特梭利和华德福教育精神的北京夏山儿童之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