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地区佛像鉴赏
佳士得98.04.26.拍卖38.1cm.525万
大理位于云南西部,为古时滇西交通要道,东距昆明八百余里,城西依点苍山,东临洱海,风光秀美,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唐宋时期,在大理地区先后存在南诏和大理国两个地方政权.唐朝初期,印度佛教传入,使得此区寺院林立,家家信奉佛教,统治者铸造佛像动辄数以万计.有"妙香佛国"之誉,当时盛况元代郭松年在《大理行记》中有详尽描述.著名的寺院有三塔寺、宏圣寺、感通寺等.
唐朝初期,印度佛教密宗传入大理地区后,与当地的风俗,信仰等融合,形成了"阿吒力教",因其与密宗信仰方式接近,故有学者称之为"滇密",以与"藏密"有所区别.除了"阿吒力教"之外,汉地的显教诸宗也相继传入,使得大理地区佛法昌盛,于唐宋几百年间绵延不绝.自元代以后云南佛教开始衰落,明太祖朱元璋派傅有德平定云南后,大肆焚毁在官典籍,造成极大破坏.由于南诏与大理国王朝灭亡距今已近千年,且加上人为破坏,地面佛教文化已无痕迹可寻,只有地下尚可能埋藏有都城之废墟.世面偶尔可见南诏大理佛教遗物,但世人多有不识,唐代密宗与大理地区佛教文化已成断层,后人只有从仅有之实物与文献艰难探讨之.
大理造像风格似无定式,是多元文化之载体,既有古代印度造像的遗风,也有西藏和东南亚佛像的风格,而更多则是受汉地的显密二宗的影响.中国佛教密宗,自印度传入后,在西藏,中原,大理地区各自蓬勃发展,但公元9世纪,唐武宗与吐番王朗达玛推行灭佛运动,使中原与西藏的密宗体系消亡殆尽.仅在大理地区密宗仍有不断发展.南诏与大理国造像大多保留了早期密宗面貌(除去十世纪以后受到西藏和汉地风格影响的造像),可以说研究中国早期密宗造像的第一手材料便是大理造像.
大理地区造像制作材质和手法多样,有金铜造像,石雕造像,木质造像,以及金银捶揲錾刻等造像.从大致简单介绍几种主要造像:
1.五方佛座像.此类造像在大理佛像中占有相当大比例.不少研究者认为,<<张胜温画卷>>与剑川石钟山石窟中所反映的"滇密"造像比崇圣寺、弘圣寺出土的造像要晚,应是中期造像.通过研究,可以得出,早期的大理地区五方佛以大日如来为中尊,东方为阿閦如来,南方为宝生如来,西方为阿弥陀如来,北方为释迦如来.直至大理国时期,才出现一佛二胁侍菩萨的情况.
从出土馆藏的五方佛来看,无论从坐姿,以及手印,发髻等,都带有浓重的唐宋造像风格,但也有不少的异处.从风格来看,唐宋汉地佛像庄重典雅,而大理佛像身体微微前倾,似乎谦恭有礼.面相上,唐宋汉地造像打磨精细,开相端庄,而大理造像则表现得比较粗旷,打磨不够精细,眼睛眯成一条线,有笑容可鞠的感觉,明显与汉地造像不同,即便将类似汉地造像与大理佛像相混于一起,凭此风格便可分辨出来.
2.阿嵯耶观音造像.阿嵯耶观音原本是印度佛教神祗.但自穿入大理地区后,逐渐成为阿吒力教教徒信奉的主尊.其造像特征已成定型,主要特征如下:发髻高耸,束发带编花结在左边为11瓣,右边为10瓣;头顶发冠有化佛,是一尊结禅定印的阿弥陀佛;身上薄裙宛如"曹衣出水",衣纹呈现U字形;面庞清秀,腰肢纤细,也称之为"细腰观音";双臂上和右手腕都带有连珠纹臂钏.
据统计,阿嵯耶观音像在官方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中数量总计十几尊,除少量出土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在1925年大理地震时古塔上边都震落的,后又被博物馆以及私人等辗转所得.
3.杨柳观音造像.
大理佛像中,除去五方佛造像最多的就是杨柳观音造像了.按其风格大致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大理本土观音造像,形态略胖,身躯垂直,眼睛微闭,面带笑容.与当地佛陀等造像风格相类;二是吸收别处唐宋造像风格的造像.其特征为身躯瘦削,瓜子脸,身上飘带缠绕于肩,臂,腿,绕出莲座,似乎迎风摆动.
4.明王造像.在密宗造像中,明王身份为佛与菩萨护法或跟随,旨在驱除魔障,多为愤怒惊人之相,尤其是藏传密宗,最为突出.而大理地区明王造像神态虽具愤怒之相,但其制作上,仅仅是将造像眼珠刻画的大而凸出一点,神情还是比较温顺可亲,有种威而不怒的效果.
5.尊胜佛母造像.过去人们多把两手当胸合十,另两手合十于额前的造像称之为四臂观音或度母,但通过对大理国佛顶尊胜宝幢最顶层的雕像进行印证,发现此应称作尊胜佛母,而且其身后带二胁侍菩萨,四护法天王,说明神格极高.但出土的不多.
