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挺好啊,这样你就有了偏蓝的紫色和偏红的紫色。”
“可是,这么简单的变化的紫色,完全不足以表现出真实的情况。”(我们是对着一束真的薰衣草写生)
“确实。因为这束薰衣草不仅受到了窗外自然光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紫色,而且还受到了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反光。”
“什么意思?我还得把薰衣草旁边那块布画进去?!还得把那块板子画进去?!还有旁边放的那些杂物盒子画进去?!”
“不必真的画进去,但是你却无法把它们和薰衣草真的分开,因为薰衣草就在它们之中了,就必然会受到它们的影响。万物本身就是一体的。所以从颜色上来讲,也必然是这样的。”
“嗯。如果这么说,每朵薰衣草还会受它自己周围的薰衣草的影响?”
“对。从技巧方面来讲,每个物体有它的亮光面、暗光面和反光面。”
“嗯。”
“反光的那一面就会反射它周围的的颜色,我们管这个叫"环境色"。”
这让我想到了物理课光学的那一部分,看来赫兹、普朗克、伦琴什么的这帮人说的没错,每个物体都是在发光的。
“接着说,然后呢?”
“然后,吸收了环境色的紫色就会是一个有着丰富变化的紫色了。不仅仅只有偏红的紫色、偏蓝的紫色,还会有偏黄的紫色、偏绿的紫色、偏白的紫色等等;而同时,你还要考虑这是在哪个光面的偏什么的紫色;同时,你还要考虑物体远近带来的颜色变化。”
“天那!本来我的问题是颜色太过于简单了,可是被你这么一说,颜色又太过于复杂了!我脑子都不够用了!”
“哈哈,油画是一个多重思考的过程,每调一个颜色都要考虑方方面面。这还是只是定性方面的问题。”
“怎么,还有定量的问题?”
“没错。就比如说,靠近叶子的花的紫色会有一点偏绿吧。你打算在紫色里加多少绿呢,加什么绿呢?深绿还是浅绿?”
“这,我怎么办呢?”
“比较。”
“比较?”
“嗯,不断地比较。其实没有什么颜色是错误的,只是用在这里合不合适。”
“嗯。”
“跟整幅画面里最黑暗的地方去比,你某处的颜色是否用得太深了?跟最温暖的部分比,你某处的红色是否加多了?跟最明亮的部分比,你某处是否显得太白了? ”
“我有点明白了,其实这个道理跟打底稿时确定物体的形状一样。”
“对。那个时候你不是也需要不断地比较某根线条的长短么?”
“是的。”
“所以,画画的过程就是比较的过程。油画就更是如此。每次重新铺颜色的过程就是更加深入的比较过程。”
“原来这个世界有这么丰富的色彩……以前我从来没有从紫色中看到过这么多其它的颜色……有点眼前一亮的感觉。”
“但是不论细节如何变化,你一定要控制住大局。”
“什么是大局?”
“就是,不论你调出来的是偏什么的紫色,它一定还要是——紫色!”
“啊!你是不是说我左边的那朵花已经不像紫色的了?”
“哈哈,对。其实,你已经能感觉到左边紫色的内容里有一点点土红,还有一点点中黄,所以你混合了一点这两种颜色。这本来非常好!”
“但是?”
“但是你在调和的时候失去了控制,红和黄都加得太多了,所以颜色变成了灰色,失去了紫色的倾向了。”
“啊,原来是辅料加多了!”
“对!就好比你想吃麻辣香锅,结果辣椒比主菜还多,就变了味了。”
“其实我没想加那么多红,笔刷一扫,带进来很多。”
“所以,眼睛看好了是一回事儿;手配合好了是另外一回事儿。”
“调和颜色就已经占据了我的精力了,上色的过程中还要考虑修整形状,实在顾不过来。”
“有时候,我们都习惯了在单一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时候,要进入综合思维的状态需要个过程,所以你别着急,慢慢来。”
“这哪儿是画画啊,这是多维度思维训练啊。”
“你说对了。这是画画,但也是思维训练,不矛盾。而且是一种对感觉的思维,所以特别很有意思。我听说过一个生物学博士,油画画得非常棒,从小画到大,但是从来不参加任何绘画比赛,也没利用过这个特长考试加分什么的。”
“仅仅是业余爱好?”
“嗯。他本人认为画画可以帮助他改变思维方式,对他自己的学业很有帮助。”
“有道理,这种练习做多了绝对可以扩充大脑的工作区域。你听说过华德福教育么?”
“没有,怎么了?”
“这个教育认为孩子在低龄阶段接触绘画、泥塑等艺术活动,可以练习一种微弱、柔和的调整,可以对塑造性格起到帮助。”
“绝对有可能。”
“所以,深入接触过美术活动的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内心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冲突,会比较平稳地度过这个叛逆阶段。”
“美术这种东西其实是人根本不能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