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后思考题之二——蒙特梭利教育理论的基础理论

(2010-01-30 22:35:10)
标签:

杂谈

      本以为进了北师大的校园,就可以避免时下蒙氏教育中良莠不齐的歪风邪气了。听了几个老师才发现,原来这阵风是无所不在的。这几天的老师的水平还真是参差不齐,希望继续按照现在的态势呈越来越好的趋势发展。

      先把理论课的作业题在这里做个备份,幸好有博客和圈子,让我有了不少文字积蓄,写作业时才能全不费工夫。

 

 

     蒙氏教育由以下几大基础理论奠基而成:1,独立成长理论;2,生命自然发展理论;3,吸收性心智理论;4,工作人性化理论;5,奖惩无用理论。这五大基础理论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核心构成,贯穿于蒙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是蒙氏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

      对于这五大基础理论,我认为其中比较难于理解的恐怕是奖惩无用理论。在实际生活中,这一基础理论最容易被误解和误用。

      有些人把奖惩无用理论作如下注解:由于“奖励教育”的激进推行,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已经被家长滥用于口头,以致于奖励和惩罚都失去了本应有的效果和价值,于是推论出奖与惩都“无用”了。

      也许这是一种比较现代的解释,但我想这与蒙特梭利本人的奖惩无用精神是违背的。在蒙特梭利所处的19世纪末期,欧洲儿童的尊严是不被重视的。在一种传统的儿童观驱使下,大部分的人认为儿童就是一只空空如也的容器,大人需要把纪律和约束放进去才能培养优秀的儿童。在这种背景下,很难认为蒙氏的“奖惩无用论”是为了减少家长对儿童不必要的浮夸而产生的。

      对于奖惩无用的理解,蒙特梭利本人曾打过一个生动的比方,大意为:赛马手跳上马背之前,有的时候抽它一鞭子,有的时候给它块糖吃,但不论是适应哪种赛前激励方式的马,都不会比草原上自由自在的马跑得更加出色。

     儿童内在精神胚胎的内容本身并没有包括对外界奖惩激励的反应机制,对于小玩具或小红花的偏好其实是通过环境导向和成人导向造就的。这本身就存在价值观导向的争议,这个暂且不论,仅仅就外在物化奖励对儿童的激励效用到底如何这个问题,我认为仍然值得讨论。

      我曾经密切关注了一批网友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大致内容为:为了鼓励孩子改掉不良习惯,采用“笑脸”和“哭脸”图案进行评价,并最终绘制每天的表格。通过活动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孩子对“笑脸”(奖励)的需求很高,为了得到“笑脸”可以做到克制自己。也就是说,奖和惩的效果很不错。

      我想这里面应该至少可以存在这几个层次的探讨:

     一、为什么会出现不良习惯?

      孩子不良习惯的背后必定有其形成因素,有时候因素还很复杂,从表面看来难以加以联系和判断。比如一个孩子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可能是出于家长怂恿(怕孩子受欺负),也可能孩子自己经常被打(情绪复制转移),还可能是进入社会化敏感期(找不到其他方式引人注意)的正常反应。所以,首先要做的,其实并不是为孩子建立奖惩制度,而是找到不良习惯背后的原因。

    二、外在的奖惩能够持续多久?

      物化的奖励在视觉上的刺激是显而易见的,鲜艳美观的小红花、精致可爱的小笑脸、赏心悦目的小玩具,都会直接地去链接孩子的条件反射:保持好习惯=获得小奖励。如果只通过语言讲解,让尚不具备抽象推理能力孩子理解好习惯本身带来的益处是很困难的,但是明确具体、招人喜爱的小奖励确是形象可触的益处。这种直观的感觉速度很快,所以我们感觉见效很快,孩子立刻就能把持自己不去做坏习惯了。然而,外在的物化奖励感觉如果没有被孩子“内化”,失去的速度也会很快,所以儿童是否能将好习惯长久保持下去还是个问题。

   三、外在奖励有没有促进好习惯内化的机会?

     如果存在如下这样一个心理模式变化途径,我认为在教育实践中,还是有机会利用好外在奖惩作为手段,从而达到好习惯被孩子内化(肉体化)的可能性。

      处于对奖励的吸引而克制自己保持好习惯—〉在保持好习惯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行为本身的益处—〉处于对益处的好奇与享受反复练习好习惯—〉好习惯被内化,从而进入潜意识—〉好习惯养成,孩子已经不再在意奖励本身。

      伊索寓言里有一个故事,村子里的智慧老人为了惩治好吃懒做的农夫,骗他说他家土地下面埋了金子。农夫忍着辛苦,兴奋地把土地都锄开一遍,发现什么也没有才知道上当了。第二年,智慧老人发现农夫自己主动锄地了,问他为什么,农夫回答:“去年锄了地有了好收成!今年继续努力劳作,土地就真的会给我带来"金子"!”

     这则寓言中,农夫的心理模式变化途径是与我的上述假定如出一辙的。但是儿童有没有能力、有多大把握能够按照沿着该途径进行变化,发生变化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这些依然是我还需要研究和考证的。

      总而言之,外在的奖励如果成为了孩子重点追求的唯一目标,那么蒙特梭利所担心的儿童“价值观误导”的情况就会出现;如果外在的奖励会随着孩子对奖励兴趣的减弱而变得“无用”,就会存在“奖惩失效”和“好习惯内化”两种可能性。因此,奖励机制于孩子而言,也许应该慎重使用。此外,如果能将“奖惩无用论”发展为“习惯内化论”,将会更容易解释和应用于真实的生活。蒙特梭利本人也提倡“儿童的教育必须与他所处的真实世界紧密地结合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