大理佛像的铸造工艺以及鉴赏要点
我国在春秋时期,青铜器铸造已采用"失蜡法",云南滇文化的青铜器亦有不少是使用此种制作方法.其制作方法有以下几个步骤:1.制作骨架,用铁丝等编制成与内模形状类似的骨架,以增加内模的强度和对铜水的承受能力,再反复涂抹油蜡,使之具备一定厚度,再在此层油蜡上进行雕刻;2.再用凝固好的内范制作出外范,使二者之间相垒,隔出一定距离,即器物的壁厚,并使之相对固定,避免错位.3,加热使内外范之间的油蜡熔化,使之从排蜡孔流出.反复加热使之流尽.4,从浇铸孔进行浇铸;5.打去外范,取出内范,铸像即成.
失蜡法铸造出的佛像,外壁光滑,纹饰清晰,如阿嵯耶或杨柳观音身前之璎珞,项圈等,尽皆清晰华美,有的细节再加以手工雕琢,更显工艺精细.大理佛像无论金银铜铁材质大多是使用失蜡法铸造而成。有个别为金银薄片,乃是使用手工捶揲方法.有的造像带有镏金工艺,其制作是先按比例配置好金汞合剂,执器物蘸满全身,然后加热烘烤,水银蒸发,器表便留下金粉痕迹,彰显出器物的雍容华贵.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大理佛像研究日渐重视,也取得了不少的学术成果,这与前辈大家们所作的铺垫之功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南诏大理国各类造像特征对比大全>>
附:
“皇家国寺”崇圣寺
建于南诏佛教鼎盛时期的大理崇圣寺,其盛时“基方七里,三阁七楼九殿,为屋八百九十一间,有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是当时“妙香古国”的中心,被誉为“佛都”。帝王出家举世罕有在我国古代史上,帝王出家为僧的事并不多见。而宋代地方政权“大理国”22代国王中,就有9位到崇圣寺出家为僧。大理国第一代国王段思平酷爱佛教,《南诏野史》说他“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第二代国王段思英,即位刚一年就进崇圣寺当了和尚。这9位国王出家的缘由各有不同,但他们出家地点都是崇圣寺,九位国王,不爱江山,也不念俗尘,来此出家修行为僧,更使崇圣寺颇多传奇、颇具皇家气派,大气磅礴,气势恢宏。
金庸笔下天龙寺
由于崇圣寺的特殊地位,引来了无数文人墨客留下墨宝。元代高僧圆护手书了“佛都”匾。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写到大理有“妙香古国”之称。当代香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在《天龙八部》释名中写道:“这部小说以《天龙八部》为名,写的是北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教。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天龙八部包括八种神道怪物,以“天众”和“龙众”为首;这恰好是大理国画工张胜温所绘的著名画卷《大理国梵像卷》中的重要内容。而小说中描述的“天龙寺”就是辉煌的崇圣寺。
盛世重建荣膺诸多“第一”
世事变幻。尤其是晚清以来,战乱和地震,将这座南中古刹几乎夷为废墟,劫后余生的仅为三塔。珍贵文物一时散失殆尽,“佛都”光芒似乎不再。其实崇圣寺并没有淡出人间的视野。欣逢盛世,1990年代,重建崇圣寺被提上日程。2003年8月8日,重建工程动工。2005年4月22日,总投资1.82亿元人民币的崇圣寺重建工程全部竣工。
恢复重建的崇圣寺集历代寺院经典建筑之精华,以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主体风格,融北方建筑之恢宏大气和南方建筑的精巧秀丽为一体。整体布局为主次三轴线,分八台、九进、十一层次,许多建筑或物件创下中国乃至世界之“最”:中轴线总长4公里,为中国中轴线布局最长的寺院;大雄宝殿面阔51.7米、高26米,在全国佛教寺院中体量最大;木雕长卷《张胜温画卷》高1.8米、长117米,堪称世界之最;彩画的龙、石刻的龙、木雕的龙、灰塑的龙乃至瓦当滴水上的龙,数以万计,世界之最;最大的金刚杵直径1米、长6米,是当之无愧的金刚杵之王;寺院内有599尊(件)贴金佛像,为全国之最;直径3.1米的鼓,是目前全国佛教寺院中最大的鼓,等等。
“五百罗汉”活灵活现以《宋时大理国画工张胜温画卷梵像》、明代黎广修所塑昆明筇竹寺“五百罗汉像”和崇圣寺三塔出土文物为蓝本,重建的崇圣寺共铸617尊(件)佛像、法器。这些佛像造像忠实于大理地区的“密宗”,并兼容了“禅宗”的佛教信仰特征,自成崇圣寺特有的佛像风格。
山门有哼、哈二将,护法殿铸大黑天神、四大天王,弥勒殿有弥勒坐佛、韦驮菩萨,十一面观音殿除了十一面观音,还有观音八化身。大雄宝殿铸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菩萨等32尊。大理国九位出家国王造像和阿嵯耶观音像是崇圣寺一大特点,也许绝无仅有。寺内佛像、法器均用青铜浇铸而成,其中599尊(件)还贴金彩绘。各种造像尤其是五百罗汉,其肌理和纹饰与真人雷同,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拉近了佛家世界与芸芸众生的距离,很能由此感悟到人间百态、沉浮冷暖,不由令人感概万千。
加载中,请稍候......