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外珠宝品牌应该学习每克拉美什么?

(2011-04-08 17:57:02)
标签:

礼品饰品

拉美

奢侈品

珠宝

时尚

    http://s4/middle/5effe92dga0654318ac13&690

    从针尖到鸽子蛋,钻石的价值随着其重量、颜色、切工与净度在几何形倍增。钻石很漂亮,又坚固,加之异常稀少的缘由,逐渐在上个世纪进入奢侈品行列。

    中国人开始喜欢钻石,最初是受港台地区影响,随着婚纱、婚纱照、婚礼车队、婚庆摄影等一系列婚庆概念,钻石作为一项结婚必备的奢侈品,也投身至这个行列当中。

    婚庆必备+奢侈品,似乎这就是大家对钻石的普遍印象,而一直以来各品牌打造的“珠宝”概念却无法深入人心,不得不说,这是企业没有摸清中国市场现状,而产生的问题。

 

    所谓珠宝,即可传承的、具有独特设计的、名贵的、有艺术品价值的宝石工艺品。对国人来说,除名贵以外,其它三项属性都显得太过抽象了。现有的市场环境并未提供给我们一个平台,让我们了解哪些是可传承的;而大众的审美,也无法对是否为独特设计做出一个一致性的判断,至于艺术品价值,就更是盲人摸象,各说个的。

    “珠宝”概念兴起不了,但许多国外品牌却仍在钻牛角尖,这是国外品牌来到中国,最终水土不服导致疲软的一个通病。珠宝二字行不通,硬是继续打造珠宝概念,使出吃奶的劲头告诉你说:“不懂珠宝的好,你们就是土鳖啊!”于是乎培养出了一小波满口乱跑英文+中文的所谓时尚达人,不断向我们重复这个道理。

 

    时过境迁,外国的珠宝钻石在中国还是卖的不景气,他们没明白中国人其实不喜欢“奢侈”“独享”“传承”“艺术”之类的词汇:奢侈对中国人意味着“价格虚高”,而中国人不喜欢独享,更爱与人分享“显摆”,至于传承,大部分中国人只认可最实际的黄金,而“艺术”则更是不入国人之眼,中国人向来不认为工艺品是艺术。

 

    如此说来,许多国际品牌在去年对每克拉美进行的一系列抨击不攻自破。每克拉美一直都在做自己该做的事,它告诉消费者说,钻石除了硬一点坚固一点贵一点之外,与其它商品没有区别。卖珠宝也好,卖白菜也罢,想卖到奢侈品的价格,就必须要给用户奢侈品的体验才行。每克拉美的成功值得不少国外奢侈品品牌学习,2010~2011年,每克拉美创下的销售额是个奇迹,这并非外界所说的是因为宣传噱头及起初的低价策略,真正原因是每克拉美企业挖掘到了中国消费者的核心需求。

 

    买奢侈品,对国人来说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证明,而这种价值必须是持续的。举例说明,在每克拉美买一枚1克拉的钻戒,可以让消费者的朋友羡慕上一阵子,每天戴着去上班,参加聚会,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而一年之后,这枚钻戒的新鲜感失去了,消费者的朋友圈已经熟悉它了,它无法继续显摆了。这时候,每克拉美就推出的“以小换大”的服务,只需付差价,即可获得一枚更大更闪的钻戒。当消费者戴着新钻戒出现在朋友们面前时,价值就回来了。而每克拉美以旧换新的钻石保养业务,则让消费者终生都能体验奢侈品保养这一“价值”,与朋友在蓝色港湾逛街时,说一声我去做钻石保养了,“价值”再次得到体验。

 

    生活在都市的中国人早已没有串门的习惯,你的朋友关注不到你家的装潢,自然也关注不到陈列在家中的所谓传世珠宝。但一枚可以享受终生服务,并不断增值的钻戒却可以时常在朋友面前闪来闪去,这就是中国消费者的心理。钻石原本就是高调的宝石,用传统珠宝概念去包装是否适应中国市场,尚待考证,但至少每克拉美的运作模式,值得西方许多珠宝商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